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2017-09-04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
本操作规范为世界中医药学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编写的热敏灸技术操作标准,本标准指出热敏灸技术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施灸前准备、操作方法与流程、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热敏灸技术;操作标准
前言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标准参与起草的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山西中医学院、广西柳州市中医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刘中勇
本标准参与起草人及审阅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中国:程爱萍、迟振海、付勇、葛宝和、洪恩四、黄国付、黄仙保、焦琳、金晓飞、吕志迈、施茵、苏涛、苏同生、唐福宇、田宁、田岳凤、吴春眉、谢丁一、徐振华、薛玲、燕平、伊鸣、张波、章海凤、赵建安、周美启、周志刚
葡萄牙:Yan Chunming、Frederico Carvalho
澳大利亚:Zhou Min
意大利:Leonardo Giovannini
瑞典:国万春
日本:田久和义隆
加拿大:王建新
比利时:王仲彬
荷兰:姚奉理
马来西亚:张慧兰
新加坡:朱立信
美国:Jeanny Huang
本标准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处发布的世界中联秘发2011(20号)文件《世界中联各专业委员会专业技术标准制定实施办法》。
本标准在2016年10月14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审议通过。
本标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所有。
引言
热敏灸是选择热敏腧穴悬灸,激发透热、扩热、传热等经气传导,从而达到气至病所,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新灸法。
热敏灸源于经典、基于临床、继承创新,是陈日新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历经20余年的科研成果,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技术。热敏灸无创痛、安全、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
已出版热敏灸专著7部,其中英文版1部,日文版2部,发表论文208篇,SCI源刊25篇。2015年“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球20余个国家与地区500余家医院广泛应用热敏灸技术治疗脊柱关节退行性病症、胃肠功能性病症、男性前列腺病症、女性宫寒性病症、过敏性病症、皮肤病症、阳虚气虚等病症,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近8年为20多个国家的针灸师培训了热敏灸技术。2015年葡萄牙传统医学院引进热敏灸技术,开办了热敏灸系,专门培养欧洲灸疗人才。因此,为促进热敏灸的对外传播,规范热敏灸技术操作,确保热敏灸疗效的发挥,急需建立热敏灸技术操作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敏灸的术语和定义、施灸前准备、操作方法、操作流程、适应证、注意事项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热敏灸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腧穴部位。
GB/T21709.1-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部分:艾灸。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热敏灸 选择热敏腧穴悬灸,激发透热、扩热、传热等经气传导,从而达到气至病所,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新灸法[1-5]。
3.2 热敏灸感 当悬灸某个腧穴时,被灸者会产生一种深透、远传等特殊的灸感。
注:热敏灸感包括: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6类特殊灸感,并伴有舒适喜热感。艾灸该腧穴邻近部位或其他某个体表部位时,被灸者仅出现局部与表面的热感,不产生这类特殊感觉[6-8]。
3.3 热敏腧穴 施灸过程中产生了热敏灸感的腧穴。
3.4 艾条 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圆柱形长条物。注:热敏灸使用的艾条一般规格为:直径:16~40 mm;艾绒精度:1∶5~1∶8。
4 施灸前准备
4.1 艾条选择 根据病情需要和腧穴热敏直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直径的艾条。
4.2 部位选择 依据探感定位(灸感定位法)和辨敏施灸原则,选取施灸部位。
4.3 体位选择 体位的选择以被灸者感到舒适,充分暴露施灸部位,肌肉放松为原则。常用体位:卧位、坐位。建议首选卧位。
4.4 环境要求 同门诊治疗室的要求,并应设有排烟或消烟装置。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4~30 ℃为宜。
4.5 灸感宣教 施灸者应要求被灸者,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认真体会在艾灸过程中的灸感,并及时与施灸者沟通交流。
5 操作方法与流程
5.1 操作方法
5.1.1 探感定位 热敏灸以灸感定位法确定热敏腧穴。艾热距离体表约3 cm,以传统腧穴定位为中心,在其上下左右范围内施以循经、回旋、雀啄、温和组合手法进行悬灸探查,热感强度适中而无灼痛,被灸者出现6类热敏灸感中的1类或1类以上的部位,即为热敏腧穴,不拘是否在传统腧穴的标准位置上[9-13]。
5.1.2 辨敏施灸 辨敏施灸是通过辨别热敏腧穴的灸感特点,从而选取最优热敏腧穴施灸。选优原则按下列顺序:以出现非热觉的热敏腧穴为首选热敏腧穴;以出现热敏灸感指向或到达病所的热敏腧穴为首选热敏腧穴;以出现较强的热敏灸感的热敏腧穴为首选热敏腧穴[14-15]。
