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对客家文化传承的传播学思考
——以贺州电视台《客家》栏目为例

2017-09-03汤新部

新闻前哨 2017年7期
关键词:客家客家人栏目

◎汤新部

电视对客家文化传承的传播学思考
——以贺州电视台《客家》栏目为例

◎汤新部

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长期以来,客家文化以人际传播方式传承了近千年。贺州作为客家聚居地,客家人口占广西客家总人口六分之一。本文以贺州电视台《客家》栏目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其是如何传播与传承客家文化,针对目前出现的传播问题,探讨现代媒介传播客家文化的有效途径,尝试提出客家文化传承在新媒体时代的有效出路。

客家文化 传承 电视 传播学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研究落实如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客家文化包括客家历史、客家话、客家艺术、客家生产生活习俗以及客家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1],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客家文化的传承现状、如何保护与传承客家文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为深入了解客家文化在电子媒介时代要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客家》栏目传播活动的研究,从而了解电视媒介在客家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传播活动,并为如何更好利用多种媒介传承保护客家文化提供传播学思考以及建议。

一、客家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

1.人际传播教育为方式。

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在 《客家研究导论》中说,“南部中国,有一个富有新兴气象、特殊精神、极其活跃有为的民系,一般人称他们为‘客家’[2]。”在过去客家人主要依靠人际传播来传承自己的文化,代代相传是客家人传承自己文化的显著特征。

2.四海迁徙播撒客家种子。

客家人为了繁衍后代,逐步分批次南迁,逐渐形成了怀土不重迁的新理念。1772年,梅州的罗芳伯抱着南洋采金谋生的希望,邀集同乡,带着工具、种子等出海,经两个多月跋涉,漂流到荒岛婆罗洲。罗芳伯在这开垦土地,种粮种菜,后又到东万律开采金矿,最终成为兰芳大统制大唐总长[3]。客家人出洋谋生的举动,将客家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间接上也促进了客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3.山歌建筑文学为传播载体。

客家人在田间劳作,时常会用自己的方言来哼歌谱曲,客家山歌题材广泛,唱起来声情并茂。客家人所居住的围屋富有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客家人以山歌建筑文学等艺术作品为载体,将富有客家特色的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加以传承,体现出了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

二、《客家》栏目对客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1.《客家》栏目概述。

广西贺州电视台《客家》栏目是目前广西惟一一档客家方言节目,创办于2011年年初,节目采用的是主持人在演播室串场加上外景专题片的制播形式,更新周期是两周,时长大约在十分钟,首播每周六20:00,初步统计每周直播重播播放次数为9次,播出总时长约为135分钟。

据不完全统计,《客家》栏目曾荣获2013年度“广西新闻奖”社教栏目二等奖,其中《客家建筑》这期节目还荣获系列片类别三等奖,但是,根据贺州新闻网公布的视频资料显示,最新的一期节目是2015年1月8日的《客家民间信仰》,截至目前,已经有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没有更新。本人也联系《客家》栏目相关人员得知栏目即将面临停播。

2.《客家》栏目对客家文化传承的分析。

(1).栏目内容。

根据现有的视频资料,以2012年3月5日到2015年1月8日的50篇节目为研究样本,《客家》栏目内容进行整理,可以分为一下十三个类别:典故信仰、传统节日等。其中关于客家代表村落的介绍播放次数最多为7次,单单介绍习俗礼仪的次数最少为1次。详细内容分类见下图1“《客家》栏目不同类别播放次数统计”所示。

根据下图2“《客家》栏目播放内容主题划分”所示,各个部分基本保持在8%左右,说明《客家》栏目取材上较为均匀,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对客家文化做了较为全面的传播。

典故信仰主题下主要涵盖客家人对山神、土地神等神灵的崇拜以及对儒家佛教的信仰;传统节日是要是介绍客家人在春节、冬至、端午等传统节日;典型个人是客家人当中在各行各业比较优秀的人物;传统工艺指的是客家人优秀的手工艺技术,陶瓷、竹编、泥塑等;宗庙祭祀所占比较高,这与客家人寻根意识强烈,对祖宗的纪念崇敬是密切相关的,节目有祠堂转座、族谱文化等介绍。

