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满编运行 切实提高使用效益
2017-09-04河南省编办
● 河南省编办
推行满编运行 切实提高使用效益
● 河南省编办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与编制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比较突出。为破解编制供需矛盾,近年来,河南省围绕盘活现有编制存量做文章,选择滑县为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工作试点,探索推行“满编动态管理”。从试点效果看,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探索出一条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路子。
一、收回空编,满编运行
河南省编办指导滑县出台了《滑县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试行)》,以2014年底各单位实有人员数为基础,将全县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所有空余编制全部收回,使各单位均处于满编或超编状态。超编单位编制暂保持不变,人员只出不进、只减不增,直至处于满编状态;满编状态单位申请进人的,由单位正式提出用编申请,统一纳入年度集中使用编制计划。对民生需求、职能加强等确需增加的,在编制总量内集中使用编制公开招聘(调)人员,实行“带编进人”“编制随人走”,用人单位的编制随进人数相应增加;满编单位人员退休、调出等减员的,编制人数相应调减。在向中央和河南省编办报送年报后,以年终人员变动情况,每年向各单位印发一次最新编制文件,使各单位心中有数,有“文”可依。
二、健全制度,规范程序
一是建立协调制约机制。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核定的编制内,组织、人社部门按用编计划录用、聘用、调配人员并核定工资,财政部门按在编人员预算并核拨经费。二是规范工作程序。处于满编状态的单位确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先提出用编申请,机构编制部门初审并提交编委会研究确定用编数量后,由人社部门牵头履行招聘程序。乡镇使用行政、事业编制的,还需事先上报省机构编制部门核准备案。三是建立与重要奖惩事项挂钩机制。凡在全县年度创业竞赛活动中位列后三名、年度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中位列后三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审计中有重大违规违纪问题、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中被评为D级、未按时参加事业单位年检、不注册中文域名或不按时续费的行政事业单位,年度内不考虑使用编制事项,被全县负面通报或严重影响滑县形象的,经县编委会研究,可给予降低机构规格、核减人员编制等相应处罚措施。凡存在“吃空饷”情况的,涉及的单位要及时主动向纪检、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上报,否则,一经查实,除相应核减其所占编制外,该单位三年内不得申报使用编制计划。
三、科学用编,提升效益
收回的各类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统筹分类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主要用于满足教育、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相关民生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用编制一般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专编专用。政法专项编制、义务教育编制、乡镇行政事业编制、乡镇卫生院编制等实行专编专用,不得挪用;行政机关的空余工勤编制全部收回冻结,人员只出不进,编制只减不增,实行锁定管理,永久退出。二是科学用编。对有明确编制标准的行业,按照标准核定的编制数作为单位的使用编制上限,一律不得突破;对目前尚无明确标准的行业,采取实地调研、测算工作量和横向比对等办法严格确定用编数量,从严从紧掌握,不得突破现有人员基数的10%;职能增加或减少的,根据“人随事走、编随人走”的原则,编制使用计划随之相应变化;对于职能未发生变化,用编数量根据累计减员人数的比例,提交县编委会审批;除编制限额内用编外,用编计划同时控制在县财力可承受的范围内,全年新增人员不得超过上年退出财政供养总人数,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三是事前调研和事后问效。对提出用编申请的,机构编制部门进行调研摸底,掌握现有人员效能发挥的客观状况,测算实际工作量,同时与其他直管县或周边县市进行横向比对参考,初步确定使用编制数量,提交编委会研究确定;加强事后跟踪问效,对拟新增机构或拟使用编制单位的运行状况进行持续跟踪监督问效,确保发挥应有作用。对与申请理由不符、弄虚作假或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予以机构撤销,编制收回。
满编动态管理的实施,扭转了“编制部门所有”的观念,强化了编制“公共资源”意识,促进了编制资源效益的有效提升。一是激活了沉淀编制。目前滑县编办掌握一定数量的行政事业编制,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二是保障了民生急需。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中,滑县率先成立了基层监管机构,并利用收回的事业编制,通过划转、选聘、公开招聘、退伍安置等形式,为基层补充工作人员百余名,仅三个月时间,机构、编制、人员均全部到位。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中,滑县利用收回编制从县域内自收自支的事业人员中选聘县、乡城管执法人员,实现了县乡城市综合执法工作全覆盖,同时也解决了部分自筹分流人员的安置问题。2017年以来,滑县为中小学、乡镇卫生院、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领域增加了编制。三是缓解了增编压力。通过集中统一使用编制,具体用编单位及数量通过事前调研评估和编委会集中研究确定,用编流程公开透明,用编总量始终低于年度减员总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编制部门的压力,有效保障了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
▲ 水绕阆中 黄文平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