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效能衰减问题及对策
2017-09-03江学俊
江学俊
[摘 要]管理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效能问题的本质在于党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链条的认知与执行的转变与优化。从管理和实践的角度看,高校党组织功能的完善是发挥效能的前提条件。由于高校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模糊,直接导致党建工作效能衰减,如“党组织培养效能、凝聚效能、传承效能、服务效能弱化”等问题。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系统的过程管理与控制的重构。
[关键词]高校党建;管理视域;效能衰减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9-0026-04
管理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效能问题的本质在于党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链条的认知与执行的转变与优化。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我国高校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党组织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广大师生员工等方面也发挥出了政治核心和导引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党组织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下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则成为最为紧迫的时代命题。
一、管理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效能的表现
从组织管理体制看,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在高校的发展与运行过程中处于战略核心和决策主导地位。从组织结构看,高校党组织是指对应于高校内部各级管理层,且由中国共产党设置的包括学校党委及其下属的各级组织[1]。高校党组织与高校的学术组织、行政组织相对应并存在于各个人员系列和管理层级之中,相互套嵌、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交织并行的多元组织结构和系统使得高校的党组织功能定位与效能发挥愈发显得重要。
从管理的角度看,高校党建工作的效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培养作用。首先,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广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要求高校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要真正用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思想和最新理论成果去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成长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党性要求,又符合人性的文明健康发展的成长需求;其次,坚持高校党管干部原则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校管理队伍,特别是在高校人才选拔和使用过程坚持公平公正、任人唯贤的原则才能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人才需求。
2.凝聚作用。高校党建工作主要是通过发展广大师生党员,来不断壮大党员规模、优化党员队伍,夯实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工作覆盖面,提升党在广大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传承作用。首先,高校党建应充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以及高校发展建设的实际需要作出及时的应对;其次,高校党组织要确保高校承担起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好文化传承和塑造的责任。“文化是大学之魂,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2],这种文化精神将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到关键的核心动力作用。
4.服務保障作用。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好务,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党的本质属性就是服务,服务的宗旨也恰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执政的根本,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党派最鲜明的标志。具体而言,党的服务保障功能包括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以及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组织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工作,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高校党建工作效能衰减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1.培养主体认知不清导致培养效能弱化。高校党建工作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如何培养主体,即高校领导者、管理者、教师等主体对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模糊不清,无法弄清楚为什么做,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等根本性问题就会出现高校党建工作效能弱化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主管业务部门的领导有的轻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甚至错误的解读或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工作中无法客观分析和科学有效处理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高校各级管理者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政治立场不坚定,在工作中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甚至突破道德底线,触碰法律红线最终成为腐败分子,极大败坏了高校党员干部的形象,在广大师生心目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教师队伍中,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特别是在重大政治立场和社会问题上不能与党的基本原则保持一致,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产生消极作用。有的专业课教师缺乏基本的政治头脑,法制意识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功利主义严重。在讲课过程中恣意评判社会现实,不顾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和成长的健康需要,不负责任地散布各种有悖社会现实的消极观点,有的甚至公开否定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制度,直接动摇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高校党员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凝聚效能弱化。