图1 《客家》栏目不同类别播放次数统计

图2 《客家》栏目播放内容主题划分

(2)栏目结构。

《月光光》中的“八月十五啊,月光光,阿妈同(和)捱(我)拜呀拜月光”一句曲调为开篇音乐,在动画中展现栏目的口号“客衍天下 四海一家”,其中第一句的“客”和最后一句的“家”恰好构成了“客家”一词,既说明了要传承客家文化,又强调了节目主题。

《客家》栏目的每个节目时长大约为15分钟,大部分讲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家文文化。结尾方式灵活,有些节目以客家经典歌曲展播结束,有些节目以客家歇后语作为题目,有些节目以有奖竞答作为结尾,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与活跃度。

(3)栏目主持人。

语言作为电视节目中重要的表现符号之一,《客家》栏目是以客家话为语言录制的,与普通话不同,受众必须对客家话略有了解,否则无法体会到《客家》栏目的精髓。《客家》栏目的主持人是八步区文化馆客家山歌剧团原团长聂小文,对客家文化有较深的理解,观众认可度较高,主持语言风趣幽默,深的广大客家受众的喜爱。

(4)栏目风格。

鲜明的客家文化定位是《客家》栏目的风格特点之一,《客家》栏目采用录播形式播放,采用实景录播,在节目布景方面,背景墙选用灰色的砖墙材料,右边是木制的牌匾,上写书法的“客家”二字,强调栏目名称与定位,左边是客家茶壶和茶碗,以及大红色的中国结,桌椅均是木制材料,古朴典雅,符合栏目的定位和整体形象。

三、《客家》栏目中客家文化传播出现的问题

《客家》栏目在播出内容、节目形式、节目互动性、节目收视等方面均存在着传播问题,结合其他文化类栏目的通病,并且与《客家》栏目制片人黄永进行深入的采访沟通,从《客家》栏目在传播客家文化中的传播活动出发,将问题做出以下四点梳理:

1.内容方面:文化内涵待深入,内容瓶颈难突破。

客家文化涵盖的方面非常广泛,就本文之前分类就可以分为十多项,包括宗庙祭祀、衣食住行等等。但是,节目做的时间长了会发现好像类似的内容已经做过,很难挖掘新的内容新的角度。这一方面是由于栏目制作者对客家文化的把握了解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也与电视媒介的运行机制有很大关系。

《客家》栏目的制作播出周期大概为一周,播出制作要求高,时间紧急,对个人能力有较高要求。根据《客家》栏目最后的分工介绍可知道,该栏目除了监制台长总编外,仅有两三人制作完成,一人身兼多职是正常现象。

2.形式方面:节目形态单一,表达方式模式化。

《客家》栏目的节目形态主要是纪录片专题式和新闻版块式两种。每一期《客家》节目的开始都是以“客衍天下 四海一家”为口号、穿插客家人生活镜头的片头展开节目,然后主持人进入,随着主持人的开场,引出本期节目所要介绍的客家文化,随着节目制作越做越多,日趋发现节目形态类似,表达方式模式化。

3.互动性方面:节目互动性差,受众参与度不高。

线性传播是电视媒介突出特点的特点之一,人们很难参与到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此外,电视是融合了生活化与家庭化的媒介形式,电视的收视环境一般位于受众的家里,受众观看电视的同还时进行着其他活动,这必然会影响节目内容与传播效果,受众也难以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较少关注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4.收视率方面:互联网冲击,广告收视不理想。

在纸媒日益式微的情况下,电视媒体也受到互联网网络媒体的严重冲击,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61亿,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9.1%[4]。换句话说就是,人民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获取视频掌握资讯而不是通过观看电视。

电视收视率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节目的生死线,收视率低的栏目就有裁撤的风险。《客家》栏目是存在受众分散,对象人群不够庞大的问题,再加上年轻一代对客家文化的不重视,《客家》栏目的收视率不理想,该栏目正处于目前面临停播状态。

