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受理评估 实现科学核编
2017-09-04青岛市编办
● 青岛市编办
开展受理评估 实现科学核编
● 青岛市编办
为确保在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事业编制的需求,近年来,青岛市编办探索创建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体系,同时积极开展事业编制受理评估,提高审批门槛,为科学核增编制提供有效路径。自2015年以来,通过受理评估的方式,市本级共节省编制资源千余名。
一、破除“讨价还价”的旧模式,推行“定量论证”的新办法
一是参照评估结果定量论证。2012年,青岛创建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指标体系,对行政机关和其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对涉及增编的,首先调用评估结果,凡是评估结果认为存在工作量不饱满、编制执行不到位、编制效率发挥不高等问题的,一律不予受理。
二是系统内部定量论证。结合机构编制实名制库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结果,综合分析系统内事业单位的总体情况,特别是了解每个事业单位空编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内部挖潜、调剂解决的可能性。凡是存在职能萎缩、空编较多等情形的,对部门增编需求,优先立足于内部调剂。
三是岗位分解定量论证。采取岗位分解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单位现有科室、职责任务、工作量、人员配备情况进行逐条分解,每位工作人员根据岗位职责,详细列出本岗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繁重情况,据此分析各科室、人员承担任务的饱满程度。如有新增任务量,还要分析现有工作量和新增任务量,从量化管理及数据分析的角度对单位新增任务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从而实现“以任务定编制”的要求。
二、改变只能依靠“单一信息”渠道的旧思维,树立运用“综合信息”的新理念
一是通过开展调研获取信息。受理事业编制事项申请后,青岛市对尚未开展机构编制评估的单位走访调研,摸清现状,切实掌握真实情况。如有的单位提出增编申请,经调研后,发现增编理由与单位所述并不一致,现有编制足以承担目前的工作量,其增编的真实目的是为解决单位性别、年龄等结构不合理问题,或想通过增加编制解决领导职数。对于此类编制需求,建议从加强管理、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等方面想办法,不予核增编制。
二是了解外地做法获取信息。学习借鉴外地尤其是其他副省级城市相关经验做法,已成为日常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无论是事业单位的成立、变更、撤销,还是事业编制的增加、减少、调整,青岛市通过电话、实地外出考察等方式,了解副省级城市中编制效率最高的作为参考依据,研究制定青岛市增编方案。
三是分析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获取信息。针对以前就事论事、主要分析现有机构基本情况的做法,青岛市将工作扩展到研究单位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分析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发展要求和政务工作及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引导部门将增加编制需求的着力点放到转变职能和提高网上服务的成效上。
▲ 望天鹅瀑布 金龙真摄影
三、取消“一次性”核定的旧传统,改为“分期分批”核增的新机制
一是对增量编制规模较大的,“分期分批”核增。对教育、卫生等有编制标准需重新核定且增量较大的事业单位,一次性核定编制总量,分期分批核增到位。
二是根据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期分批”核增。将编制向重点领域一线倾斜,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需求,分期分批配置编制。
三是通过用编计划审批“分期分批”核增。对编制刚性需求的单位,充分考虑人员结构和队伍建设,编制也不是一次性核定到位,而是结合用编计划,分期分批核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