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混”字为例对语词感情色彩义的再界定
2017-09-03丁雪
丁 雪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以“混”字为例对语词感情色彩义的再界定
丁 雪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现代语义学中对色彩义的定位较理性义比往往处于次要地位,但色彩义在释义、表达、交际价值等方面显示出更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以“混”字为代表,使“混”字的感情色彩义脱离理性义,并把其感情色彩义归入语境意义范畴进行研究。
感情色彩义;理性义;语境意义;“混”
一、对“色彩义”名称的重新认识
传统词汇学、语义学把词语概念意义之外的主要同交际环境有关的意义称为意义色彩、色彩意义。现代语义学则称之为附加义、附属义、伴随意义等。在这个名称问题上,笔者支持传统的“色彩义”叫法,如果再具体地说,似乎应叫做“语境色彩义”,但这个名称又刨除了理性义本身就表示情感态度的那一小部分词语,如善良、坚强、诚恳、慈祥,等等。“色彩义”恰好囊括了这两种情况,是目前为止比较适当的说法。
当然,色彩义在一定程度上是靠着理性义而存在,它的依附性已经得到学界普遍认同,但同时,“附属义”等名称却往往给人次要、劣势等印象。其实,色彩义对于词义的理解和应用来说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更高于理性义,这么说其实一点儿也不为过。理性义为词语提供作为基础的基本意义,而色彩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添枝加叶”,以其不可或缺的交际价值提高并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增添语义的色彩。另外,外国人学汉语,如果只知道理性义是远远不够的,词义表达的丰富多彩往往就体现在色彩义中,这也是外国留学生在汉语表达时常常出现文不达意的问题所在。换言之,最基础、最本真的内容未必一定是最实用的,例如词语的本义未必是其基本义,就是这个道理。
理性义要受到言语社会、文化、思潮、认识主体价值观以及社交对象的具体情况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那就不能对这些影响意义发挥的因素视而不见。如《现代汉语词典》中中性词占了一大部分,中性词指词义本身没有褒义色彩或贬义色彩的词,中性词中的一部分在语境应用时,由于自身性质或出现在特定的词语组合中而出现语义的偏移现象,为中性词披上色彩的外衣。如:“一个向来很瘦弱的女孩子,突然地变得有了一些模样。”(《小说选刊》,1984年8期99页)
“模样”是指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是中性词,但进入到“有/没(有)+名词”的格式中,“模样”就有褒义色彩。引起这种效应的前提是必须在语境中使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对于色彩义来说,单单就名称进行更正是远远不够的,应从意义及功能方面重新认识它。
二、以“混”字为例划定感情色彩义的归属
《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中对“色彩义”的解释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通用的黄廖本《现代汉语》中则解释为“它是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等。这些定义在描述色彩义归属问题上都有些含糊其辞,“之外”“附着”等字眼是否可以解读成:色彩义与理性义并未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彼此间仍存在“缝隙”?那么试着质疑传统说法中词汇意义包含理性义和色彩义的静态研究的说法,并把色彩义(这里主要讨论感情色彩)放入动态言语意义中,即把感情色彩从词汇意义中独立出来,并成为语境意义的重要部分。当然,假设理应刨除理性义就含有感情色彩的那部分词语。要验证这样的观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混”字为例进行分析:
“混”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动〕掺杂:~合;②〔动〕蒙混:~充;鱼目~珠;③〔动〕苟且地生活:~日子;④〔副〕胡乱:~出主意。
理性义指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词典对词目所作的解释主要是理性义,如上所列的各项。但现在“混”字出现新用法却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的:“这小子这几年混的不错”,那就不能用字典中中性义的“掺杂”,贬义的“蒙混”“苟且生活”和“胡乱”来作相应的解释了。例句的“混”有“在生活中经历闯荡、磨合、锻炼”之意,具有褒义倾向,可以把它理解为在理性义——“苟且生活”的基础上贬义感情色彩在言语中的逆向转移。笔者认为这实在是言语环境中长期应用而赋予旧词新义新感情倾向的功劳,应该把词义,起码是感情色彩义看成是动态言语的组成部分。
为分析“混”字在语言实践中表现出的感情色彩,第一项笔者收集了有关“混”字的语料500条,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通过整理分析,笔者得出结论:“混”在500条例句中释义绝大多数解释为“掺杂”,占到大约98.2%;意义为“苟且地生活”的例句有3个;还有5个例句“混”的释义比较特殊,如:
