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义位移研究

2017-09-03范启萌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含义跨文化语义

范启萌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5)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义位移研究

范启萌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5)

语义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的含义;另一种是语言的文化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不能共享相同的语言和文化规则,因而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往往出现语义不符现象,造成文化语义位移。文章将文化语义位移分为四类进行分析:语义的增补、语义的减损、语义的缺失或替补、语义的对立,结果表明语言符号有两种结构: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跨文化交际;语义偏移;语言与文化

一、引言

在传统语言学影响下,人们将语言理解为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这种狭隘的工具论使人们忽视了语言系统之外制约语言的因素,语言被简单地看成是用于人际交流的纯粹的符号系统,而对于其包含的文化意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语言确实是一种符号系统,但从本质上看,它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也是一套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在掌握使用它的同时,也接受了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义。[1](P246)尽管语言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却不可能存在于文化系统之外,可见,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性。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与文化有关,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不均等的,反映在词汇及其意义方面是最明显的。

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可以通过语义表现出来的,语义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本身的意义,另一种是语言的文化含义。前者从认知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实物之间的二元关系;后者从功能的角度,反映语言、事物及语言运用制约因素的三元关系。[2]本文讨论的是第二种语义,即文化语义。语言的文化意义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语言的附加意义。罗传伟提出语言的“双重代码系统”,从符号学角度说明语言是由语言代码系统和文化代码系统构成的。[3]语言代码系统由音符义三种系统构成,其中语义系统有两类:一类是可视可感的语义符号,它伴随着书写的文字符号、语音符号和人发出的音符而存在;另一类是不可视的,被称为语义概念符号,它们内存于人脑中。笔者认为文化对语义的影响属于语义概念符号,是内化于人的认知中,构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影响人们的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双方对彼此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不能完全共享同一文化规则,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文化规则和语言规则来解释和评论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错误的推论,因而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往往出现语义不符,造成文化语义位移。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多角度的理解语言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对语义偏移的研究中,魏春木将语义位移分为三种情况:(1)信息意义不适当地增值;(2)信息意义被人为地减损;(3)信息意义被错认,并指明语义标记是揭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传递偏差的有效途径。作者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正是因为缺乏一个共通的交际模型,而且不能共享一个信息交换机制,所以才导致各种各样的语义位移。[2]曾方本从编码者的角度出发,从静态语境到动态语境研究语义位移,旨在分析与提醒注意动态语境的语义位移问题。[4]另一位学者马晓华也是在静态与动态中研究语义位移,她另辟蹊径从汉英中性词方面研究语言的静态义和动态义。结果表明语言中有些词的静态意义是中性的,但在动态时,虽然没有受到形容词修饰,一旦出现在某些特定的格式中,意义却向正极意义或负极意义转移。[5]王卫强分别从认知视角和翻译方面研究语义迁移,他认为翻译中的语义迁移不是简单的移植过程,而是在对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认知框架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以引申为机制的语义偏移。译者对原语意义的理解迁移甚至偏移都受到认知规律的指导,必须有根据的构建文化语境,确保语义的对应传达效果。[6]以上学者从跨文化交际、语境、认知视角和社会文化方面研究语义位移。通过对他们研究成果的回顾,笔者发现之所以存在语义位移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交际背后存在着两套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系统。笔者将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出发,探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义位移现象。

二、语义位移的分类研究

语义的内涵和外延受到民族语言系统的制约,具有民族特点。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的知识背景是参与交际的双方对所用语言的抽象意义和文化意义都有共同的了解。本族人涵泳于本族语的文化氛围之中,往往对其文化内涵熟视无睹。而在不同民族人的言语交际中,语言的民族文化特点才更容易暴露出来。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双方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的语义位移可分为四种情况:语义的增补、语义的减损、语义的缺失或替补和语义的对立。假设说话人提供的信息为A,那么这四种情况可以用符号表示如下:

(一)语义的增补:A→A+

所谓语义的增补是指听话人在接收到说话人的信息后,在解码时由于双方文化的差异,听话人赋予了原信息没有的意义。语义增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听话人赋予原语没有的褒义的文化语义;另一类是听话人赋予原语没有的贬义的文化内涵。

在英汉互译中我们常常将农民翻译为“peasant”,这就让英美人觉得十分不解:中国是一个民主和平等的国家,农民怎么会被歧视为称为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教养的人呢?中国人则觉得这个问题很莫名其妙,为什么用peasant这个词就意味着不尊重农民呢?原来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英语中的peasant一般是指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教养不好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一词是指通过在土地上种植作物获得收入、维持生活的一类人,完全没有英语中的贬义色彩。与此类情况相似的还有intellectual和master等词语。英语中的intellectual与汉语中的“知识分子”的意思并非完全等同,它比知识分子包含的词义要窄很多,只指大学教授等和在学术上与大学教授具有同等地位或取得相当学术成就的人,而且intellectual还有汉语中没有的含义:指那些自认为是知识界的杰出人物,耽于空想,忙于钻研空洞的理论,但不善于处理实际问题的人。[7](P166)所以使用intellectual这个词时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及所指的人。Master一词常用来指代中国的师傅,而在英语中却带有强烈的“主仆味道”。语言的文化含义不同于其字面意思,不了解文化含义,会在言语上犯严重错误。有时候把好话当恶语,引起谈话人的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赞美,被人耻笑。一位翻译对早上第一批来餐厅的女外宾开玩笑说:“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女外宾很不高兴,因为bird在英语中是对妇女很不尊重的称呼。Bird一词的文化色彩含义显然被那位翻译忽视了。[1](P30)

