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合理引导探究

2017-09-04邵诗云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2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微时代大学生

摘 要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作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已浸透在人与人交往的肌理之中,在这一复杂的环境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在变得更加方便,广阔,自由的同时,也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缺乏信任感和真诚度的情况,大学生人际交往变得丧失主流价值,愈加淡漠。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合理引导,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思想价值的全面认识,使之在微时代的浪潮中逐步提升自我辨识和交流能力,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宝塔。

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作者简介:邵诗云,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76

在微时代的定义上,“微”并不是小的意义,取而代之则是一种表现生动、即时、自由甚至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它与传统生活形态相比,更具联络性、娱乐性以及更具有个性化特征,同时它也作为一种更加回归人本的审美机制而存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体的47.1%,其中,游戏直播的用户使用率增幅最高,演唱会直播、体育直播和真人聊天秀直播的使用率相对稳定。在年龄结构上,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这部分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目的主要是娱乐、沟通。目前,大学生几乎人人有电子邮箱、社交网络平台账号、手机平板电脑等即时通讯工具。相对于各种传统媒体,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各种更新换代的微时代媒体来获取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展现自我。大学生在广泛接受并使用微时代媒体的同时,也不自觉的开始了微时代的新型人际交往。

一、微时代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響

(一)时间空间局限被打破,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营造

微时代媒体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促使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加广泛。微时代媒体方便、快捷、灵活、多样等特点促使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加广泛,这种广泛性既体现在应用领域的广泛上,也体现在使用人数的广泛上。时空维度的限制被消除,这样可以利于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人群的流动通常以特定的地域空间即所处的地理范围相似为重心,相应的也形成了以亲情、友情等各种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作为个体的人想要充分延展与拓宽人际交往的深度与宽度,提高人际交往的数量与质量会存在很多困难与限制。然而,微时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消除,微时代媒体帮助大学生走出原有的交际圈围城,提供了拓展的基础和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和心理阶段,他们未能掌握正确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一方面还有欠缺。

因此,通过微时代的媒体,对于正处于人际交往困境的双方个体,以微时代的媒体为媒介的间接交往更利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

(二)微时代的媒体沟通平台,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完善非常有利

微时代的媒体传播速度快,表达言语思维也可以更加自由、气氛轻松无压力。这些条件都非常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欲求,微时代的媒体可以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同时,大学生在微时代媒体的信息海洋中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新事物、新思路、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和思维,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微博和微信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有趣的和有意义的日志,大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分享,能够使好的信息让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微博和微信是很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沟通的时间、对象、内容都拥有极大的自由空间。微时代的媒体更具私密性,符合我国传统人际的内敛要求。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人际交往而言,微时代的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桥梁。当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使双方之间产生困境的时候,人们可以避免直接的见面,转而利用微时代媒体的中介性,间接地接触彼此,这一选择成为了化解面对面人际交往尴尬的最佳选择。微时代的媒体作为中介的交往方式在无形中避免了人际交往双方对于交往的尴尬,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普遍接受并且能够增进彼此情感的一种好办法。

二、微时代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虚拟信息泛滥,大学生出现角色规范迷失

微时代媒体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抱着漠不关心和游戏的态度进行交往,很多人以匿名方式和多重身份进行交往,使用假名字、假性别、假身份随意编造自己的信息。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摆脱了传统的道德束缚,导致处于微时代的人际交往普遍存在言行失范、真实缺位等风险。微时代媒体的虚拟性打破了大学生社会属性的真实性,使得大学生在它的影响下丧失现实社会中的角色规范,并且很容易使大学生将这种习惯转化为人格特征,促使虚假交往习惯被转换到现实社会中,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产生信任危机。

(二) 人际交往向虚拟倾斜,淡化了大学生现实交往能力

随着微时代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正在逐渐向人与机器的发展态势倾斜。现实中人际交往的规则和秩序正在被改变,重新被微时代媒体为中介的人际交往规定。在微时代,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正被微信,微博,QQ等即时沟通媒介所取代。

目前,大学生积极而主动的现实人际交往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沉浸在微时代媒体创造的虚拟空间中无法自拔,甚至开始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症”。更严重的是面部表情识别的能力趋于降低,面部表情识别作为一种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它的敏感度的降低无异于是人际交往急剧退化的表现。长期忽视最终将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效果。

