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抗逆力:基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视角

2017-09-03郑彬宁宁郝艳华吴群红胡曼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灾害个体

郑彬, 宁宁, 郝艳华, 吴群红, 胡曼

·卫生政策与管理·

社区抗逆力:基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视角

郑彬, 宁宁, 郝艳华, 吴群红, 胡曼

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范围频发,威胁着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如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立足于研究社区抗逆力,明确其概念及内涵,将社区抗逆力理论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为进一步做好评估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了提高社区抗灾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社区抗逆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灾害管理

21世纪以来,SARS、埃博拉病毒以及MERS等引发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加之各类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所引发的次生公共卫生灾害造成世界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这些灾难逐渐让全球意识到突发公共卫生灾害巨大的破坏力。随着灾害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抗逆力(resilience)及其相关理论逐渐被应用于风险管理研究中。本研究将抗逆力理论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与突破口。

1 “抗逆力”的概念、内涵梳理

牛津英语词典中关于“抗逆力”有两种解释:①快速恢复的能力;②还原能力。对于抗逆力的定义,不同学者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至今仍尚未形成学术界统一界定,但主要都围绕承受和吸收干扰及恢复的能力、恢复程度这两方面进行讨论,部分学者认为抗逆力是一种单纯的系统恢复能力,例如学者Pimm[1]认为,抗逆力是系统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速度,Vulnerability[2]则认为,抗逆力是系统从一个发生的危机事件中恢复的能力。2002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3](UN/ISDR)将抗逆力定义为系统、社区、社会通过抵制或改变,使其功能和结构达到适宜水平的一种能力,主要强调系统本身的改善和适应能力;抗逆力联盟[4]则将其界定为3个不同的维度:①系统用来保持原有情形而能够吸收的扰动量,即系统自身的承受能力;②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③系统可以提高学习及适应的能力。为深入探究抗逆力内涵,Richardson[5]提出了抗逆力作用的过程模型,他认为个体在受到危险因素压力下,运用保护因素使其保持平衡状态,最终表现为失衡、受阻、修复、激活4个状态。见图1。

综上所述,各学者提出的抗逆力概念及内涵,可以认为抗逆力是在受到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危险因素作用),个体、组织或系统运用内部资源等一系列保护性因素使自身能够承受、吸收外部干扰的程度,以及进行自我组织从干扰中逐渐恢复并提高自身适应性的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心理行为干预发生变化,主要目的是使个体或系统还原到其初始阶段或达到更高阶段。

2 “抗逆力”研究的发展沿革

抗逆力研究最初应用于工程力学领域,随后逐步拓展到多学科领域,由微观个体心理抗逆力研究到中观的组织抗逆力研究,以及综合考量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宏观系统抗逆力研究。随着对灾害研究的关注,抗逆力理论被引入并应用到风险灾害学研究领域。

图1 “抗逆力”概念解析示意图

2.1 个体抗逆力的心理学领域研究

1950年Block提出自我抗逆力(ego-resiliency),最早将抗逆力理论应用到心理学领域,并逐步开展基于微观层面的个体心理抗逆力研究[6]。罗东霞等[7]研究了个体在经历危机后心理调节的结果,分为个体经历危机后无法恢复到初始状态、达到初始状态的相同程度、超越了其初始状态3个程度。沈之菲[8]研究抗逆力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指出当个体遇到危机时,个体抗逆力会在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相互作用下被激活。2003年,Abel在心理学领域认为抗逆力一般指个体克服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人格心理学通常以个体特点或性格为依据研究抗逆力。总之,抗逆力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为其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2 中观组织社区抗逆力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的抗逆力研究重心从个体转向组织层面。在当今所处的风险社会,社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具有面对风险快速反应、恰当处置的能力。Tierney[9]较早关注到应对风险时提高社区抗逆力的重要性,认为在灾难情境中社区和个体抗逆力的提升对抗御灾难同样重要。Mileti[10]主张要想减少各类社会风险对社区造成的冲击与持续性损害,需要增强社区的抗逆力,并指出社区所具有的高水平抗逆力应该能够抵抗严峻灾难。