四、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客家文化传承的传播策略建议

1.传播者。

(1)传媒:注重对受众反馈信息的收集。

交互性强是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之一,电视媒介应该建立双向沟通渠道,鼓励受众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借助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手段,注重对受众反馈信息的手机,以了解受众需求,达到更好传播效果。

(2)教育:提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传播客家文化中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方面,中小学教育可以开设关于客家文化的系列课程,引导学生诵读客家文化经典著作。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在日常的教育当中贯穿对客家文化传承的理念,跟孩子会使用客家方言交流,给孩子讲客家典故与客家历史等。

(3)传承人:客家文化传承人注意文化传承与延续。

目前客家山歌等经典艺术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危机,不少老艺人年纪过大,而年轻一辈的青年人对客家山歌艺术文化并不感兴趣,故客家文化传承人应该梳理文化传承延续的意识,可以采用影像记录的形式将客家艺术文化记录下来,留给下一代艺术欣赏。

(4)政府:引导建立客家文化品牌挖掘经济价值。

客家文化是一种地域特色文化形式,与当地受众有一定的心理接近性,也与相关产业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建立客家文化品牌,挖掘旅游经济价值,将客家特色作为特色的旅游风情吸引游客,可以建立特色旅游区,带动景区附近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传播形式与内容。

(1)丰富电视节目形态,防止节目形态单一。

可尝试使用电视讲座、电视连续剧、知识竞赛、散文诗歌展播、动画片等多种节目形态来传承客家文化。此外,还可以制作客家文化专题动画片,用故事和动画片来吸引低龄儿童对于客家文化的兴趣,从小教育传承客家文化。

(2)使用故事化叙事手法,改变固有表达方式。

尝试采用西方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在节目中以一个小人物为视角,从他的经历来给大家讲关于客家文化的故事,这样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也使得节目看起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深化客家文化内涵,丰富节目内容。

客家文化是由诸种文化因素组合而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包括客家服饰、围屋、饮食等物质文化,也包括客家民歌、客家影视、客家历史、客家族谱文化等精神文化[5],客家文化很大程度上延续和继承了中原汉族文化的特征以及传统,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考虑把客家名人与客家文化传播相结合,不断深化内涵。

3.传播媒介。

(1)借助微信、微博、门户网站等媒体平台发挥新媒体优势。

在微信传播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微信语音传播的特点,可以将关于客家文化的内容制作成早安语音,将文字和声音传播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魅力。在微博传播方面,这可以设置讨论话题,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门户网站方面,可以尝试借鉴台湾地区的传播经验,将客家文化知识做系统的梳理介绍做成客家门户网站。

(2)原有电视平台整合同类栏目资源优化共享。

不同地区的同类型的文化栏目可以进行节目资源共享,资源互补,一方面可以增强电视台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

4.受众。

(1)培养受众学习和观赏兴趣,提高受众对节目的互动性。

文化传承不仅与传播者、传播内容息息相关,而且与受众的兴趣密切相连。客家文化的传承者主要是客家后代,一个人的很多习惯行为思想方式都是在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如果客家后代在成长中受到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熏陶,日后会更加认同客家文化,稳定客家文化栏目的受众。

(2)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客家文化从古至今,人际传播是不可或缺的传播方式,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对传播效果有比较大影响的就包括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指在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6]。发现和挖掘广泛分布在人际传播中客家文化的意见领袖,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性,发挥出意见领袖的作用。

注释:

[1]唐金培:《论客家传统文化的当代困惑与传承创新》,《黄河科技大学报》2012年第5期,第35页

[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1页

[3]李虹霏:《大众传播时代的客家文化传播策略》,《今传媒》2014年第7期,第156页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2].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5]刘和富:《客从何处来?——客家文化的起源与魅力》,《社会观察》2015年第3期,第70页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客家客家人栏目
客家人
关于栏目的要求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客家传统女装结构设计初探
赣南客家传统器具设计的文化语境
论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民歌的融合
客属地区图书馆客家专题文献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