(三)迷失于微时代的腐朽文化中,忘却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在西方的人本思想,民主自由的思想影响下,微时代媒体中充斥着很多缺少正能量的因素。大学生长期沉溺于这样的所谓、“西方文化”中,自控能力的薄弱让其逐渐在思想意识层面发生堕落的情况。

由于微时代媒体自身存在的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控制力不够,使得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于新媒体的诱惑当中,甚至会对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引导,严重些会进而引发违背伦理和道德的行为。这种情况导致教育主渠道的权威性被瓦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使得价值观正处于构建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的道德伦理基础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开始自我迷失。

三、微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一)情感与功利相结合,“伪情感”交往普遍

1.交往目的功利性

微时代技术的迅猛突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功利主义成为人们衡量一切事物的杠杆,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成为社会价值的中心。面对人口增加和各种社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也变得愈加现实,在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想选择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交往对象,他们认为这种人际交往可以给他们今后的事业铺路,这些思想促使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2. 交往过程的情感化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情感的投入超过理性的分析,学生往往会凭一时的情绪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他们不会考虑事件产生的后果,过分的强调感情甚至以感情代替理智,将人际关系过于理想化,心理承受能力很弱,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受到伤害。

3. “伪人情”交往普遍

大范围伪人情交往普遍发生,人情变得淡漠和廉价。微时代媒体介入人际交往之后,主体之间面对面的现实交往减少,工具的便捷性使繁琐的会面被取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受到阻断。微时代催生了“网友”,而“与陌生人说真话,与熟人说假话”成为大多数人的心声。在QQ,微信和微博上的“点赞”行为变得非常普遍。“点赞”行为实际上是人们在新媒体的作用下人际交往变得冷漠的原因之一。无论朋友发的消息内容是好还是坏,只是一味的习惯性赞美,“秒赞一族”更是将这种不加分别,盲目跟随贊美,毫无理智与人情味的所谓的“关怀”发挥到了极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不再那么珍贵,因为人际交往的各种成本降低,人情变得廉价,人情味不再浓厚。

(二) 交往观念开放,人际主动性强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交往空间进一步扩大,交往量大大增加,人际交往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发展、由重复向更新发展。这为建立大学生成熟的交往心理提供了客观条件。大学生交往的范围更广,内容和思想观念也变得更加开放。对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已不仅仅满足于校园同学之间的短半径交往,人际交往触角已经伸向校园外,走出学校,广泛接触社会上的企业甚至科技工作范围的社会各界人士。

人际交往半径向外延伸,校际交往更加频繁,朋友圈不断扩大。

(三) 主体性缺失,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在微时代媒体营造的虚拟空间当中,由于虚拟性的特点,人与人之间进行人际交往变得更具有隐私性的同时又让双方能在一种相对安全和安静的氛围当中进行交往和沟通。因此,也恰恰因为这种间接性,让更多的人尝试脱下自己伪装的外壳,更真实的表现出与现实世界当中相反的自我人格。这种在虚拟空间中虚构性格特征,以此来弥补自己现实中存在的沟通缺陷的做法,极其容易造成主体性的缺失和身份危机的恶果,甚至引发人格分裂。

(四)与传统人际交往背离,冲击传统文化

大学生在微时代媒体的影响下,很多同学追求所谓的现代个性时尚和所谓的流行趋势,不甘于传统平凡简朴的日常生活。在消费观念上,大学生攀比消费现象出现。很多外国的品牌由于关税和自身高价的基础,在国内的售价都非常高昂,然而由于子女的不理智要求,这使很多家庭都难以承受。有些学生也会沉迷于游戏中的装备升级,装备的无限购买也成为大学生攀比的另一种形式,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费。受微时代媒体的影响,很多宝贵的精神和文化如:尊重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被逐渐削弱。大量的网络语言得出现也使对于传统文化继承的很薄弱的特点更加明显,冲击性的影响,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淡漠甚至忽视,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应用能力变得生疏,过度的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很多人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目前的媒体信息还没有进行严格审核,传递错误的信息,捏造事实的现象越来越多,导致一些大学生被虚假信息所愚弄,被一些心怀鬼胎的网络犯罪分子所制造的网络陷阱所利用和迷惑。

