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境教学,完善小学数学教学
2017-09-04陈伟平
陈伟平
摘 要:小学是学生建立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学数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改进教学策略,增加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情境教学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手段
情境教学是当下较为流行的教学手段之一,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同,并且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也会主动使用,但是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师使用情境教学的手段单一,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会丧失对情境的新鲜感,很难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情境使用策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借助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投入到情境中更加高效地学习,为学生下阶段的数学学习铺好路。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分数”相应知识点的教学时,笔者会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提出问题: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为学生创建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阶段的学习。笔者会着重讲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方法,学生为了解决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会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慢慢地发现分数和小数转化时的学习乐趣,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中得到维持。最后笔者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给学生布置数学问题,将0.32、0.6等小数转化成分数,并且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回答课堂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之间的合作在问题情境中变得更有效,在成果展示时不仅回答出了问题,还有自己对分数的见解,体现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建也是情境教学的体现之一,能从课堂的开始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主动将注意力投入到情境中,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提升了其数学综合素养,保证学生在下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变得更高效。
二、借助情境教学,提升学生运用能力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点的使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要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融入情境中,使用情境带动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学习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教学时,笔者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把课堂模拟成市场买菜的场景,一部分学生扮演商户,另外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通过投影给学生展示商品的价格,并且给学生一份清单,上面记录了需要购买的商品以及数量,让学生完成购买。这样的情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了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到加减乘除技巧的理解和掌握中。学生在计算总价时因为对知识点的不熟练,所以会出现问题,笔者及时地做出指导,降低学生课堂时间的浪费。在情境结束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计算出自己的购物清单需要花费的总额,对比答案发现在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让学生有针对地进行自我调整,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在数学课堂中,情境的创建能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生活化情境只是众多方式的一种。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升自身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在未来能更好地生活,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借助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很大影响。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普遍持有错误的教学观念,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点的被动接收者,使用“填鸭式”的教学策略,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图形计算”的知识点教学时,笔者会减少上课讲题的时间,在课堂中创建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去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笔者在黑板上先写上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給学生一个长为8 cm,宽为6 cm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和正方形的比较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在自由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学习热情也远远大于之前的数学课堂,都在仔细地研究正方形基础知识点,发挥自身的探究能力深层次地考虑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式。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笔者会给他们适当的提示,保证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在最后的成果展示时,大部分学生都解决了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问题,笔者也趁热打铁,给学生讲述了其他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汲取这些知识点,转化为知识储备。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建探究型的情境能减少对学生想象力的遏制,帮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有能力、有激情去完成知识点的自主探究,达到提升数学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借助情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能力作为当下人才的必备品质之一,教师需要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培养,提升学生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合作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要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合作对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情境教学。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统计”这个章节的教学时,笔者会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先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完成小组的分配,遵守分配的公平性原则,接着在投影中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很多人,每个人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去发掘的。笔者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将这些人进行分类并且完成统计表的制作,比拼哪个小组做出的统计表种类最多。这实际上是合作情境的创建,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发挥想象力,发现图片中的不同点,结合每个成员的想法,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也把合作情境当作是一场小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理,更加主动地去深入理解统计知识,从教材中发现对比赛有用的素材,完善自己小组的作品。在最后的展示阶段,笔者会告知学生合作对自身数学学习的积极影响,鼓励学生在下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更加主动地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情境帮助下一点点引导出来,在长时间的情境教学中,学生养成了合作的习惯,在拉近学生之间关系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对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更主动地在情境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培养。
五、借助情境,拓展学生学习平台
在小学数学阶段,学生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需要进行适当地学习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情境教学的使用能帮助学生拓展学习平台,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完善数学综合能力,满足自身发展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给学生讲述“正方体、长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点时,笔者挑选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物品,比如书本、药盒、魔方等,给学生创建出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以这些物体为基础给学生讲述知识点,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笔者将课堂情境进行延伸,要求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其他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使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点完成体积计算,在下堂课统一展示。这样的情境教学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去完成布置的课堂任务,为学生拓展了学习平台,在下堂课笔者对学生提问时,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
情境教学的使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拓展学生的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初中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阶段需要重视情境教学的使用方式,创建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得他们更投入地参与到课堂中。情境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保证学生在未来能更快地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做好小升初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