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心施爱:开启贫困生心灵之门

2017-09-03王英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王英

因心施爱:开启贫困生心灵之门

○王英

据调查,即使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义务教育贯彻较好的地区,农村中小学每年也都会有流生出现,特别是外地户籍的学生。造成这些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家庭、学生心理等方面的综合原因。这严重有悖于均衡教育的发展理念,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以政府为主导的义务教育阶段助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那些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对于减少义务教育阶段流生的出现起到积极作用,保障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维护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然而,尽管政府以及学校做了很多经济资助工作,我们还应该看到,受资助学生的共性在于“贫”,而共性却蕴于不同的个体中,因而又是千差万别的,对每一个受资助学生的具体资助方式应因人而异。事实上,受资助的学生存在着另一种“贫困”——心理贫困。因此,如何解决他们的心理困难,是扶贫帮困的新的着力点。对此,我们正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除了物质上的资助、还从精神上给予激励、心灵上给予关怀,让爱的阳光温暖每一名贫困学子。

一、因心施爱,应该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应该用心和贫困生相交,从而走进每个贫困学生的心里。要想走进这些学生心里,就得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应从多角度、深层次去分析学生积极和消极的心理特征,从而有利于学校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还能减少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1.贫困生普遍存在的积极心理特征。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能正确面对生活现状,热爱生活,有明确的生活、学习目标和追求,勇敢面对现实。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将来凭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穷面貌。

性格坚强,吃苦耐劳。这些学生认为:贫穷不是博得他人同情的资本,只有奋斗才有意义和价值。他们奋发向上,学习刻苦,许多同学品学兼优,平时非常珍惜学习时间,在校遵纪守规,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在学习中勤学苦练,并且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生活独立、自理能力强。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穷志坚,生活的不容易,让他们学会为家庭分忧解愁,体谅父母的艰辛,平时在家能帮助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家务,在学校能主动打扫卫生、乐于助人。

2.贫困生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特征。

例1陈某:家里的穷困让她感到很自卑,处处觉得低人一等。她在公众场合不敢发表自己正确的见解,不敢和别人交流,平时也不敢和老师对话,集体活动更是几乎不参加。

分析:自卑心理严重,由于自卑导致自我封闭、自我鄙视、自我否定,对生活缺乏激情和目标;平时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经常采取逃避、退缩的方式,不参加集体活动,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例2汤某:因为家庭贫困,与他年龄相仿的哥哥辍学在家。虽然这种情况在农村很常见,但他还是从内心感到歉疚,自己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无法静心学习。

分析:贫困并不是自己的错,关键是心理不能贫困。如果能够把贫困也看成一种锻炼和培养自己战胜困难的机会,一定会增添前进的动力。

例3张某:同学生日,请她一起出去吃饭,她总是犹豫不决:去吧,自己没有钱买礼物;不去吧,又觉得不合适,怕别人说自己“小气”。

分析:这是由于自尊心作祟和自信心不足造成的心理反应。其实,不想去的话,完全可以拒绝,相信同学会理解的。

例4李某:有的同学当面指责他:“你是贫困生,可是生活比我们还要潇洒呢!穿的、吃的一点儿不比我们差。李某不由分说,上去就给了这名同学重重一拳,导致该同学眼镜跌碎在地。

分析:李某的行为是由其心理障碍引起的。一方面,他爱慕虚荣;另一方面,自己承担不起消费方面的压力,也不知道如何排解来自同学的指责带来的压力。

综上所述:贫困生确实存在以下消极心理特征: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例如文中的陈某和汤某。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困难使他们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生活节俭,学习勤奋认真,但学习效果不佳。这是由于他们的出生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导致他们视野不开阔、阅历浅、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些同学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挫折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例如文中的张某和李某。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班级没有好人缘,人际关系边缘化,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心理敏感脆弱,遇到同学间矛盾不会化解,往往通过粗暴方式解决问题。平时他们不愿意参加各种小组活动、集体项目,对问题的认识较片面,对什么都感到不满、失望,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逐步封闭自己。

心理上的问题必须从心理的成因入手,对症下药,方可解决问题。

二、因心施爱的对策

1.社会资助活动应顾及贫困生的心理感受。新闻媒体上经常报道爱心人士送温暖,还搞一个仪式,在电视台上亮相。这种举动,有时确实解决了对方暂时的物质贫困,但是却在他们心里打上了贫困的烙印。

2.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前途教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要奋斗,将来一定会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现状。要有一种让人生步步高的气魄。

节俭教育。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节俭风,生活上低标准,做人上严要求。

励志教育。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洪战辉、获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的安金鹏等人物为励志榜样。

感恩教育。练就本领,将来也要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友善教育。家庭贫困不是自己的错,人穷志不穷,要学会接纳自己,以一颗宽容心待人。

3.学校和社会应完善贫困生资助体制。例如:积极帮助特困生申请资助项目,使贫困生真正摆脱心理的自卑感;积极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建立各种“爱心基金”。加大奖学金力度:探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奖学金;变明补为暗补。因为单靠奖学金的发放来帮助贫困生的做法,有可能会使贫困生失去救助。不妨采取适当的途径,选择适当的时机,使真正的贫困生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4.学校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和咨询工作。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世界的沟通,在人的沟通,而人的沟通在心灵的沟通”。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尤其是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整天和班里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应以一片真心和贫困生相沟通,走进每个贫困生的内心世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许多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也有不少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应利用好这支专业队伍,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贫困学生要单独建档,给予特别关注。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引导贫困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融入集体中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贫困生走出封闭的校园,多接触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总之,贫困生群体既是学校学生中普通的一部分,又有着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特殊性。受助学生作为特殊人群,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帮助。学校和社会,尤其是教师,在给予物质上资助的同时,更应增加心理上的关怀,温暖他们的心灵,照亮他们的人生,使他们在面对未来挑战时能更加从容、更加自信。一言以蔽之,关注贫困生一定要做到因心施爱,从经济资助延伸到心理关怀。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