(五) 个人主义价值观盛行,冲动偏激忽视法纪

微时代媒体信息的传播促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倾向于功利性和实用性,一些学生在微时代媒体上的态度与他们的道德标准相悖,一个学生应有的三观被新的价值准则践踏。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和网络立法的不健全使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缺乏法律的约束和正确道德伦理的引导,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长期浸淫在这样的机制混沌杂糅的大染缸里,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价值理性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的隐蔽性使少数人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情况下,隐藏身份,放弃了基本的伦理纲常、肆意发布各种腐朽肤浅的信息,包括反动、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甚至一些大学生肤浅的在微时代媒体平台上来表达自己所谓的个性,要求所谓的民主平等,说出过激的言论,做出极端的行为,破坏正常的网络人际交往系统,催生出多起大学生“网络犯罪”事件。在没有一个好的对待微时代媒体的态度的前提下,就会有可能做出忽视法治理念,危害社会的行为。

四、微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合理引导

(一)国家在全社会构建合理的微时代媒体规范

首先,政府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与网络管控部门应该合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对于网络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尽快实行网络信息分级制度,规范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制定相应法律约束网民在微时代媒体上的行为,要行政措施和法律措施相结合,对不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进行教育或惩戒,完善网络立法。其次,国家教育部门也应该在微时代媒体发展极速所衍生的微时代的新时代要求下,重新规定教育目标还有进行教育课程标准的重新界定,组织教材编辑小组商讨更新教材的事项,尽快使媒介素养教育进校园,有序开展教育计划。

媒体自觉优化微时代媒体环境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起到“绿色护卫”的作用。微时代媒体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资源,在维护良好的微时代媒体环境这一要求上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宣传阵地的作用,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更直接有效地了解微时代媒体的积极意义以及它的自身发展对于良好环境的要求,通过正确的宣传导向和教育使大学生网民们认识到网民网络行为对于完善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网民群体在和微时代媒体接触时该持有的态度。

(二)学校树立正确的微时代媒体导向

高校也应该认真贯彻并按照有关教育部门的指示,严密执行相关政策规定。高校应及时更新相关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师资力量,并发挥对大学生在微时代下的媒体使用行为的正确指导作用。

对校园网络进行监控,对学生电脑实行IP地址实名登记的方式,记录在案,做到发现问题有据可查。对不良信息进行实时监管、一旦发生不良信息传播的苗头就即使予以掐断制止。

对于大学生在网上发布不满情绪和言论等行为,高校要予以教育和惩戒,刚柔并济的方法,心理疏导先行,但是针对那些违反国家利益和法律的言行,应当采取法律手段予以惩戒。

(三) 加快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

通过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作用对一些社会思潮、突发事件、师生舆论进行监管和发布。比如:建立红色网站、反腐公众号、心理咨询邮箱、教师在线疏导等方式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还可以通过手机短息、微信、微博的形式,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当学生耳濡目染地逐渐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有成效的方式。

(四) 不断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加强自我管控,树立良好交往模式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开始之时就应该结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自身能力有一个合理的评价,然后按照目标,有序进行自己的规划,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追求。还可以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加强对自我教育和管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建立起合理的大学生行为模式,进而不断完成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也学会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和积累,真诚的人际交往前提的了解是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通过自己的不断融入和努力找到可以在学习或生活上能够相互信赖和扶持,遇到困难也能鼎力相助的人生挚友。

微时代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新媒体为中介的新的沟通平台,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和便利,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时间,提高了人际交往效率。但与此同时,微时代媒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通过国家,媒体与高校的正缺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微时代媒体的利弊,促进大学生正确微时代媒体观的形成。丰富大学生自我辨识和人际交往知识,进而真正做到微时代媒体能为我所用,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微時代媒体这一人际交往资源。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起和谐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

参考文献:

[1]CNNIC.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01-22.

[2]佟西原.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3.

[3]张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3).

[4]王亚芹.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住的影响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4.

[5]张文秀.基于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探讨网络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14.

[6]李泳仪.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4.

[7]刘娟.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问题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4.

[8]Huei-Tse Hou.Exploring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of learners in an educational massively multiple online role-playing game (MMORPG).Computers &Education.2011(4).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微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