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欧洲经验的苏州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保护研究
2017-09-04程善兰
程善兰
[提要] 本文对苏州古城在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保护与更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借鉴欧洲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区保护经验,探索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风貌特色与切实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相结合的路径,以整体性保护开发为原则,从保护模式、方法、内容、机制、主体等方面进行创新,再生苏州城市文化精神和内核,助力苏州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的形象塑造。
关键词:文化旅游街区;保护;苏州;欧洲经验
基金项目:苏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苏州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征保护及路径研究”(SR20167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7日
一、苏州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保护基本情况
(一)整体格局。苏州规划保护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包括5个历史文化街区、37个历史地段、7个历史文化片区。其中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为274.04公顷,历史地段75.42公顷,历史文化片区391.02公顷,总体保护结构为“两环(城环、街环)、三线(山塘线、上塘线、城中线)、九片(阊桃片、拙园片、平江片、怡园片、天赐片、盘门片、虎丘片、西留片、寒山片等)、多点(城门、园林、古塔、近现代建筑)”。
(二)主要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街区市场化的不断尝试,部分街区植入了多种业态类型,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分年代保护与内涵挖掘。苏州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两大年代特色:明清特色(商业都会型丝织首府)和民国特色(消费型的城市花园、休闲都会),现有的文化旅游街区的开发立足于年代特色与文化内涵,保证了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与可读性;(2)特色街巷打造与业态体系构建。苏州成功打造了山塘街、平江路、民国风情街等特色街巷,从外观上体现苏州传统风貌,在业态上选择了结合旅游、非遗、传统产业的发展,沿街注重特色文化空间、绿化景观的设置,以及游客服务中心、便利店等配套设施的配置;(3)地域特征保护与街区审美取向。苏州人古朴、精致的审美趋向也在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外在形象中表露无疑,街区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色彩珠联璧合,营造出苏州城区的古朴与典雅。
二、欧洲国家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保护经验及启示
(一)意大利博洛尼亚“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博洛尼亚,坐落于意大利北部,是一座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历史名城,其古城中心的古建筑群体堪称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典范。早期的博洛尼亚城市发展也出现了因城区中心人口减少而周边无序化膨胀的“中心区衰败的郊区化”现象。因此,博洛尼亚首次提出“整体性保护”的理念,通过“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的原则发展旅游观光和文化事业,成功地将历史风貌和居民生活环境有机统一,达到城市的稳定而健康发展目的。
(二)不来梅施诺尔地区“整体性保护”实践。不来梅施诺尔地区是德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也是著名的休闲场所和旅游观光点。在战后城市重建和更新发展中,“整体性保护”的思想表现明显,街区的保护以修缮为原则,尽可能保存历史原有的街区风貌、建筑风格以及生活环境。现有的不来梅街区较好地保存着传统民族文化,商住综合功能街区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成为历史古城保护和利用成功的典范之一。
(三)博洛尼亚与不来梅施诺尔地区“整体性保护”实践给我们的启示。(1)“老建筑物与居住在其中的人同时保护”,城市才能有真实的历史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对历史街区的整体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的观念和规划最大限度地让原居民保留下来,实现居民与古建和谐共存;(2)“保护意味着文化的保护”,维护现有社区人文结构特征才是真实有效的保护。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世界的文化,传统风格之所以最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在更新发展中对民族传统、风格特征的尊崇和保护。博洛尼亚和不来梅施诺尔地区之所以能给人以深刻影响就是因为它小心保存了传统社会的文化脉络;(3)“保护优于新建”,保留原有历史中心区的空间特征为前提。在古城改造过程中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坚持“保护优于发展”的原则,以不破坏城区原有空间格局为前提,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改造对传统空间的破坏程度。
三、基于欧洲经验的苏州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保护对策
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形成,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积累,它的形体环境、建筑风格、建筑技艺、审美观点等方面的独特性,并最终通过城市街区风貌、建筑形体特征表达出来,汇聚成为市民的感知、认识和认同。
(一)保护模式上突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模式,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前期由政府动迁内部居民,并与相关产权人办理产权交换手续,之后以市价将相关产权转移给企业,企业作为街区市场化过程中的实施主体,按要求负责街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克服政府“直接提供”效率低下的弊端,业主成为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保护实体,减轻政府负担,而政府同时获得资金回笼,可以继续投入其他街区修缮工作。
采用政府补贴形式。由于近两年古城区房价、地价连年攀升,加上街区的日常维修和保护所需大量的资金,这种高投入、慢回报的项目会打击多数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实施古街区保护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建议政府加快研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税费优惠、补贴维修资金等等,划定补贴范围,对街区屋面、墙体、外门窗等外部风貌的修缮整治费用进行补贴。
(二)保护方法上突出旅游街区保护的产业功能和公益功能。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所在位置一般得天独厚,历史上都曾是社会或经济发展的最佳区域。在进行保护和改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还原历史风貌,还可以因地制宜发挥其产业功能和公益功能,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并重。
对特色街巷两侧和旅游服务片区,赋予为城市旅游服务的产业功能,包括零售、文化、民宿等商业功能,重点关注传统手工业的植入,发展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文化商业功能。对于优秀的历史保护建筑,主要可以考虑还原历史人文环境,以优化周边投资环境和氛围,改造为公益性设施,如小型博物馆、社区管理与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通过增設旅游参观功能,以旅游和旅游纪念品等增加收益,降低维护和保护的成本。
(三)保护内容上展示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苏州享有“历史文化名城”美称,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崇文尚德”的城市理念凸显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质。苏州历史文化旅游区的保护,重在文化生态的保护,将昆曲、评弹、苏作工艺品、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保护规划中,保留反映苏州生活方式的书场、茶楼,结合旅游、文化、商业的开发,还原原有的社会功能,延续城市文化脉络。
(四)保护机制上突出保护指导监控。由于古建筑的修缮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修缮改造可能会因为技术缺失而破坏古街区的原有价值,在整个修缮改造过程中,政府必须全程监控,由相关部门对企业修缮方案进行审批,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重要的街区需要由政府制定针对性的修缮方案,避免“改造性破坏”情况的发生。授权企业或个人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尤其是控保型建筑时,应严格要求其遵守相关古建筑保护条例,不得随意迁移或拆除,不得改变和破坏原有建筑的布局和结构。
(五)保护主体上突出公众的广泛参与。旅游街区保护工作是个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不仅涉及到各政府部门的规划,更涉及广大民生,需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尤其是要倾听长居地老居民的对历史的回顾和建议。在改造和保护的过程中,把规划和保护方案呈交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商议评审,开设市民征求意见会等,广获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保护方案。
四、结语
与苏州致力于发展成为“国际化大城市”的总体目标相对应,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发展目标应该定位为:适应“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在与国际接轨、与现代化生活接轨的同时,再生苏州城市文化精神和内核,实现苏州当代文化发展和创新,体现苏州的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世界意义、富有传统特性、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高品位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海东.近20年来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
[2]张伟明.广州白云区均禾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张志斌,张琦,陶韬.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维护与重塑[J].现代城市研究,2010.8.
[4]李慧蓉.武汉历史街区再生式保护、更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5]曹子谦.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以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