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昔明治疗36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7-09-03李青云肖鹏
李青云 肖鹏
利福昔明治疗36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
李青云 肖鹏
目的 评价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根据患者就诊顺序与治疗意愿进行分组, 将奇数号作为对照组, 将偶数号作为实验组, 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利福昔明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 高于对照组的7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SAS评分为(20.5± 1.8)分, SDS评分为(31.3±2.8)分, 对照组SAS评分为(27.5±2.2)分, SDS评分为(36.5±2.1)分, 实验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 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肠易激综合征;利福昔明;临床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又被称为过敏性结肠炎, 是消化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 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 而大便性状改变多以腹泻型较明显[1]。临床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及时去除诱因, 缓解患者痛苦。近年来,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内科运用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一定疗效, 现将治疗经过简单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3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7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所有患者均为腹泻型, 根据患者就诊顺序与治疗意愿对患者进行分组, 将奇数号作为对照组,将偶数号作为实验组, 各36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4例,年龄最小24岁, 最大68岁, 平均年龄(42.31±9.21)岁。实验组男20例, 女16例, 年龄最小24岁, 最大66岁, 平均年龄(41.89±9.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2]: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罗马Ⅲ中关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在1年内出现了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以腹泻型为主, 并且在本院或外院经结肠镜、B超、腹部CT等常规检查后;③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个月内接受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无任何异常。排除标准:①患者在治疗前曾应用对胃肠动力产生影响的药物;②伴有严重心、肺、肾以及内分泌性疾病患者;③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1];④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疾病。
1.2 方法 在确诊后, 对照组患者主要给予常规治疗, 即按照患者的疾病类型给予对症治疗, 治疗的方法主要包含:①解痉。指导患者口服奥替溴铵, 50 mg/次, 3次/d;②止泻。指导患者口服蒙托石散, 初始剂量为1包/次, 2次/d, 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对用量进行调整, 以保持疗效。③肠道动力感觉调节剂。常见药物为复方马来酸曲美布汀片;④微生态制剂。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 500 mg/次, 3次/d。实验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利福昔明(意大利 ALFA WASSERMANN S.p.A.;注册证号H20120381)进行治疗, 用法:0.2 g/次, 2次/d, 根据患者治疗情况调整服用次数, 连续服用7 d, 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疗程结束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判定主要是参照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上制定的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经治疗,患者大便成形, 并且每日的大便次数为1~2次, 大便中无黏液, 临床症状稳定并且维持时间超过半年;好转:经治疗,患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大便基本成形, 大便中偶尔伴有黏液, 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患者腹泻、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 甚至较治疗前明显加重。临床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治疗前后分别采用SAS和SDS量表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评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疗程结束后, 实验组治愈14例,占38.9%;好转19例, 占52.8%;无效3例, 占8.3%, 临床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愈6例, 占16.7%;好转20例,占55.6%;无效10例, 占27.8%, 临床总有效率为72.2%。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 A S、S D S评分对比 治疗前, 实验组SAS评分为(29.1±3.1)分, SDS评分为(42.4±3.6)分, 对照组SAS评分为(29.3±3.2)分, SDS评分为(41.8±3.4)分,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9、0.727, P>0.05)。治疗后, 实验组SAS评分为(20.5±1.8)分, SDS评分为(31.3±2.8)分, 对照组SAS评分为(27.5±2.2)分, SDS评分为(36.5±2.1)分;实验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76、8.914, 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 其中恶心2例、腹痛1例、荨麻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 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了不良反应, 其中恶心呕吐1例、腹痛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8,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无特殊处理, 用药停止后症状均消失。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一类功能性胃肠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大便性状异常、排便习惯改变等。近年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也表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 迄今为止关于该病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机制包含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反应、肠道感染、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4]。临床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有饮食调整、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常见的药物主要有吗丁啉、洛哌丁胺等胃肠道动力调节药物, 匹维溴铵、硝苯吡啶等胃肠解痉药物[5]。
当前, 抗生素作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类新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而在众多抗生素中, 利福昔明因为广谱性特征被广泛运用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利福昔明为利福霉素SV半合成衍生物, 其抗菌谱广, 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的效果[6]。跟其他的胃肠道抗生素药物相比, 口服利福昔明不易被肠道所吸收, 因此在肠道内可以维持较高浓度, 因此又常常被用于革兰阳性菌及阴性需氧及厌氧菌导致的慢性肠道感染、急性肠道感染、肠道菌群改变导致的腹泻等治疗中[7,8]。近年来, 随着临床上对肠易激综合征病理生理学以及利福昔明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将利福昔明运用于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作用机制为影响肠道菌群、降低细菌产物、降低局部黏膜细菌定植以及黏膜细菌导致的免疫反应等,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机制[9,10]:①利福昔明能够通过纠正患者紊乱的肠道菌群, 从而激活肠道免疫, 减少细菌降解, 从而改善肠道的感觉和动力, 降低患者内脏的敏感性;②利福昔明能够减少肠道产气, 促进肠道气体的排出, 从而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胀的临床症状;③利福昔明能够纠正紊乱的肠道菌群,减少肠道上皮细胞的分泌动力, 促进肠道免疫反应恢复;④利福昔明还能够改善肠道上皮细胞能量代谢, 降低肠道黏膜的渗透性, 逐步恢复肠道的屏障功能。
在本文的研究中, 通过对实验组36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用利福昔明进行治疗, 其临床总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2.2%, 并且还能够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虽然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可能有恶心呕吐、腹痛、荨麻疹等不良反应, 但是这些不良反应均较轻,停止用药后便消失。
综上所述, 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 且比较安全, 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1] 杨光, 赵施竹, 赵正焱.利福昔明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3):423-424.
[2] 潘文.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2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15):179-180.
[3] 杨光朝, 张伟华, 莫雅娴.利福昔明——金双歧序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12):55-57.
[4] 刘妍, 苏军凯, 唐庆林, 等.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 24(3): 287-290.
[5] 王霄腾, 戴金锋, 吕宾.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 24(9):1073-1078.
[6] 宋巍, 王海萍, 呼闯营.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与不良反应Meta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 24(6):657-661.
[7] 黄学明.利福昔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医学信息, 2016, 29(34):300.
[8] 吴军, 孙泽群.利福昔明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医药卫生(引文版), 2015(7):00179.
[9] 王巧民, 胡乐义, 姜彬言, 等.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变化及疗效观察.中华消化杂志, 2012, 32(7): 482-484.
[10] 刘仲.痛泻要方和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13):9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6.076
2017-06-05]
518000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