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院精神病患者污名化后果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2017-03-12蔡文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污名社会工作者精神疾病

蔡文风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东潮州521000)

住院精神病患者污名化后果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蔡文风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东潮州521000)

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H医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和部分医护工作者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入访谈,发现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现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而在帮助患者去除污名、增强自信、重新融入社会方面,社会工作者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后果,并讨论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帮助患者去除污名的对策建议。

精神病患者,污名化,去除污名,社会工作

精神疾病是指个人在内在生物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大脑的机能活动产生紊乱[1],使个体在情绪心智、行为、自我形象或性格上都出现异常的疾病[2]。精神疾病也逐渐被称为精神障碍,而精神障碍,即精神疾病有详细的分类。我国《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把精神障碍分为九种类型:“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瘾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3]其中,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本文的研究对象多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

污名是指能使人大大丢脸的特征[4],是代表所有被知觉为或推断为偏离社会规范的情形的标记[5]。精神病患者长期蒙受着社会赋予他们的污名。众所周知,污名现象会给受污名者以及其利益相关群体(家属、亲戚、朋友等),甚至是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带来各种消极影响,造成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损失。精神病患者的污名是社会给精神病患者贴上的负面标签,使他们及其家属遭到社会各方面的排挤和歧视。有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在污名的影响下会产生自尊降低、社会关系受损和工作几乎丧失的负面效应;同时,他们的家属也面临着低人一等、社会支持网络缩小和养老问题堪忧的困境[6]。也有学者认为,精神疾病污名会危及治疗的过程、加重临床症状、破坏患者的社会功能[7]。

笔者于2014年7月到10月有幸在G市H医院康复科进行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期间,通过参与观察和同患者以及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发现对于住院精神病患者,污名的主要影响是患者拒绝治疗和消极康复,这是阻碍患者良好康复的最大因素。实习期间,从患者的言行中,笔者发现患者普遍喜欢并信任康复科的社工,可见在帮助住院精神病患者去除污名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一、污名的负面影响

(一)妨碍治疗

污名对精神病患者影响巨大,使精神病患者承受着病痛与心理压力的双重折磨。王芳、郑瑞强等指出,很多精神病患者可能由于恐惧污名,在病发初期不愿意面对或主动求医,以致耽误了有效的治疗时期,使得病情恶化[8]。显然王芳等的这个论断针对的是没有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用来解释为什么很多精神病患者不愿就医治疗;但是,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于住院精神病患者。相对于其他疾病,精神病患者否认自己患病的比例较大,在院舍化的环境中这种表现更突出,患者采取种种措施来表明自己没有患病或者患有的不是精神疾病,努力摆脱“精神病”的枷锁,而患者在恐惧精神疾病的同时,更多是恐惧伴随而来的污名。

1.拒绝服药

对于已经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不存在主动求医的问题,他们是被动接受治疗,但是即使是已经处在医院的环境中,他们依然会寻找各种方法来抵制治疗,其中最原始的方式就是拒绝服药。

他们就看我吃药没,诶,没吃,我肯定不吃了,我不想吃你知道吧,因为我不想变成我表姐那样,变成个精神病,经常在这里治病。

——患者小燕(双向情感障碍,入院15天)

在精神病医院患者排斥吃药的现象很常见,究其原因,正如小燕说的那样,他们拒绝服药,其实是拒绝与精神疾病粘上关系,不想被当成精神病患者,不想背负精神疾病带来的负面标签。这样,患者越是害怕承受污名,就越是强烈地反抗吃药、反抗治疗。不配合治疗则会导致病情不稳定、复发率高,康复不利,异常表现明显,进而将导致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污名更严重,之后会导致更多的患者害怕精神疾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久而久之,不只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康复,还会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2.强制入院和逃跑

现阶段,我国精神病医院多是采用监控式的隔离康复模式,即在封闭的院舍化环境中,限制患者的自由,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制度化监管。笔者在医院实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精神病患者无论入院还是出院,患者自己都没有发言权,是由医生的诊断和患者家属的意愿共同决定的。这也使得精神病医院与其他医院有两点最显著的差异:强制入院治疗和患者逃跑,强制入院和有患者逃跑是精神病医院独有的“风景”。

极少数是自愿的,你没见还有绑着来的,进来就说明他有病,就得关起来,他们都不承认自己有病的,当然不愿意啦。也有劝进来的,都是先劝说,要么就是骗他们,不行就推倒、抬走。

