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作用下白洋淀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

2017-09-04王永源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4期
关键词:人为因素白洋淀生态环境

摘 要 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发源于太行山区的诸多河流自西而来汇入其中,每到雨季,河水暴涨,导致淀泊泛溢为害。此外,人类活动也改变了白洋淀的地理面貌,是白洋淀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的催化剂。文章分别论述自宋代以来,各个时期人类活动对白洋淀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对于解决当前白洋淀面临的干涸、污染等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以及对于当前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白洋淀 人为因素 生态环境 变迁

作者简介:王永源,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78

目前,白洋淀面临着水体污染、入淀水量减少以及干涸等威胁,这除了自然环境因素之外,人为因素对白洋淀形态、地理面貌的改变也起着明显的作用。自宋代以来,人们在白洋淀地区的围湖造田、白洋淀流域植被的大肆砍伐破坏、白洋淀淤地被民间占垦,导致白洋淀的面貌发生变化,湖淀面积不断缩小,生态调节功能、蓄水防洪功能也随之削弱。加之每到雨季河流暴涨,泄入淀泊,泛溢为害,以及围湖造田、占垦淤地,往往使积水难以畅疏,其结果便是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文章以历史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宋至清代,人类活动对白洋淀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梳理与探讨,从而为当前白洋淀的治理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一、清代以前白洋淀地区的开发治理与洪涝灾害

白洋淀又被称作“西淀”,在北宋以前乃至北宋时期是诸多淀泊分布的广大湿地区域,包括白洋淀、烧车淀、马棚淀、杂淀(藻苲淀)、莲花淀等诸多淀泊,横跨保定、徐水、清苑、安新、容城、霸州、大城、任丘、高阳等地区,到清代时期,其面积以大为缩小。历史上白洋淀经历过多次收缩与扩张的过程,到目前为止面积只有366平方公里,其主体位于安新县境内,约占白洋淀面积的85.5%。 这除了自然地理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白洋淀开始收缩,沿淀收缩、干涸地区已经有人类居住地的出现,并有所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比如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在瓦桥关建雄州、益津关建霸州。北宋时期,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提出在顺安寨(今高阳县以东地区)修筑塘泺、屯田戍边的设想,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何承矩知雄州,朝廷任命他为屯田使,在白洋淀所在的广大淀泊地带兴修水利,“率边境各州镇兵18000人兴修水利” 。而后,这一措施扩展到其它州县,并取得显著效果,使白洋淀所在广大地区的自然面貌大为改观,“在高位地下水和季节性地表积水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含盐量较大的重度盐化潮土”, 成为可耕种的良性土壤。《宋史?食货上四》记:凡雄莫霸州平戎顺安等军,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

何承矩在今白洋淀地区的修筑塘泺、屯田驻兵,在一段时期内达到了其目的与发挥了应有的效果,然而,这背后潜藏着对淀泊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势必会对淀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屯田虽然改变了原来广袤的湿地环境,使其军事与经济效益都有所发挥,然而却使其调洪、蓄洪能力有所衰减,往往导致灾害频发。比如,《宋史》记载,熙宁元年(公元1016年)伏秋大雨,“霸州山水涨溢,……害稼,坏官私庐舍、城壁,漂溺居民。”水灾之外,屯田也会促进淀泊的淤积,甚至干涸。《河北省志·自然地理志》记,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以后由于黄河北决,浸入淀泊,导致淀泊淤积严重,加之滹沱、永定河等浊流的入侵,“塘泺淤淀干涸,又因泄水种稻,堤被毁,到明代中期,界河故道已淤平。”

元明时期,中央大兴土木,太行山一带森林遭到大肆砍伐,地表植被减少,每到雨季,水土流失加剧。植被的大肆破坏使得入淀河流含沙量上升,泥沙随河而来,淤积淀泊,淀泊往往泛溢为害,比如,“杨村河在洪武十四年一次决口后,在其后的70多年中决口达20多次”。④河流暴涨,冲积淀泊,导致淀泊堤坝溃决,泛溢为害,“决辄坏民田庐”。不仅如此,泥沙长期淤积河淀,得不到及时的清理,就会严重淤积淀泊,被占垦开辟为田地,“明弘治前,地可耕而食。”直到明正德年间才再次成为淀泊,《保定府志》(卷19·舆地略·山川)记载,直到明正德年间,白洋淀由于“杨村河流入,始成泽国”。从侧面反映出在这之前,白洋淀已经干涸。此外,人们对于淀泊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也是导致其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之一,沿河沿淀州民,“设坝为渔,则水积而土存,因致沙淤也,……积之久则河渐平,水渐逆。”⑤这样在植被破坏的同时,淀泊泥沙淤积,加之人们围水养殖、占垦淤地,导致淀泊逐渐缩减。

元朝时期,除了植被的破坏以外,淀泊地区农田水利的兴修,也影响淀泊的生态环境。虽然元朝也在河淀地区曾经兴修过水利,“但为时短暂成效不大”;明代徐贞明、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等人对京畿地区也进行水利营田,并起到一定的功效。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必然加大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使得之前一些洼地也相继被开垦为可垦种的良田,随着政令不举随之荒废,这样一旦洪水暴涨,河流泛溢,势必成灾。道光《安州志》记载,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河水泛溢,安州高阳为甚”;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夏六月,“安州、新安大水城畿陷”;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夏大雨坏民田屋,人畜死者无算。”