(二)语义的减损:A→A-

与语义的增补相反,语义的减损是指听话人赋予信息的意义不是说话人所表达的全部意义,缺失了其文化内涵。如:The poor peasants talked about their happy life today(贫农们谈到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在看到上面这句话时,讲英语的人很是不解,因为在他们看来poor就是缺钱少物。既然如此,贫苦农民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他们不理解这句话是由于他们不了解中国农村在1949年后发生的巨大变化。[7](P166)在提到贫农、富农、地主时,我们都知道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产物,是为了区分解放前阶级成分的用语,他们是文化的产物,不理解那段时期的文化,自然会丢失语言的文化含义。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一位中国人希望得到帮助时会说:“I beg you.”然而这句话在英语国家的人听来有磕头、下跪乞求的意思,而在中国人看来,这句话是非常诚恳地乞求别人的帮助,在汉语中“I beg you”含义被弱化。一位英语国家的友人与中国人分手时说“I will be in touch”,送行者一直就等着鸿雁传书,结果一年半载过去了,他连张明信片也没收到,于是就抱怨说外国人虚伪,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我会跟你保持联系”,但这只是一句告别语,相当于“再见”,听话人忽略了这句话在英语国家文化中的含义。就像中国人常说的“你吃了吗?”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英美人可能会误会你要请客。

(三)语义的缺失或替补:A→0 or a

语义的产生受文化的制约,在不同文化基础上建立的语义的文化内涵有所差异,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导致语言中的语义缺口,而由于人类认知体验的相似性,文化语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又有所替代。不同语言的文化语义与该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的文化含义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国的文人墨客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赋予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使花草树木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从而成为汉语中特殊文化含义的代表。梅,高洁傲岸;兰,优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正是由于有这样清雅淡泊的品质,所谓为世人所钟爱,被人们称之为“四君子”。纵观英语语言与文化,这些植物并无这些被中国人赋予的特殊的文化语义。中国人对梅兰竹菊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为汉语语义所独有。在汉语中也存在不同的浅层语言结构代表着相同的深层文化结构的现象,比如:南山、松树、鹤、龟、猫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含义——长寿;鸳鸯、红豆、蝴蝶、同心结、连心锁、比目鱼、连理枝都代表着爱情。

人们赋予语言的特殊文化语义往往带有其文化的特色,它已内化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文化含义。各个民族之间由于文化的不同,赋予语言的文化语义存在错位和置换的现象。在英汉语中都有动物的某些特征用来表示人的外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现象,这些动物名称在英汉语中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文化意义。但由于各民族在长期群居时形成的独特文化,英汉语言中也存在用不同的动物表示相同的文化意义的现象,如表1:

表1

(四)语义的对立:A→-A

语义的对立指词语的文化含义的感情色彩的相对,一般在谈到词语的感情色彩时,把它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在英汉语言中,存在着感情色彩相对的现象。如中国人将“龙”视为民族图腾和权威、力量、吉祥和民族尊严的象征,并自称“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能喷火的凶残野兽,在英国古代史诗《贝奥武甫》中主人公因为挺身斩龙被称为英雄。由于中西双方对“龙”文化底蕴和引申意义的理解有所不同,为了有效地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亚洲四小龙”被翻译为“The Four Asian Tigers”。各国语言中对于颜色词的分类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越是发达的国家对于颜色分类的种类越多。各国语言中都有“白色”这一意象,而相同意象下的文化语义却不相同。汉语中,白色是贬义较强的颜色词,除了表示色彩之外有其独特的内涵意义:悲伤、悼念、不吉利、反革命、投降、与红对立;而英语中,白色表示吉祥、喜事、婚服和纯洁;在伊斯兰文化中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安全、与黑对立。可见,不同民族赋予白色对立的文化意义,如汉语中称愚蠢的人为“白痴”,出力不讨好是“白干”“白费劲”。在英语中有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white spirit(高尚的精神)、white light(公正无私的判断)等说法。表述色彩的颜色词已经远远超出其指代的颜色,它们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信息,是在长期的使用中沉淀下来的,已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除了色彩词之外,语义的对立在表2中亦有所体现:[7](P167)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义偏移的产生与各民族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学典故、神话故事等有关。在语言的表层结构下涌动的是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结构。语言与文化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在文化中占着特殊地位,它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传播的工具,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7](P147)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身处相同的交际背景,这为双方的交际创造了可能性,而交际双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却使交际难以顺利进行。由于文化对语言的重大影响力,交际一方的语言表象下暗含着交际另一方不了解的文化含义,产生语义偏移现象,使得双方交际存在距离和陌生感,这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克服的障碍。要学好英语必须广泛深入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探讨语言背后文化差异的原因,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笔者对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义偏移现象分四类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语义的偏移在极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力,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中西文化方面差异很大,如果缺乏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造成语言的误解,从而遭遇尴尬和难堪。所以,我们学习语言的同时,要注意探讨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魏春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义位移研究[J].外语教学,1993,(1).

[3]罗传伟.试析语言的“双重代码系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4]曾方本.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的转换及其语义位移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

[5]马晓华.静态与动态:论汉英中性词的语义偏移[J].外语学刊,2011,(3).

[6]王卫强.翻译中社会文化语境制约下的语义偏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0,(1).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思 动

The Shift of Cultural Mean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AN Qi-meng

(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There are two kinds of lexical meaning in a language: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tself and the cultural meaning. Due to the fact that speakers often could not share the same language and cultural rul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there is semantic discrepancy in the process of encoding and decoding,which will cause the shift of cultural meaning. The shift of cultural meaning is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meaning supplement,meaning derogation, meaning absence or substitute and meaning opposi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language symbol:language structure and cultural structure,whic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al meaning shift;language and culture

1004—5856(2017)09—0104—04

2016-11-01

范启萌(1992-),女,陕西蒲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H313.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9.024

猜你喜欢

含义跨文化语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语言与语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