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与内蒙古少数民族原创动漫融合教学分析
2017-09-04王佳
王佳
摘 要 动漫创作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是信息时代的要求,而且是动漫产业的自身发展所需,在进行内蒙古少数民族原创动漫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基于内蒙古原创动漫的重要资源以及内蒙古题材动漫的特征予以了解,在对数字媒体进行应用之时,要坚守动漫创作本质,凸显内蒙古特色,展示个性,并培养优秀的动漫创作人才,促进数字媒体与动漫作品的融合,实现内蒙古乃至国家动漫产业的迅速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字媒体;原创动漫;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2-0048-03
1 前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漫创作日益发展为一门热门产业。基于自身优势,数字媒体以动态化方式得以呈现,它能够对观众的多维感官产生调动,传播互动感愈发增强。随着阅读形式与造型手段的不断丰富,数字媒体技术在动漫创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动漫的设计与制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动漫创作教学之时,应对数字媒体予以引入,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方针,增强学生运用数字媒体进行动漫创作的意识与能力。
2 学校教育与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内蒙古少数民族原创动漫
教育与教学资源有“设计的资源”与“利用的资源”两种划分,文章的研究对象“内蒙古少数民族原创动漫”属于一种“非专门设计”的“可利用”教学资源,它与那些专门针对教学与学习而设计的一系列教育与教学资源并不相同。
内蒙古少数民族有着纷繁浩渺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不仅有历史上民族情感与意识的积淀,还对民族时代精神及价值取向的凝结予以体现。内蒙古原创动漫在展示自身少数民族的生活与习俗之时,从故事情节、生活场景、人物造型、画面风格以及音乐运用等多个角度,以全方位且直观的形式而展开,是对当地民众精神与生活的映射。该民族这种兼具视觉与听觉、声情并茂、覆盖面广且时效性强等优点在内的原创动漫,毋庸置疑地能够给教师关于民族文化及动漫创作的教学提供大量优质媒介,是对书本以外视听媒体教学资源的开辟。
通过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原创动漫的播放,能够为学生带去一种民族自豪感,激发其进一步探求民族文化、进行原创动漫制作的诉求。借助动漫,民族元素中的生活场景、习俗、服饰以及音乐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这不仅方便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而且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与创作兴趣,发散创作思维。举例而言,通过对内蒙古题材动漫中相关片段内容的播放,学生可以受到直接的感官刺激,教师在美术课中讲解民族服饰与图案,在音乐课中讲解民族乐器与音乐,在历史课中讲解民族图腾与信仰等,都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创作兴趣的增加,实现对课堂教育与教学资源的丰富。
3 关于内蒙古少数民族原创动漫体现特征的了解——教师对学生的引领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的原创动漫无论是从故事情节与画面风格层面,还是从人物造型与音乐特效层面,都有其典型与独特的内蒙古文化特色,对蒙古风情予以传递,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精神。
民族坚忍不拔的执着性 内蒙古原创动漫对民族坚忍不拔的执着性予以体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内蒙古民族的执着品性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内蒙古少数民族传唱至今的500多部英雄史诗,对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理想执着奋斗的精神予以蕴含,它们在不同时代成为培养人民意志品质的教科书。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坚忍不拔、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进行良好诠释的原创动漫有《勇士》《奇异的蒙古马》以及《巴拉根仓传奇》等,教师关于动漫创作的教学应对其中的价值性内容进行合理的借鉴,使学生充分理解内蒙古民族所具有的执着精神,并围绕其进行动漫创作。
民族关爱生命的普惠性 内蒙古少数民族是关爱人与动物的民族,内蒙古原创动漫对民族关爱生命的普惠性予以体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既是对内蒙古姐妹奉献自身保护集体羊群高尚品德与责任心的体现,又是草原人民关爱动物与生命的反映;《乌兰其其格》系列原创动漫基于内蒙古牧民游牧生活背景,将生活于内蒙古的两个小姑娘充满新奇的草原生活展示给观众,反映了人、动物以及自然环境之间所具有的简单而又复杂的关系,阐释了民族关爱生命的普适性。这些已有的动漫故事为教师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原创动漫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关于原创动漫所应体现的民族特征的素材。
民族包容异己的开放性 成吉思汗主张最高统治者应具有太阳与海洋般的胸怀,如同太阳一样在每一个角落撒满光明与温暖,似海洋一般对百川予以容纳,它是对内蒙古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进行推进的动力之一。内蒙古原创动漫对民族包容异己的开放性予以体现,《草原豆思》系列原创动漫借助豆思这几个可爱的草原形象,将内蒙古民众所具有的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入故事之中,分则每集明确一个独立的主题,对一项民族特征予以展示;合则凸显鲜明的民族特色,统一内容,因而是一部全角度展示内蒙古民族特征的优秀动漫作品。同样是教师在进行内蒙古少数民族原创动漫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素材,以此将学生关于民族包容异己开放性精神的动漫创作思维开发出来。
4 基于内蒙古动漫资源及其民族特征体现,借助数字媒体开展融合教学