2.3 灾害管理领域的应用

1999年,Mileti[10]开始将抗逆力应用到自然灾害的评估中。Klein等[11]认为增加城市的抗逆力有助于在灾难中恢复。刘婧等[12]将抗逆力理论应用到洞庭湖区域水灾的风险管理研究中,建立了区域水灾恢复力的评估模型,并对水灾的管理提出对策。Norris等[13]认为抗逆力是可以通过干预所培育的能力,能够帮助社区在灾难中得以恢复。2010年Cutter等[14]第1次尝试建立一套可复制的基线指标来衡量和监测灾难抗逆力,并对北美东部及南部地区进行了灾害抗逆力的测量和评估。Stephanie运用Bruneau等提出评价抗逆力的4个维度(技术、组织、社会和经济),建立对抗逆力水平进行量化的地震损失评估模型,对孟菲斯和田纳西州两个案例地区的供水系统进行抗逆力水平的评估。

3 社区抗逆力:抗逆力应用于社区防灾管理体系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抗逆力的研究应用到社区层面,研究社区应对风险威胁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社区抗逆力(community resilien-ce)的内涵并没有公认的界定,但可以大体将社区抗逆力的概念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灾后恢复模式,二是针对风险威胁发生前、中、后期进行应对的过程模式。

2008年,有学者开始将社区抗逆力的范围进一步拓宽,并赋予了社区抗逆力更丰富的内涵:美国学者Norris等[13,25-26]认为社区抗逆力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适应能力,是一个有效促进灾害准备和影响的战略;美国RAND公司于2010年提出社区抗逆力包含于3个过程中,即预防、抵抗和减轻风险[23];事件发生后恢复社区自给自足的状态,健康和社会功能达到灾前相同的水平;运用知识,总结以往的经验,加强下一个风险的承受能力。我国学者朱华桂[27]认为社区抗逆力是在应对突发灾害时快速反应能力、自救能力、恢复能力、重建能力和预防后期灾害的能力,并提出从物理、制度、经济、人口4个方面评价社区抗逆力的指标体系。见表1。

归纳以上学者的研究理论,社区抗逆力是社区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在特定时间内,将一切可调用的内外部资源运用到社区前期预防灾害-承受灾害-抵抗灾害-灾后恢复-后期经验总结的全过程中,使整个社区能够有快速恢复的能力,这些资源包括社区的社会资本、社区经济实力、社区凝聚力、社区信息沟通等内容。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抗逆力的应用及其战略发展方向

4.1 由传统灾害领域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适时转变

从社区抗逆力理论发展至今,较多关注自然灾害领域,例如洪灾、地震、台风等。与自然灾害相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具有复杂性、群体性的特点,更加之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不可控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波及范围广,而且疫情被传播及认知的速度慢。随着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生命、财产等不断受到威胁,将灾害研究领域发展相对成熟的抗逆力理论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并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为如何评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指明方向,为人类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

表1 国内外社区抗逆力定义汇总表

4.2 社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作用

我国目前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中,重点关注了应急专业机构的建设,而对社区的作用和角色发挥没有给出足够的认识和定位。尽管我国在《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国家减灾委于2010年发布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对防灾型社区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社区应急体制及相关能力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社区作为城市公共治理系统末梢的基本组成单元,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社区是预防传染病、向公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核心部分,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社区层次提高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社区抗逆力的研究是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程出发,充分分析社会参与和资源动用等方面的作用,从提高应急管理效果等多方面为其提供新视角,将有助于逐步提高我国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4.3 过程应对与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机结合

社区抗逆力贯穿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的始终,从前期预防再到实时应对,最后到恢复以及经验教训的总结,为使社区更好地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供帮助。预防阶段,社区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从源头上减少传染病、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则需要迅速地运用社区的各种人力、物力、卫生服务资源,采取措施快速地应对,遏制疫情的发展速度及规模;在疫情得到控制的同时,要通过社区的医疗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向居民提供快速的恢复服务,最大程度地将公众健康恢复至事件发生前的水平。由此从事件发展全过程,来充分发挥社区的应对能力。

4.4 国家安全战略时期的新要求

我国政府提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将人民的健康纳入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公共卫生安全将可能作为未来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部署,以此来改善、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初,关注公共卫生安全,逐步实现全民健康,提高国民生命质量将成为我国卫生系统战略性的发展目标,而社区抗逆力的研究将为其指明新的方向。

[1] Pimm SL.The complexity and stability of econosystems[J].Nature,1984,307(26):321-326.

