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观察
2017-09-03尹永良
尹永良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河南 信阳 464300)
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观察
尹永良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河南 信阳 464300)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方法: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加用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对照组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及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较好。
腰椎间盘突出;针灸;推拿
笔者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8~67岁,平均(55.4±3.6)岁;病程1~5年,平均(2.30±0.32)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5~68岁,平均(54.7±3.8)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2.38±0.3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中医筋伤学》中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经MRI、CT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针灸治疗。取双侧肾俞穴、双侧大肠俞、患侧环跳穴、患侧委中穴,针刺后留针45~60min,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加用推拿治疗。①患者取俯卧位,在腰部、臀部以及下肢施行轻柔的滚法、按法等手法,然后分别按压肾俞穴、大肠俞、承扶穴、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②患者取俯卧位,用双手牵拉双足,增加椎间隙并且降低盘内压力。③患者取侧卧位,在腰部行斜扳法,调节椎后关节、松解组织粘连。④患者取俯卧位,沿受损神经分布区依次使用滚、按、点、揉、拿手术,共30min。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进行症候积分评估,对腰腿痛、肢体麻木、椎旁压痛进行评估,采用0~3级评分,0分表示无症状,3分表示症状严重。VAS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
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治愈:腰腿痛等症状消失,生活可以自理,直腿抬高在70°以上。好转:症状明显缓解,基本可生活自理。无效:不符合“好转”标准。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症候积分和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症候积分和VAS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症候积分和VA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n 症候积分 V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7.58±0.65 2.10±0.23 5.67±1.21 1.48±0.23对照组 50 7.46±0.61 3.78±0.34 5.56±1.06 2.26±0.43 t 0.952 28.940 0.484 11.310 P>0.05 <0.05 >0.05 <0.05
6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多由外伤、风寒湿邪等引起经络阻滞、正气亏虚、血气运行不畅所致[1]。治疗关键是疏通督脉,通络止痛。针灸可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经气,调节脏器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1-2]。但是,由于存在腰间盘周围组织粘连,单用针灸治疗难以松解椎旁软组织而达到满意效果。推拿治疗则能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增加病变部位的血流量,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以及复原[3]。而且,推拿能促使神经根、突出物相互联系,缓解神经根粘连,减轻髓核组织压迫神经根。通过滚、按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痛阈,缓解坐骨神经支配肌肉的痉挛。牵拉下肢可扩大椎间隙,减轻髓核等压迫神经根,减轻疼痛[4]。另外,推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营养状况,促进神经粘连的松解[5]。
针灸联合推拿能充分发挥二者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1] 尚涛.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22):90-91.
[2] 张文顺.推拿联合针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J].光明中医,2016,31(17):2536-2537.
[3] 罗树雄.推拿结合温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8):54-55.
[4] 吴文锋,陈秀玲,邬淼林,等.针刺、推拿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免疫指标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1135-1137.
[5] 金磊,高志成,闵捷,等.中医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91-93.
R244.181.53
B
1004-2814(2017)07-0828-01
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