只有以上述对内蒙古原创动漫重要资源以及内蒙古题材动漫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了解为基础,教师才能够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对学生展开关于内蒙古原创动漫的融合教学。实际上,数字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将数字技术对动漫产业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数字媒体对运动与静止、视觉与听觉以及线性与非线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视听效果。教师在以數字媒体为基础开展内蒙古少数民族原创动漫制作教学之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对原创动漫的本质予以坚守,以数字媒体技术做辅助 数字媒体应用的“度”以及应用定位能够对其在原创动漫制作中的应用效果产生很大程度的决定作用。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应当适度,在内蒙古原创动漫的设计与制作中,数字媒体的功能在于场景与角色设计以及后期的处理制作,它借助现代化的计算与通信技术,综合处理含文字、图形与声音等在内的各项信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原创动漫教学之时,要让学生明白动漫的制作不能完全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他们所应做的,还应有强调内蒙古原创动漫自身艺术内涵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手段,数字媒体在民族原创动漫制作中的应用并不应成为一个最终目的,如果不能对数字媒体应用的度进行良好处理,便会难以避免地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过于看重形式上的好看,严重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无法将内蒙古民族原创动漫自身所具有的内涵传达出来,使得所创作出的动漫作品沦为同其他视觉媒体相类似的境地,最终使自身民族原创动漫产业走向消亡。由此,教师在进行动漫的创作教学之时,首先要让学生对动漫的本质予以坚守,凸显动漫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以此为基础,以数字媒体为支撑,凸显内蒙古的人文主线,实现民族动漫艺术与数字媒体的完美融合,将原创动漫作品的艺术魅力持久地保持下去。
坚守内蒙古民族特色,对优秀作品进行合理借鉴 国外动漫作品对数字媒体的成功应用,引发了我国动漫创作者的效仿,尤其是给尚不具备成熟原创动漫设计与创作理念的学生带来欠缺健康性与成熟度的认识,这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在原创动漫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更为深刻地思考应怎样对优秀的动漫作品予以借鉴。毋庸置疑,已创作出的优秀动漫作品是优秀的教育与教学资源,如《奇异的蒙古马》《乌兰其其格》等,教师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在动漫创作过程中对内蒙古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坚忍不拔执着性、关爱生命普惠性以及包容异己开放性等民族特色予以坚守,并以此为基础,适当借鉴国外的优秀作品。
提高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强化技术应用水平 数字媒体在原创动漫制作中的应用要求应用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要提高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突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教师要从理论层面对学生展开民族原创动漫的制作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掌握内蒙古少数民族的相关内容与理论知识。民族知识与理论往往会对学生的原创动漫制作实践产生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培养具备丰富民族知识与专业理论素养的人才,才能对学生关于内蒙古民族原创动漫制作的需求予以满足,使他们具有创新的理论作支撑。
2)對数字媒体应用意识强、实际操作水平高的实践性人才进行培养。作为一项具有极强实践特征的工作,内蒙古民族原创动漫的制作要求创作人员具有非凡的操作能力,与社会以及内蒙古动漫产业对制作人员的需求相适应,这类人才的培养应能使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以及岗位适应力。
3)原创动漫人才的培养还要具有前瞻性,教师要以对学生的长远培养为着眼点,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在走上民族动漫产业的工作岗位之后,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能,实现对岗位多重需求的适应。
5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动漫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实现新的视觉享受,基于当代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背景,数字媒体技术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互联网与软件为支撑的数字媒体在设计与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优势。随着数字媒体及动漫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不断进步,设计者在进行原创动漫制作之时日益便捷,但其实际应用仍不能忽视动漫艺术的本质要求。教师在开展内蒙古少数民族原创动漫教学时,要合理利用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以对动漫创作的根本要求以及内蒙古民族特色的坚持为要求,对优秀人才进行培养,以此进行动漫的设计与制作教育,真正地将数字媒体与原创动漫教学融合起来,实现教与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闫莉.蒙古族题材动画学习资源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J].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周山.数字媒体技术与动漫制作教育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7):131-132.
[3]刘峰.论数字媒体技术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