——医生B

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都不愿意面对、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因此也不愿意接受治疗。就像患者把是否服药当成是否是精神病患者的标志一样,他们也不自觉地会把住进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看作是精神病人的表现。所以,为了摆脱污名,他们使出全身所有的力气不想进入精神病医院,即使被强制送进医院,有些患者也不会安安分分接受管制,接受治疗,会千方百计要逃离医院。所以在精神病医院,患者逃跑的情形屡见不鲜。

虽然反抗强制入院和逃跑很少有成功的,但是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还是很令人震惊,这些表现都反映了患者不愿成为精神病患者的强烈感受,也进一步说明了患者对精神病患者污名的深切恐惧。而患者想尽一切办法要逃离医院、逃避治疗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治疗,阻碍了自己的康复进程。另一方面,患者不愿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抵制入院接受治疗,医院和患者家属则通过一些手段强制患者入院,这样不只会使患者更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加重病情,还会给医院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影响医患关系,甚至可能破坏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信任。长此以往,会形成不愿接受治疗→采取强制手段→影响病情和医患关系等→更抵制治疗的恶性循环,更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二)消极康复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告诉我们,要促成一个人的改变,最主要的是靠自身的努力。对于精神病患者依然如此,想要促进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痊愈,除了外在力量的帮助之外,患者自身的康复动机同样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共同作用,精神病患者身体、情绪等多项机能都表现为心因性脆弱,加之社会公众对于患者的社会需求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孤立、排斥和歧视,患者社会关系网络在自我封闭和外界堵截中彻底中断,致使其在经济、社会权利和心理等方面陷入全面贫困,并且缺乏应对贫困的资源进行有效减贫的能力和方法[3]。即患者在经济、社会方面丧失了权利,其心理上也认同自己的这种状态,认为自己能力退化,丧失了改变的动机。

患者L女士:“学这些来做什么?我又不用出去,没用。”

笔者:“你怎么看书只看图画?”

患者L女士:“脑子不好,(看字)费脑子,而且也不用知道内容。”

——患者L女士(双向情感障碍,入院14年)的访谈记录

患者这种没有康复积极性的态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成了“破罐子破摔”。他们对自己存有严重的否定态度,即自我污名;他们内化了精神病患者的污名,把负面标签投射到自己身上,认为自己丧失了改变的能力;他们对这种听从安排、不用锻炼的现状非常满意;他们的用词是“不用出去”,而非“出不去”,从来没有要出去的想法;他们很认同精神病患者就应该“乖乖听话”“不要想太多”,已经丧失了思考的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患者将变得越来越退缩,把自己隔离于社会之外,他们的生活只剩下了吃饭、睡觉、发呆,没有任何想法,甚至没有任何喜好,社会功能严重退化,缺乏培养能力的意愿,没有康复动机。这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以及重新融入社会,而且还将给医院、家属、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探索合适有效的策略帮助精神病患者祛除污名至关重要。

二、社工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精神病患者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

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精神病患者受到社会其他人的排斥和歧视,他们的交友、婚姻、工作等方面的权利都受到损害,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也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对于精神病患者,社会工作主要服务的方向是帮助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行情绪疏导,改善认知,协助他们尽快康复,以及进行资源链接,重建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且进行各种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强调公平正义,社会工作者认为精神病患者应当受到社会公平的对待,享有同他人一样的平等权利。由于受到污名化的影响,精神病患者各种权利受损,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资源链接者和政策倡导者的角色,协助精神病患者增权,改善生活现状。

此外,笔者研究发现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我污名表现明显,医护工作人员与他们的互动方式欠妥当,对患者有较明显的歧视现象,医患关系危机重重,极度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处理医患关系、协助患者康复是医务社会工作者最基本的两项任务,所以在院舍化环境中,社会工作的介入意义重大。

(二)患者的需求

笔者研究发现,医护人员对患者存在或多或少的排斥和歧视,而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行为也纷纷表示不满,长期如此,医患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张,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也会加深患者的污名化程度。要帮助患者,首先应该了解患者的需求,其实住院精神病患者的需求很简单,除了希望能够正常接收治疗、尽快康复以外,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