高校党建工作的载体是党员管理。党员管理工作包括党员发展、党员培训、党员活动开展和党员考核等环节。总体上看,党员管理工作的问题表现为较为滞后和被动,特别是缺乏对于流动党员、毕业离校关系未转走党员的管理。缺乏充足的党员活动和教育管理的经费,一些具体工作和主题活动很难开展。党组织活动和工作开展不平衡,党员队伍的结构不太合理,尤其是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中的党员比例偏低。如果党员的选拔和培养过程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大量素质不高、动机不纯的党员进入到党组织中来,自然会产生党组织内耗,对外影响党组织形象,会严重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首先,高校党员发展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在大学生党员发展环节存在动机不纯、投机性心理强等问题导致学生党员队伍中出现了一些党性不强、整体素质偏低的学生党员。很多大学生入党动机仅仅是“找工作好用”“入党考公务员有用”“入党是未来发展的资本”等实用功利主义驱动使然,导致在入党前拼命表现,入党后判若两人,极大地影响了党员的形象。另外,在高校教工队伍中发展党员也存在考察不严肃、发展对象素质过低的问题。在党员发展过程中,推优、政审、谈话、评议等程序过于简单化,甚至流于形式,这也给教工党员队伍的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明白或者并不是完全出于内心认同来加入党组织,甚至在对党的性质、宗旨、党员条件、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等学习的还不够系统、深入,理解得不够深刻的情况下,有时会是为了迎合党组织发展党员的任务要求而盲目遵从。其次,在党员入党后的管理和培训环节存在不足。如发展党员前重视党员数量,发展党员后轻视对党员的培训和管理。入党后对党员的组织生活制度执行不到位。“三会一课”制度只是写在笔记上,实际上组织和实施过程效果不去关注,各种组织生活没有详细可行的计划和安排,流于形式、随意性特别大。民主生活会走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内容千篇一律,不能联系各自实际工作进行客观点评,起不到相互监督与促进的作用。最后,从管理的角度看,党建的问题不仅仅是发展党员环节的问题,还应该包括入党后的党员工作绩效、工作行为、工作态度的持续管理、考核、评价等环节工作。由于只是关注如何发展党员、发展了多少党员,党员后续的跟踪和评价则不够,导致很多高校存在党员入党后党性缺失、行为失当、纪律松懈等问题,甚至还对党员的组织生活、党费的缴纳存在很多消极抵触情绪。
3.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外环境复杂导致传承效能弱化。首先,高校党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导致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导引工作的难度加大。比如,西方国家将我国高校作为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阵地,同我们争夺当代大学生,试图分解和削弱我们的思想和政治阵营。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优越丰厚的经济、文化资源以及现代技术手段,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侵蚀和分化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面对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资本主义“西化”“分化”“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等腐蚀抵御能力不断下降。在这种外部形势下,高等学校各级党组织如果不能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及时提升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侵蚀的能力,就会大大弱化党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传承的教育效能。其次,高校党组织面对的内部条件也日趋复杂多变。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的关键环节,很多高校面临着应用型转型的迫切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要与时俱进,在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调整与优化,以顺应高校改革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由于自身教育组织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导致部分党员竞争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学习意愿不足。甚至有的党员忘记了自己的政治责任,不思进取,缺乏政治敏感度和警觉意识,直接影响了高校改革进取的步伐。最后,高校党组织队伍中很多人的理论素质不高。在新的形势下缺乏系统的理论修养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无法给广大师生提供更新、更多、更有说服力的信息甚至脱离教育实际。还有的党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工作实际方法研究不足,仅凭借现有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水平,在对社会深层次问题把握不清、研究不够的时候就盲目地对新出现的社会热点和公众问题进行随意批判。
4.高校党组织服务水平低导致服务效能弱化。首先,高校党组织中有的学生党员缺乏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淡薄。如在校大学生党员很多都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对党员自我标准和要求把握不清晰,服务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学生党员在学校组织活动中不积极参加,漠不关心所在系部的党组织建设。有的则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无法做到以最广大同学利益为根本、勇于担当、脚踏实地地开展各项工作。其次,高校党组织队伍中很多党员存在政治理论水平低、业务能力不足、工作缺乏实践能力,难以顺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与转型的新要求。具体而言,一是高校专职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不高。由于党务干部常年从事党建工作,疏于对高校相关的专业和业务工作的学习,导致在与行政、业务单位协作、交织过程中缺乏对学科专业的认知度从而显出业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其他部门的需求;二是高校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党员由于平时忙于本部门事务性或者业务性工作,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常常流于形式,平时疏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相应的党务工作经验,面对党建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常常措手不及、束手无策,甚至放弃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三是各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党建工作者。在部分高校从事党建工作的往往都是由行政人员、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兼任。[3]而行政人员常常忙于本职行政工作、专业教师忙于教学科研、辅导员又被数百名学生事务缠身,如何平衡分配好工作时间又是个非常棘手的客观问题。同时,兼职的党建工作者本身对党的政策、党务工作程序、党建内容等均存在业务不熟、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如果长此以往将难以保障党组织的服务效能。
三、强化高校党建工作效能的具体措施
