APP下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初探

2017-09-04卜嘉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卜嘉冰

摘 要 简要介绍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國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和完善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实践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合作的企业资质、教学培养方案的弹性、顶岗实践学生的管理以及学生顶岗实践即就业等问题。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企业导师;顶岗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2-0095-03

1 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质量、高职业技能的人才已经成为各企业争相追逐的目标。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然而,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即以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导,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化和逻辑性,取得毕业证成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是,这种固有的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级蓝领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大力推行学校与企业合作、工作与学习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2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

工作与学习结合(简称WIL),即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实践相结合,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为企业效力且能够获取经济回报的工作实际中。美国将这种模式称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则称之为“三明治教育”[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简介 工作与学习结合的教育模式,起源于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作与学习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在美国成立,协会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在2000年,协会理事会通过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从其特征上体现出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名称[1]。

到了20世纪70年代,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可以实现互惠互利并且行之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学校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则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习惯的养成,实现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的完美对接。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各国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的发展如火如荼。因此,工作与学习结合的教育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范围内能够发展一个世纪,且历久弥新,主要源于它始终围绕市场需求,把学生就业作为首要任务,以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养成学生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德国“双元制”工作与学习结合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德国的职业教育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德国将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集中了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将自洪堡大学开始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大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又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科研成果[2]。

在德国,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准备教育、职业初级教育(职前教育)、职业进修教育和职业改行教育。而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前教育,属于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范畴。年轻人在完成最少九年制的普通义务教育后,除非直接就读大学,否则都要接受职前教育。除了少量的全日制职业教育机构外,职前教育基本上采用“双元制”形式[2]。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校和企业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在学校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重视实际操作和职业能力的相对成熟的模式[3]。该模式把理论学习作为学生日后工作的理论基础,并在整个顶岗实践环节,围绕实践技能的提升展开各项工作。

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的现状

当前,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颠覆了以往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以企业的真实需要倒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方法,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专业素质、掌握职业技能、拥有职业操守的时代新人。这种职业教育的模式已然成为今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然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生产与学习结合”与“工作与学习结合”两者的区分并不严格,只是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始终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开发的专家和学者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我国自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实行“2+1”“一年多学期”“三年均在企业”的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

“2+1”的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 把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三年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学生要在两年内修完本专业所涉及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第二个时期,学生被安排进入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要到专业对口的岗位完成顶岗实践,并在顶岗实践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依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或调研报告)。

“一年多学期”的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 学校把三个学年当中的每一个学年均要分成四个学期,再将这四个学期分成两个“学习时期”和两个“工作时期”。学生在两个“学习时期”完成本专业安排的理论学习,在两个“工作时期”进入企业完成顶岗实践。即学生在三年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践可以进行多次替换的模式。

“三年均在企业”的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 学生入学后,在学校接受一个月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包括学生统一的军训,学院对学生规章制度的要求,以及对工作与学习结合学生学业的最基本要求)后,学生被集体送入企业,并且吃、住都在企业。学生在接受企业5~7天的岗前培训后,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和岗位,由不同的企业导师负责管理学生的顶岗实践。学生每周可以根据岗位的实际情况休息1~2天;学生还要接受两天本专业安排的理论课程学习,由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带领学生完成;其余时间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践。

4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择优选择工作与学习结合的企业

首先,工作与学习结合的模式是否能够成功实施,学校选择与什么样的企业合作是关键。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必须是具备一定的企业规模、生产设备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社会和行业声誉好的企业。这类企业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避免其他人际干扰,全情投入专业技能的训练。此外,企业为每一位顶岗实践学生支付较低的人力成本,却可以吸纳到高素质的人才为企业服务,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其次,学校与企业必须签订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的合作培养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双方应当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

最后,专业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以有效地保证课程建设的持续性,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实践任务,最终实现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制订符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理论上的完整性和逻辑上的连贯性是传统的教学培养方案所一贯追求的。但是,同样的岗位在不同的企业,其岗位职责千差万别,就需要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本身是富有弹性的,即要求对传统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合理拆分,再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重新组合教学模块。为此,工作和学习结合模式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该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订,把本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安排在企业经营的“闲时”,把学生进入企业的顶岗实践安排在企业经营的“忙时”。

另外,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安排也需要富有弹性,因为企业每一年“闲时”和“忙时”的时间段是相对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理论课教学的难易程度要以实用为主,即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课的教学要以突出能力为本,即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的。

实施双导师管理 在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下培养的每一位学生,在他们进入企业前就拥有一位学校导师,在进入企业开始顶岗实践后,又拥有了一位企业导师,学生受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管理和指导。在学校,学生受学生守则的约束;在企业,学生受规章制度的要求。因此,双导师要共同帮助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顶岗实践的工作环境和企业对员工规章制度的要求。

此外,学生进入企业开始顶岗实践,会被企业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不同岗位上,无法实现像在学校一样的统一管理,要求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从各自的教学计划要求出发,既要关注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工作表现,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量实现对学生的管理能够面面俱到。

完成顶岗实践即就业的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倡导工作与学习结合的模式,目的就是要实现优于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所以,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践一定要专业对口。企业導师通过多角度观察学生的工作表现,每隔至少一个月,要安排学生轮岗一次;在学生轮岗三次以后,由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和学生本人共同商讨决定学生接下来的顶岗实践岗位。此后,学校和企业尤其是企业导师要以岗位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不断增加学生顶岗实践的内容,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企业人。因此,企业导师不但是学生实践阶段的“师傅”,更是学生日后进入职场的“引路人”。此外,企业导师还肩负着对学生全人格的培养,这些将为学生日后在企业顺利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5 结语

简言之,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正是适应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借助企业力量,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最终实现共赢的有效方式。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继续对工作与学习结合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毛瑞,胡智华,徐百平,等.高职院校战略伙伴型工学合作模式探讨: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轻化工程系为例[J].广东教育:职教,2011(12):14-1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曹宏.高等职业院校工学交替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浅析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措施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