5.1.3 量因人异 热敏灸时,每穴每次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因病因人因穴不同而不同,平均施灸时间约为40 min,这是热敏腧穴的最佳个体化每次施灸时间量[16-17]。
5.1.4 敏消量足 只要与疾病相关的热敏腧穴存在,就需要进行疗程施灸,直至所有与该病症相关的热敏腧穴消敏,这是治疗该病症的充足疗程灸量[16-17]。
5.2 操作流程 见图1。
图1 热敏灸操作流程图
6 适应证
适用于出现热敏腧穴的各种病症,不拘寒、热、虚、实、表、里证。
7 注意事项
7.1 施灸前 应告知被灸者艾灸过程,消除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
7.2 施灸时 应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病情,采取舒适的体位,并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热敏灸操作时应注意热感强度适宜,避免烫伤,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衣物。
7.3 治疗后 应告知被灸者在施灸结束后2 h之内不宜洗澡,注意保暖,避风寒。如果局部出现水疱,水疱较小时,宜保护水疱,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疱过大,用注射器从水疱低位刺入,将渗出液吸出后,保持局部清洁,以防感染。热敏灸结束后,须将燃着的艾条彻底熄灭,以防复燃。
7.4 不宜施灸 婴幼儿、灸感表达障碍者;昏迷、脑出血急性期、大量吐(咯)血的患者;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感觉障碍与皮肤溃疡处;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状态等。
[1]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0.
[2]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2.
[3]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Heat Sensitive Moxibusion[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0.
[4]陈日新,谢丁一.神奇热敏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3-30.
[5]陈日新,熊俊,谢丁一.热敏灸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1.
[6]Xie D,Liu Z,Hou X,et al.Heat sensitisation in suspended moxibustion:features and clinical relevance[J].Acupunct Med,2013,31(4):422-424.
[7]谢丁一,陈日新.悬灸得气的特征与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15,35(11):1137-1139.
[8]谢丁一.陈日新教授论灸感[J].中国针灸,2016,36(8):789-792.
[9]谢丁一,陈日新.《内经》中腧穴二步定位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14,34(10):979-982.
[10]Chen R,Chen M,Su T,et al.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i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a three-armed multicentre randomised active control trial[J].Acupunct Med,2015,33(4):262-269.
[11]Chen M,Chen R,Xiong J,et al.Effectiveness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1,12:226.
[12]Chen R,Xiong J,Chi Z,et al.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J Tradit Chin Med,2012,32(3):322-328.
[13]Chen R,Chen M,Su T,et al.A 3-Arm,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Therapy to Determine Superior Effect among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4,2014:154941.
[14]谢丁一.热敏灸——灸疗学的传承与创新[J].中医杂志,2016,57(11):904-907.
[15]陈日新,谢丁一.再论“腧穴敏化状态说”[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3):50-53.
[16]Chen R,Chen M,Xiong J,et al.Is The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ffects of Two-Dose Stimulation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in the Treatment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2,2012:696498.
[17]Chen M,Chen R,Xiong J,et al.Evaluation of different moxibustion doses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therapy[J].Acupunct Med,2012,30(4):266-272.
(2016-12-23收稿 责任编辑:王明)
R245.8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7.0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