1.规范高校党员发展程序,完善培养主体的选拔与管理。首先,高校党组织要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程序。具体而言,发展党员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这样会提升党组织的威信并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其次,发展党员还要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党员选拔和培养教育体系。一方面,可以优先规避大學生入党动机不纯的问题,其根本措施就是要开展系统的党课教育,通过党校和“两课”制度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键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摒弃功利性目的,端正入党动机;另一方面,高校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选拔和吸收优秀教师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承担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责任,他们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进行教学设计。具体要能够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成长周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育内容的重构,有针对性的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客观科学的引导。最后,要严肃专业教学的课堂,强调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加强专业教师的政治学习,确保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
2.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求。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化成为高校在新时期党建工作创新的热点发展方向,它不仅为高校党建工作走向科学、规范提供了路径,还为高校党组织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提供了可行的工具。首先,要求高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掌握信息化工具。如每个党员干部要求能够独立完成查阅、发送、检索、储存、录入、更新、维护党建平台信息系统等,可以利用平台熟练发布党建信息公告,利用各种新媒体做好网络学习、交流等,能够熟练收发电子邮件、及时将有关党建信息和政策等资料上传到党建网站等。其次,要将网络信息平台作为抵御外部不良舆论和各种消极思潮的阵地。据有关数据统计,到2017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近7.51个亿,其中学生群体达到了35%[4]。因此,在高校做好党建工作丰富党建内容和内涵的同时,要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
3.构建“三维一体”管理模式,完善党建工作的过程管理。首先,从高校党组织教育培养主体看,要构建学校、教师、家庭三维一体的教育主体的模式。其中,学校党组织扮演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规划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重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系统解读党的各项政策和文件精神;高校教师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施者和重要参与者。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学生党员的思想引导和三观教育。家庭则扮演着对大学生思想引导和矫正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思想和素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在就业观、职业取向、世界观等方面受到家庭和社会影响的程度可能会更深刻一些。因此,高校党组织要重视三方面的配合,充分发挥社会、家庭、专业教师队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确保参与各方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形成合力。其次,从高校党组织管理过程看,应该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工作执行主体、工作监督主体、工作教育培训主体。其中,工作执行主体是指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党委与党总支之间、党总支与党支部之间、党支部与党员之间以及各岗位、各部门相互之间要明确岗位职责,建立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具体通过岗位说明书的梳理与修订,来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每个环节的协同责任,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状态。工作监督主体是指要根据过程控制原理,建立起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评价三个相互衔接的过程控制监督模式。事前预防强调党建工作要重视计划,具体做好“5W2H”要素的设计,即设计好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主体、工作时间节点、工作方法、工作预算等。事中管理则强调对具体工作对象的辅导和工作过程相关工作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在事中辅导过程中为了确保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要通过及时有效的督导预测,防范可能出现的工作偏差并纠正已经发生的工作偏差,促进正向质变,弱化反向行为,及时修正自身行为,确保党组织工作的有效性。事后评价则是在工作完成后对工作绩效的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晋升、评奖评优等活动挂钩,以便更好的激励工作对象。教育培训主体则强调的是建立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党员队伍。具体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来提升培训教育的有效性。在设计具体教育培训计划时要建立一个高远且可逐步实现的目标,培育共同的愿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组织精神,并将这种高度认同感转化为工作动力,由此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转变和提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5]
参考文献:
[1]王政忠.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党组织作用的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14,(4):63.
[2]许浩.我国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党组织的作用及其限度研究[J].党建视野,2014,(1):83.
[3]钱佳蓓.浅析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内江科技,2009,(8):91.
[4孔琳俊.以信息化带动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3,(11):24.
[5]刘筱毅,王鑫.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提升效能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常态[J].北京教育,2013,(3).
责任编辑 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