我不想出院,外边有歧视啊,就这样,这里没有,这里(康复科)最好,这里有温暖,会跟我们聊天,开玩笑,嗯,你看这里的××姑娘、××医生啊都很好。

——患者阿红(双向情感障碍,多次入院,本次入院3年)

这里还好,会问我们的意见,不想就不勉强,如果没有做到(满足患者的要求),还会给我们解释,给我们道歉,起码对我们像个人。

——患者老孙(双向情感障碍,入院11年)

医护工作人员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对患者的接纳和关怀程度低。康复科的社会工作者本着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伦理,对患者表达了自己的尊重和接纳,使患者感受到了温暖,增强了患者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可见,社会工作的介入对帮助患者祛除污名、尽快康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患者改善对自我的认知,有效抵制污名的侵害。

(三)社工介入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也在不断扩展,精神康复领域也在逐步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精神病医院纷纷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且经常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医院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各医院之间常常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努力提升精神医疗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为在帮助住院精神病患者祛除污名方面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精神病患者的污名不是一个单纯的赋予过程,而是由外在社会建构和内在的自我认同共同交织而成的,主要包含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两个部分。自我污名由公众污名的影响而来,自我污名比公众污名的危害更大、改善更难。所以帮助精神病患者祛除污名,除了要从社会公众方面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以外,从患者自身角度出发进行自我去污也非常重要,而院舍化这种封闭的、集中的环境恰好为协助患者自我去污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

(一)挖掘并展示患者的优势

精神疾病患者是由于自身较于其他人更敏感,更脆弱,在受到外在环境的极度欺凌和压迫时,才使他们精神分裂[9]。特别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情绪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精神障碍是他们逃避恶劣外在环境的反应[10]。所以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的康复相较于其他残疾者来说更为重要。岳童、王晓刚等也指出,由于去污名化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患者能更好的康复,因此直接对患者本身的自我污名干预可能对他们的康复过程更为有效[2]。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坚持每个人都应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拥有自我改变的动机和能力,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因此,社会工作介入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污名问题应当更注重挖掘患者的优势资源,帮助激发患者自身的潜能,改变患者的自我认知,促成患者的自我改变,从而改善污名现状。

1.社会工作者对患者的尊重和接纳

在对精神病患者开展服务时,工作者的态度非常重要。只有获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才可以有效进行接下来的服务,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真诚,无条件地尊重和接纳患者,认真倾听、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分析患者的需求,加深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另外,社会工作者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自主权,把与患者的关系视为平等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意愿,使患者感受到被关怀、被尊重,并从而增强患者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方法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帮助患者敞开心扉,顺利接受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为促成患者自身的改变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知识教育

由于公众污名的影响,精神病患者排斥自己的所属群体,甚至容易逐渐将负面标签影射到自己身上,产生自我贬低心理,加重污名的程度。究其原因,即精神病患者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精神疾病的知识了解不全面,片面夸大了精神疾病的负面表现,以偏概全。因此,改善精神病患者污名状况离不开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与院外的其他精神病患者相比,住院精神病患者有方便接触到专业知识的优势,拥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医护工作者和需要同时掌握社会工作与精神医疗方面知识的精神医疗社会工作者,都是住院精神病患者所拥有的有利资源。社会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定期对患者开展相关的教育课程,为患者传播正确的精神疾病知识,帮助患者全面认识自己病症,消除误解,加强他们对污名的辨别能力,有效控制污名化进程。

3.情绪疏导

因为长期受到社会的歧视,精神病患者容易产生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自尊感降低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令患者丧失了康复动机,严重影响了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阻碍了精神疾病的康复进程,加重了患者、其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所以帮助精神病患者进行自我去污,就必须改变患者的消极想法,使他们以更积极的方式重建对精神疾病和自我的认识。这时,社会工作者应当扮演好治疗者的角色,通过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或者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善患者的认知。另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适当地开展听音乐、学唱歌、弹琴、下棋、绘画、体育运动等娱乐项目,帮助患者以多种方式抒发情感,有助于改变患者的人生态度,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感受参与活动的乐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进一步培养自信心。

4.技能培养

由于病症以及社会排斥的影响,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技能严重退化,尤其是住院精神病患者,这种状况更加明显,他们自我否定的程度也更加严重,要祛除污名,这样的状况就必须得到改善。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帮助患者制定提升社会技能的计划,鼓励患者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小组,努力参加训练,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激发积极主动性,改善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不断肯定自我,进而有效对抗自我污。与此同时,小组又可以为患者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使他们能够相互鼓励支持、互帮互助,找到归属感,以此来改善他们的孤立状态,并在相互支持学习中增强自信心,改变对自我的消极看法。

