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大学生党员影响力发挥的关键
2017-09-04杨新华
摘 要 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发挥需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增强对大学生党员身份的角色认同感,发挥其在提高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基础性前提和关键性动力作用,探索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党员 主体意识 角色认同 影响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影响力调查和培养机制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6YB0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新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48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已经成为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新常态。每一个高校中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就是大学生党员,他们不仅是党员中的知识精英,更是党员队伍中的年轻骨干力量。在高校中,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使其能够充分明确自己的党员角色,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当普通大学生的表率。
一、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的内涵和外延
主体意识是指人们对于自身的社会位置、角色以及自身具备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和在主体意识指导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主体意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引性和激励性。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发挥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得大学生党员进一步明确主体意识和自身担负的职责使命。通过大学生党员对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其能够充分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在学校里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影响和带动广大普通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本领、能力,为今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角色认同,指的是主体或者外界对担任某种身份、角色的人所给予的肯定性、赞同性评价态度,其本质上是角色主体的主观表现与社会赋予角色的期望所形成的一种契合。角色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自身或者外界对特定角色身份表现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意识和态度的肯定性评价。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同,主要是由高校教师及同学对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突出表现给予肯定评价。要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首先要认同大学生的党员角色,也就是说对大学生党员角色认同是大学生党员影响力发挥的前提,也只有对大学生党员角色的认同才能够促使普通大学生以大学生党员为学习榜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才能够真正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
近年来,高校党组织在健全党员发展制度、完善党员发展程序、加强党员的管理考核等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但是,调查发现,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发挥较弱,还需进一步加强,仍有部分大学生党员的现实表现与大学生党员角色所应发挥的表率带头作用有不小的差距。
究其关键,我们认为还是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模糊和角色认同性过低。现实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党员不能够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是把自己混同于普通大学生,没有很好地认识大学生党员所应担负的党性意识和角色职责,在大学生中没有突出表现,更不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存在消极情绪,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長成才和发展进步。
二、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对影响力发挥的影响
我们分析了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的内涵和外延,也分析了大学生党员影响力发挥的现实表现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对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具体而言,我们认为这种影响表现为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是大学生党员影响力发挥的基础性前提,途径、结果和关键性动力。
(一)影响力发挥的基础和前提
大学生党员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理应对自身肩负的主体责任和历史使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调查发现,当前仍有不少的大学生党员更多的是将党员作为一种“政治面貌”来表述,有的甚至是把党员身份作为日后考取公务员从政的敲门砖,当成日后谋求政治利益的资本。部分大学生党员都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和误区,这样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党员不能够很好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影响力自然而然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进而大学生党员角色也得不到认同。因此,只有明确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增强对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同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可以说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是其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可见,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不明确,先进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党员角色得不到认同的的情况下谈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发挥也只能是句空话,更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所以,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者要想保证大学生党员在普通大学生中能够发挥有效的影响力,就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鼓励大学生党员多学习,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党员身份,明确党员的职责使命,形成清晰明确的主体意识,进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得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能够得到普遍认同,这样对于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健康快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其成长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二)影响力发挥的途径和结果
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发挥要求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足够明确,可以说,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觉醒和角色认同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党员影响力发挥的过程。换言之,要想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普通大学生中的优秀影响力,需要大学生先明确自身的党员主体意识和增强角色认同来实现,通过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表率作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明确和角色认同感的增强,进而使得大学生党员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更好地发挥。
反之,大学生党员影响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可以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更加明确,角色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两者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既是大学生党员影响力发挥的必经途径也是大学生党员影响力发挥的必然结果。
(三)影响力发挥的关键和动力
普通大学生看党是否先进, 最直接的就是看身边的党组织是否先进,看身边的大学生党员是否先进。当前部分大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淡化,价值取向偏颇,其影响力的现状确实发人深思。因此,要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要紧紧把握住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这两个关键性因素,通过强化这两个关键因素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我们认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是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发挥的关键和动力。一般而言,主体意识越明确,角色认同感越强,大学生党员影响力发挥也就越充分,影响力也就越大。反之,主体意识模糊、角色认同感不强的大学生党员往往在普通大学生中没有任何威信,其影响力发挥也就根本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体意识清醒和角色认同强的大学生党员大都能凭借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同,形成清晰、明确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党员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提高其在普通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影响力的内驱机制,可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的培养和建构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发挥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同感,积极探索和建立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的培养体系。
(一)要加大教育管理力度,培养强化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
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需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主体意识和角色意识,使其清楚大学生党员身份代表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增強高校大学生党员意识转化为行动的自觉性动力,进而能够认清角色定位,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担当和政治使命。
(二)要强化实践锻炼,增强实践教育的效果
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培养和建构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体系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教育和制度管理上,还要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实践锻炼,这样在实践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党性意识,还能够增强实践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实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党员对自身角色身份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进而带动广大普通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促使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三)要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激励考核
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培养和建构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需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党员管理体系和激励考核机制,使得大学生党员具有一定的压力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要把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考核与教育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整套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大学生党员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对屡教不改的大学生党员要采取必要的清退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普通大学生要积极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切实将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发挥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总之,要想提高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大学生党员自身的主体意识;其次,教师及同学要加强对其角色的认同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的有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的工作体系,才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的模范影响力,这对于提高高校的党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亚辉.当前大学生的党、团身份认同状况述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
[2]匡国珍.论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教育的多重向度.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3]刘春雁.强化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研究.东华大学学报.2010(6).
[4]李艳君.影响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因素分析.传承.2016(4).
[5]苏林琴.主体意识与角色认同:大学生权责意识整合与培养的路径.现代教育科学.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