总而言之,自宋代何承矩在塘泺地带驻兵屯田,使得广袤的淀泊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发挥了其军事与经济的双重效用。随着政权更迭,以及管理不善,导致塘泺实施逐渐废弛,作用日益削减,其结果便是加剧灾害的发生以及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清代以来人力作用于白洋淀下的水环境

进入清代,人为因素对白洋淀的作用更加明显。清代是白洋淀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时期。道光《安州志》记载: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九河泛溢,田庐漂没”;“康熙六年大水,堤决,禾稼尽淹”;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七月“雨水连绵,又将田禾尽行淹没”。这样,原本经过元、明两朝时期的影响,淀泊面积不断缩小,并且削弱了蓄水、泄洪能力。雍正年间,清政府在淀泊地区营造稻田,雍正六年,仅安州和新安县各村农民自营稻田分别为“十六顷三十八亩”和“五百五十九顷六十六亩九分九厘”。此后,营造稻田扩展到各个州县,这样就使已经面临威胁的淀泊形势更加严峻,以后各年,每到雨季,河流暴漲,淀泊往往泛溢为害。道光《安州志》记,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直隶大水,安州尤甚,平地出泉水,自炕中流出”。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秋汛,雄县赵村大清河堤“漫决成口,上游诸河合流遂由决口灌入西淀,倒漾安州、任丘一带农田,为害甚大”;⑥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直隶大水,安州“南北堤亦有溃决,沿河沿淀村庄,皆平地漫水数尺。”⑦这样,营造稻田虽然解决了当时淀区人民的粮食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淀泊原有的生态系统,改变了淀泊的地理面貌,淀泊沟渠、堤坝、农田、苇地、村庄等交错分布,使得以前广袤的淀泊面积逐渐减小,部分地区已经淤积,到了清朝前期,东西二淀“大半淤塞,……一遇暴涨,淀河旁溢为灾,上流诸水亦冲溢为灾”。⑧ 所以,清代在白洋淀地区的农田兴修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其应有的效果,然而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新安、文安、霸县等邻近淀泊地区,地方政府官员与民间竞相占垦,阻碍河道,得不偿失。

此外,民间对河淀淤地的占垦,进一步促进了白洋淀的消退,水域面积收缩。对于淤地的占垦,除了民间的自发进行外,还有政府政策的允许。乾隆年间,督臣高斌就曾提出允许民间垦种河淀淤地,“然只准垦种无碍水道之地”;到了光绪年间,河淀的淤积也更为严重,占垦现象也更频繁。针对民间对淤地的占垦,相沿已久,并且政府没能很好的治理,对此李鸿章上奏呈:“惟念愚民不知例禁,相沿已久,或辗转价买,衣食所资,未便一律禁绝,不得不变通办理。”⑨从中可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默许了民间自行占垦。进入20世纪以后,白洋淀的淤积情况更加严重,已经难以清理回复原貌。鉴于此,1903年,袁世凯上奏请求解除禁令,允许招民佃种白洋淀淤地,对此《袁世凯奏议》记:“惟查淀边之地,现在日益淤高,竟成膏腴,……白洋淀淤尤属内地良田,相应请旨俯准,弛禁招民佃种。”这样,反而促进了对白洋淀淤地的占垦,使得白洋淀淤積日甚,甚至干涸。民国《新安志》记载,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亢旱,白洋淀涸为平陆。到目前为止,白洋淀面积大约只有“366平方公里”。

三、结论

历史上人类活动对白洋淀地区环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其地理面貌上。人类在白洋淀地区的活动,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人类并没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白洋淀。纵观历史,从北宋时期对白洋淀地区塘泺的修建开始,经过元明两代植被的大肆破坏,再到清朝时期的水利营田,这都将白洋淀的面貌大为改变。使原本就水患灾害多发的淀泊,蓄洪、泄洪功能大为削弱。

宋朝时主要处于军事目的,在塘泺地带屯田驻兵;元明时期,对白洋淀上游河流植被的大肆破坏,使得淀泊淤积加速,虽然这一时期也在淀泊地带兴水利营田,但是时效简短,成果不大;步入清代,人们对白洋淀面貌的改变最为显著,大兴水利营田,围湖造田,田间开挖沟渠,修筑堤坝,占垦淤地,使得白洋淀的面貌与生态环境大为改变。

回顾历史,站在当前,展望未来。白洋淀的淤积以及水源减少,面临干涸,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这也是今天白洋淀面临的一个严峻现状,对于未来白洋淀地区的治理与开发更是如此。所以,对历史上,社会人力作用对白洋淀影响的探讨,对于今天白洋淀面临的水源污染、干旱等问题的解决,具有历史借鉴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①《河北经济手册》编写组编.河北经济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591-592.

②刘文彰、孙冬虎.北宋时期白洋淀周围生态环境的改造.地理科学.1992,12(3).270.

③孙冬虎.白洋淀周围聚落发展及其定名的历史地理环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3).107.

④王建革.清浊分流:环境变迁与清代大清河下游治水特点.清史研究.2001(2).35.

⑤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嘉靖雄乘(山河,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⑥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1.468.

⑦[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2145-2146.

⑧张芳.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534.

⑨黄彭年,等.畿辅通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50-51.

参考文献:

[1]李晓冷编纂.民国高阳县志.1923年铅印本.

[2]上海书店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34.道光安州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清]吴邦庆辑.许道龄校.畿辅河道水利丛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

[4]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天津图书馆、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中).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人为因素白洋淀生态环境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美丽的白洋淀
民航空中管制中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