[2] Vulnerability TP.Resilience and the collapse ofsociety[J].Environm Monog,1981(1):1-42.

[3] UN/ISDR.Living with Risk: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R].New York and Geneva,2002.

[4] Carpenter S,Walker B.Anderies JM,et al.From metaphor to measurement:resilience of what to what?[J].Ecosystems,2001,4(8):765-781.

[5] Richardson G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J Clin Psychol,2002,58(3):307-321.

[6] 高路,陈思,周洪建,等.重庆市2006年特大旱灾分析与灾后恢复性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1):21-26.

[7] 罗东霞,田雅琳,时勘.组织抗逆力研究——微观和宏观视角之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36):208-212.

[8] 沈之菲.抗逆力: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10(9):73-78.

[9] Tierney KJ.Business disruption,preparedness and recovery:lessons from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J].Prelimin Papers,1997(257):189-221.

[10] Mileti D.Disasters by design: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M].Washington DC:Joseph Henry Press,1999.

[11] Klein RJ,Nicholls RJ,Thomalla F.Resilience to natural hazards:How useful is this concept?[J].Environm Hazards,2004,5(1/2):35-45.

[12] 刘婧,方伟华,葛怡,等.区域水灾恢复力及水灾风险管理研究——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6):56-61.

[13] Norris FH,Stevens SP,Pfefferbaum B,et al.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 metaphor,theory,set of capacities,and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adiness[J].Am J Community Psychol,2008,41(1/2):127-150.

[14] Cutter SL,Burton CG,Emrich CT.Disaster resilience indicators for Benchmarking baseline conditions[J].J Homel Secur Emerg Manag,2010,7(1):51.

[15] Adger WN.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are they related?[J].Prog Hum Geogr,2000,24(3):347-364.

[16] Paton D,Johnston DM.Disasters and communities:Vulnerability,resilience,and preparedness[J].Disaster Prev Manag,2001,10(4):270-277.

[17] Bruneau M,Chang SE,Eguchi RT,et al.A framework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and enhance the se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J].Earthquake Spectra,2003,19(4):733-752.

[18] Eve C,Philip B.Develop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 foundation for effective disaster recovery[J].Aust J Emerg Manag,2004,19(4):6-15.

[19] Ahmed R,Seedat M,Van Niekerk A,et al.Discern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in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in the context of violence and injury prevention[J].S Afr J Psychol,2004,34(3):386-408.

[20] Pfefferbaum B,Reissman D,Pfefferbaum R,et al.Handbook on injury and violence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M].NewYork:Kluwer Academic S,2005.

[21] Colten CE,Kates RW,Laska SB.Three years after Katrina-lessons for community resilience[J].Environment,2008,50(5):36-47.

[22] Zhou HJ,Wang JA,Wan JH,et al.Resilience to natural hazards:a geographic perspective[J].Natur Hazard,2010,53(1):21-41.

[23] Chandra A,Acosta J,Stern S,et al.Buil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Disasters:A Way Forward to Enhance National Health Security,Santa Monica[R].Calif:Rand Corporation,TR-915-DHHS,2010.

[24] 朱华桂.论风险社会中的社区抗逆力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49(5):47-53,159.

[25] Norris FH,Friedman MJ,Watson PJ.60,000 disaster victims speak:Part II.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disaster mental healthresearch[J].Psychiatry,2002,65(3):240-260.

[26] Norris FH,Friedman M J,Watson P J,et al.60,000 disaster victims speak:Part I.An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1981-2001[J].Psychiatry,2002,65(3):207-239.

[27] 朱华桂.论社区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50(5):68-74,159.

Community Resilience:A New Perspective o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ZHENG Bin,NING Ning,HAO Yanhua,et al.

HealthManagementCollege,HarbinMedicalUniversity,Harbin,150001,China

The frequent outburst of various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recent years worldwide has been posing great threat on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people.How to deal with such emergency effectively has become a hot topic.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defines its concept and meaning.It also applies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to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in dealing such emergency.It also puts forward relat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of disaster.

Community resilience; The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Disaster managemen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06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064)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郝艳华,宁宁

R184

A

10.3969/j.issn.1673-5625.2017.04.001

2016-09-04)(本文编辑 杨婷婷)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灾害个体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发挥传染病防治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控作用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