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2017-09-04闫玉慧李士明
闫玉慧+李士明
摘 要: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灵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和关爱生命,它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学的不断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培养“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医学专业人才,需要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质量。文章分析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因,并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把人文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研究医学人文精神的建构途径。
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医学人才;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2-0016-02
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也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科学。我国的传统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科学,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堪称开启医学伦理道德的先河。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的服务的同时,也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当前医疗服务业出现的医德失范及医患矛盾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部分医疗服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医学院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锻造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这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从医生涯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体现,它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要求重视人的价值,主张实现人的平等和自由的伦理观。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尊严、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维护与关注,也是对医疗服务行业人员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医学只有具有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才能成为人的医学。然而,古已有之的医学人文精神,到今天不是发展了,而是开始出现断裂。技术至善主义的盛行,几乎遮蔽了医学的人文精神;医疗服务中的功利性色彩,几乎吞噬了医学的人文光芒;只看病不看人的医疗态度,几乎驱散了医学的人文关怀。于是,医学上出现了重治疗、轻预防,重科技、轻人文,重生命数量、轻生命质量等扭曲现象。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种种道德诘难,实际上反映了医疗服务质量有悖于人们的人文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表露了人们对医疗服务中人文精神的急切呼唤。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因
1.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指导
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近代医学人文精神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强调人的权利。自醫学诞生以来,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引领和支撑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的目的是救治病痛和关爱生命,没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医学不能称之为人的医学。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说:“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当今医学出现“技术化”“市场化”和“功利化”等不良倾向,因此,亟须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如何正确对待和应用科学技术,同样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
2. 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晋代杨泉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这不仅揭示了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现代医学更需要注重人文精神,不仅要面对患者的躯体,还要面对他们的心灵。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各行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人们更加需要健康的身体,也更注重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价值。救死扶伤本是医生的神圣职责,但在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下,医疗行业出现“医德失范、人文衰微”的现象,职业性的冷静可能演变成人文性的冷漠,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学人文精神是医者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无论置身于怎样的环境都必须坚守。
3.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医学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尤其需要人文精神。因此,医学生除了应当学习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具有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医学的结构就如一个“人”字,一边是技术的医学,一边是人文的医学。没有人文的医学,就不是人的医学。医学教育在强调医学科学精神的同时,更要注重医学生的理性自觉、社会责任和道德情操教育。要通过教授医学人文知识,塑造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另外,医学院校还要通过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加强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医学教育中开设有足够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院校数量较少,不少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更显示出构建医学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医学人文精神的建构途径
1.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医疗活动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并使之融入医学教育和实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理学思想倡导“人文”,其内涵都体现了尊生、爱人、重义轻利等人文精神。医者当有仁爱之心,方可担当治病救人之重任。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也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在技术至善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使培养的医学人才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2. 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和保障。在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高校教师必须遵循医学生成人成才的基本规律,让医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要通过素质教育,实现对医学生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沟通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的培养;要通过生命教育,实现对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3. 把人文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活泼的大学校园文化有助于凝练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展现。因此,在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下,医学院校进行医学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医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构建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
开展人文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的途径之一。针对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医学院校必须开设足够的医学人文类课程,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锻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时,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要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建议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列入医学人文必修课程,建议将大学语文、哲学、美学、艺术、人际沟通等列入医学人文选修课程。
5. 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
高校医学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现在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基本上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其本身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医学院校可以通过进修学习、在职培训和观摩教学等途径,对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人文素质培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开展人文教育的能力。要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蕴含在专业课中的人文内涵,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地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给学生,更要把职业道德和人文理念教给学生。
6.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对医学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志愿参加社区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各种义诊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和社会,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医学人文素质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
四、结束语
总之,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科学。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的服务的同时,也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诘难。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全社会必须携手努力,共同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于一身。没有科学精神,医学技术就不能发展进步;没有人文精神,医学就不能称之为人的医学。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只有比翼齐飞,医学才能真正发挥“除人类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俊,陈淑娟,王萍,王旭.医学人文教育与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8).
[2]贺文阁,高明奇,张训巍,姚江.试论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及培养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3).
[3]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4]趙珺,蔡郑东,徐逸萍,卓冬兰.从大学精神的演进浅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复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04).
[5]王英姿.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02).
[6]阳天明.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