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失地老人养老现状调查与研究

2017-09-04杨伟豪

环球市场 2017年22期
关键词:失地养老金养老

杨伟豪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农村失地老人养老现状调查与研究

杨伟豪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农村土地流转进程也在加快,导致失地老人人数不断增加。现行的养老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失地老人的养老需求,国家应该加大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和公立养老院建设,以保证失地老人“老有所养”。

失地老人;养老;社会保障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行,农村土地经营逐渐规模化、产业化,土地流转确实给农村农民养老提供一些新机遇。但是,由于失地农民养老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农民获得经济收入减少、家庭养老难以为继等原因,出现了一系列的养老问题。在人口老龄化和土地流转不断推进的双重背景下,土地流转造成的失地老人已经形成一个新群体,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个毋庸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我国现阶段农村实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困难。

二、失地老人养老困境

1、缺少经济来源

经济来源是老人维持正常生活的基础,是决定个人经济地位的根本因素。以安徽省为例,2014年数据显示全省人均耕地约为1.31亩。在安徽省淮北市周边调查走访中发现,70岁以上老人户均耕地面积在3-4亩之间,以600元/亩/年的平均流转价格计算,户均年收入约为2000元。这些微薄收入不仅要满足老人个人的日常基本生活费用,还要负担由于年龄问题所带来各种疾病的医疗费用。此外,多数老人还负责养育一同留守的孙辈,需额外负担子孙的生活费用,从而造成失地老人生活更加拮据。

2、缺少家庭照料

生活照料是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而在这方面家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土地流转过后的村庄生产机械化程度更高,所需劳动力更少,所以更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土地流转造成的失地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缺位现象日益加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空巢老人现象也日益明显。于此同时,多数失地老人没有足够的积蓄,也不能从子女或者再劳动方面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因此他们面对疾病往往难以化解风险恢复身体健康。

3、缺少精神关怀

农村老人长期习惯以种地为生,耕种已经不仅仅是生存手段,更是一种生活娱乐方式,也是一种锻炼方式。长期习惯耕种的老人,因土地流转的原因无法继续耕种,容易导致其日常生活过于单调。这些老人若长久处于一单调又无人关心慰问的生活状态,易使他们对生活产生厌倦情绪,严重可能引起身体疾病、精神障碍,甚至孤身老人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三、当前失地老人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

1、土地提供的养老保障逐渐弱化

分析目前老人养老收入来源,可分为自己收入、子女帮助、政府补贴三类。调查走访发现,农村老人养老以自己收入养老为主,占到全部老人的60%以上,而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土地的收入。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退休的概念,只要可以参加劳动,很多七八十岁地老人都会下地参加劳动。因此,即使处于老年,他们仍可以继续利用土地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乡下人离不开泥土,是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基本的谋生办法”。土地在我国封建时期就具有生产资料和充当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自古以来与农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土地的直接收益与作为交换资源的间接受益一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所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农民对于土地社会价值的认同感逐年下降。社会通过土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抵御风险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土地流转背景下现在的土地经营模式,获取的资源已不足以支持原有整个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发挥。因此,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整合现有的资源才能发挥保障作用,促使国家出台更全面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措施。

2、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由于中国传统中“孝道”思想的影响深远,在中国农村老年保障的历史和传统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是我国赡养老人的传统,尤其在农村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但目前我国家庭出现革命性变革,包括农村地区,首先是因计划生育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我国已出现大量的“四二一”结构的家庭,虽然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较轻,但仍然存在许多农村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从目前的家庭收人和用于赡养老人的精力和时间考虑,很多家庭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要求。其次,目前家庭逐渐向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发展(如表1所示),能够负担老人的能力也从一定程度降低。再次,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青年人价值观念不断变化和老年人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使老年人不愿依附子女。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后,便出现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趋势。

表1

尽管目前有关农村养老保障的政策中仍强调“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和基础,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但是已逐渐偏离我国现阶段的实情。

3、“新农保”使“老有所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新型农村社会保险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使“老有所养”的目标进一步实现。“新农保”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破解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失地养老金养老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10kV线路单相失地故障处理浅谈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立足可持续发展寻求失地农村经济新出路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您的退休养老金足以养老吗?
养老之要在于“安”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失地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