5.鼓励患者积极进行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祛除污名,帮助改善患者形象的重要方法,有助于鼓励患者同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患者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提升自信心;有助于改善社会人士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提高社会接纳度。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发动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者由社会工作者开展某些关于精神病患者的公开活动,在活动中,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努力展示自己的正常交往、生活、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把精神病患者的作品展示给社会大众,让公众看到精神病患者的才能,在公众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改变“傻子”“危险”等的负面形象,并重新树立正确的、正面的形象。

(二)鼓励医护工作者以优势视角看待患者

精神病患者自己感受到的污名来源于社会给予的负面评价,而其中对患者影响最大的就是来自于患者周围的、联系比较密切的人。在院舍化的环境中,与患者联系比较密切的,对患者影响巨大的就是医护工作者,医护工作者对患者的态度是精神病患者污名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帮助住院精神病患者祛除污名,除了从患者自身入手,帮助患者自己努力以外,还需要从医护工作者方面入手,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讲座,宣扬社会工作的相关理念,鼓励医护工作者把患者放到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正常对待患者,并尊重患者的权利;也可以定期开展沟通技巧的培训工作,帮助医护工作者学习并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善于通过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言语和善意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对患者的关怀;还可以经常开展医护工作者和患者的互动活动,在活动中鼓励患者展示自己的能力,帮助医护工作者发现患者的优点,同时加强他们之间的平等互动与合作,改善医护工作者同患者的相处模式,改善医患关系。

四、小结

精神病患者的污名是一个长期进化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地祛除污名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哪种方法或措施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基于在精神病医院实习的经历主要探讨了针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污名的具体情况,如何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帮助祛除污名,是站在一个比较微观的角度去探索的具体措施,主要针对的是较常见的精神病患者,例如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因为笔者没有接触过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患者,不敢妄下言论评估其他类型精神疾病患者的受污名情况以及如何去除污名。当然,仅仅只针对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要消除歧视、祛除污名,只靠这些措施也是远远不够的。从社会层面考虑,对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宣传教育、推动制度和政策的完善、促进医疗机构的发展等措施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现在我们一直在尝试,但是对于祛除精神病患者的污名,我们依旧任重道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成俊祥.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1.

[2]叶锦成.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信念、理论和实践[M].香港:心理出版社,2011:4.

[3]中国精神科学.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B].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6.

[4]GOFFMAN,ERVING.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M].New York:Simon&Schuster,1963:12.

[5]YANG L H,KLEINMAN A,BRUCE G,et al.Culture and stigma:adding moral experience to stigma theory[J].Social Science Medicine,2007(7):1524-1535.

[6]张晓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现象:以“同沐阳光:精残人士康复增能计划”项目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37.

[7]岳童,王晓刚,黄希庭.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心理康复的一个高危因子[J].心理科学进展,2012,9(20):1448-1456.

[8]王芳,郑瑞强.精神病患者污名现象解析与去污名化策略探讨[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7):23.

[9]叶锦城.社会工作本位的精神健康实务[G]//本质与典范:社会工作的反思.香港: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163—178.

[10]陈裕娟.以能耐为本角度干预精神分裂病患的康复服务[C].广州: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心理干预会议论文,2011.

An Analysis of the Consequences of Stigma in Hospitalized Psychopaths and the Strategies of SocialWork Intervention

CAIW enfenɡ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Guangdong 521000,China)

The stigma of psychopaths who have mental illness often makes huge negative impact on patients.By observing and in-depth interviewing with the convalescent patients and some health care workers in H hospital,it has found that stigma phenomenon of hospitalized psychopath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atient’s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Social work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patients to remove stigma,enhance self-confidence,and reintegrate into society.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stigmatized consequences of hospitalized psychopaths,and discusses how social workers can help patients to remove stigma.

Psychopath;Stigma;Remove the Stigma;Social Work

C916

:A

:1009-8666(2017)07-0129-06

[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7.019

2017-04-08

蔡文风(1988—),女,河南鹤壁人。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精神康复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污名社会工作者精神疾病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污名的道德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