例1 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例2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例3 审计这个行业,难度大概介乎搞导弹的和卖茶叶蛋的之间,主要[混]的是个经验,当然还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例4 ……工作中,往往是管理者和审计师在接触谈价格,管理者在解答审计师的各种问题。容易出现的局面是管理者和审计师[混]得很熟,审计师不知不觉站到管理者这边来了。
例5 ……热门的贴吧,进去以后自己慢慢地开始发帖,记住,一开始不要发广告贴,慢慢来,先发一点有用的帖子,和版主[混][混]熟了之后,再慢慢开始发广告贴,但是一定要注意数量,不能纯灌水。
以上各例中“混”的意思很明显不能用贬义的“苟且地生活”来解释,相反,可以用去掉贬义色彩的“生活中磨合、锻炼”来解释,这是语境中的言语交际带来的感情色彩效果,应被归入语境意义范畴。
归纳的语料中,“混”各意义的应用频率出现较大的悬殊,笔者要证明“混”的“苟且地生活”意义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有增添褒义或褒义倾向的用法可能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明,其中原因大致有:(1)收集的语料大多来自于书面语性质的语体的文章,而要证明的那个“混”的意义则较多出现在口语表达中,两者没有相同的应用环境;(2)“混”的有褒化倾向的“生活”意义大多被基层的广大人民所使用,使用人群有明显的划分。但已证明此类用法仍存在于书面和口语表达中,那就不能忽视这个细节。
第二项是对社会不同层次的人群共47人作代表性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农民、教师、公务员、高管、无业人员等,通过他们对例句的说法是否理解和接受从而得出对“混”的有褒化倾向的意义有一个大致了解。
首先,考察对例句“几天来,小明和老家来的叔叔已经混熟了,什么都和他说!”能否理解并接受。在考察的47个人中有42人表示能理解并且日常也经常这么说,有3人表示能理解但有所怀疑,而有2人不知道。
其次,是选词填空。笔者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句和几个近义词,然后需要受试者在这几个近义词中选择一词填入例句的空白处并组成他们认为较合理的说法。测试结果如下表1:
表1
从以上测试中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混”的褒化倾向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有较高的应用频率。表1中,通过选词的考察也能较明显的得出结论:“混”与其近义词相比仍有更广泛的使用。
通过上述分析,“混”用于褒化的“苟且地生活”有明显的趋势,但这种用法还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现,自然就不能算作理性义范畴。姑且认为是理性义在实际言语应用中增添褒义色彩,它沿着这个方向的应用越来越广。笔者认为像“混”的这种情况较好地诠释了色彩义能脱离理性义并归并入语境意义中。
像“混”这样的词,在词典中收录的理性义之外又增添了新的语义倾向的意义,且具有一定的使用基础,那么这种新语义倾向的义项为什么未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中呢?笔者认为,之所以“混”还未收录新义——“生活中磨合、锻炼”,主要是因为这种意义的使用频率还未达到量的积累;一定数量的群众对其意义还存在质疑;并且这种意义大多出现在口语或方言系列的文学作品中。“混”的新义如果想“正身”,必须经历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使用频率的进一步考验。
[1]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曹炜.语言和言语的感情色彩义浅论[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报),1991,(10).
[4]高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词的色彩义——兼谈汉语的词义划分问题[J].钦州学院学报,2007,(8).
责任编辑:思 动
Redefining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in Words:With “Mixture” as an Example
DING Xu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
In modern semantics,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is in the secondary position comparing with the rational meaning. But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shows higher research value in terms of interpretation,expression,communication value and so on. Taking “mixture” for instance,connotative meaning is divorced from rational meaning,and is included into contextual meaning.
connotative meaning;rational meaning;contextual meaning;“mixture”
1004—5856(2017)09—0108—03
2016-10-18
丁 雪(1989-),女,黑龙江富裕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语言对比研究。
H139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