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观察
2017-09-03于开军靳娜李国萍
于开军 靳娜 李国萍
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观察
于开军 靳娜 李国萍
目的 分析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方法 105例脑卒中患者, 采用数字分组法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抗抑郁治疗, 对比两组康复效果。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1.3±3.2)分低于对照组的(19.8±4.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增加抗抑郁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存在的抑郁情绪, 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率及康复效率。
抗抑郁治疗;脑卒中 ;神经功能
脑卒中属临床危重症, 诱因复杂, 并发症多。脑卒中发生后, 患者受到疾病打击, 普遍存在抑郁情绪, 不仅机体免疫调节能力受到影响, 康复效率及患者的依从性均明显下降[1]。本文分析了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所诊治的10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符合脑卒中相关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发病后病情相对稳定,无相关用药过敏史。③患者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并发症、恶性肿瘤。④患者无精神病史, 其本人或家属同意参与此次研究。采用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男28例, 女15例;年龄56~72岁, 平均年龄(61.5±6.2)岁;卒中类型:出血性19例, 缺血性34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7例, 年龄57~72岁, 平均年龄(62.4±6.7)岁;卒中类型:出血性20例, 缺血性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的神经功能康复治疗, 包括予以吸氧、营养支持, 应用三磷酸腺苷、神经营养类、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抗抑郁治疗, 予以药物口服, 用药方法及剂量:盐酸氟西汀, 口服, 20 mg/次, 1次/d;氟西汀, 口服, 20 mg/次, 1次/d。所有患者均持续用药1个月, 在此期间予以悉心护理。同时在患者病情确认不再进展且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物理训练, 主要包括机体功能训练(循序渐进进行床上被动、被动肢体功能训练以及翻身、下床、行走、上下楼及日常生活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定向能力训练、问题处理训练、语言训练及数字训练)。重视在此期间患者的心理状况, 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调节身心状态, 平稳渡过康复训练的平台期。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由同一组专业人员在接受治疗前后NIHSS及HAMD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存在的抑郁程度。NIHSS总计100分, 患者获得的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HAMD评分<8分代表患者不存在抑郁;8~16分表明患者存在轻度抑郁;17~24分表明患者存在中度抑郁;>24分表明患者存在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 I H S 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 I H S S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 I H S S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5328.1±6.513.5±5.4ab对照组5227.8±6.318.9±5.8a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 A M D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11.3±3.2)分低于对照组的(19.8±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 A M D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 A M D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治疗组5322.3±4.211.3±3.2a对照组5221.5±4.719.8±4.1
3 讨论
脑卒中属脑血管系统临床常见疾病, 属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偏高的疾病类型, 以病情严重且进展快速为特点, 中老年人群是此病高发人群[2]。脑卒中发病机制复杂且还未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诱发此病主要原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有斑块形成并对脑血管造成堵塞, 导致局部血供异常、血流不足, 缺血、缺氧使得平常用以维持脑正常功能的细胞坏死进而诱发卒中[3,4]。通常情况下脑卒中发生后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但无论哪种卒中类型, 均会造成神经功能损伤, 而且由于患者本身机体功能减退, 容易发生诸多并发症, 尤其是卒中后抑郁, 对康复效率影响非常严重[5,6]。有研究指出, 脑卒中发生后, 患者脑部病灶局部存在水肿、血供障碍, 会造成细胞因子、神经递质表达异常, 很容易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而脑组织因缺氧、缺血, 导致氧自由基被大量释放, 诱发中枢神经障碍, 使得诱发抑郁的风险大增[7,8]。不容忽视的是,患者发病后受到疾病突发、神经缺损症状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其家庭、社会功能急剧下降, 社会角色在短时间内发生转换, 心理层面受到很大打击, 很容易产生一些负性情绪, 其中以抑郁情绪最为常见, 令患者表现出对周围人物、食物兴趣下降, 康复依从性也随之下降[9,10]。因此, 脑卒中患者需要有效的抗抑郁治疗, 帮助患者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率, 改善身心状态。
此次研究中,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抗抑郁治疗, 结果显示,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11.3±3.2)分低于对照组的(19.8±4.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增加抗抑郁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存在的抑郁情绪, 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率及康复效率。
[1] 邱瑜.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措施探讨.中国卫生产业, 2015, 5(32):54-56.
[2] 张凤菊, 刘鸿雁.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7, 13(2):139.
[3] 饶俊平.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吉林医学, 2011, 32(12):2298-2299.
[4] 熊键, 廖维靖, 刘琦, 等.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 11(3):333-339.
[5] 李旭环.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3):64-65.
[6] 伉奕.脑卒中后抑郁抗抑郁治疗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7):36-38.
[7] 陈思海.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12):68-69.
[8] 雷琦, 谢瑱, 陈晓莉, 等.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6(3):464-466.
[9] 陈健.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10):1569-1570.
[10] 蔡红慧, 祝炳军.乌灵胶囊联合抗抑郁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10): 2548-255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6.094
2017-06-17]
124010 辽河油田总医院妇婴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