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人们
——写在北大荒开发建设70周年之际
2017-09-03郭思宝
郭思宝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史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奔赴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人们
——写在北大荒开发建设70周年之际
郭思宝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史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1947年以后,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一批批垦荒大军,进入北大荒,成为北大荒开发建设的重要力量,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北大荒;开发建设
聂绀弩曾在《北大荒歌》中写道:“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大烟泡,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用来形容北大荒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北大荒,据《山海经》记载,原本泛指东北原始大荒原。岁月更迭,沧桑巨变,北大荒的范围逐渐缩小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一带的亘古荒原。历史发展到今天,北大荒成为黑龙江垦区的特称。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关头,中共中央东北局传达党中央的指示: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要在北满创办“粮食工厂”。于是,黑龙江地区五省先后创建一批“公营机械农场”,点燃了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的“星星之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下,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上万名地方干部、5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一批批垦荒大军,高举“向荒原进军、向土地要粮的”旗帜,进入北大荒。垦荒大军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继承了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排除万难的光荣传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踏查布点,拓荒建场。垦区广大职工和干部,也因其“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被誉为北大荒人而扬名。
一、14万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
1947年以后,先后有14万荣复、转业军人相继进入北大荒。他们中间有3100名身残志坚的荣誉军人,4400名解放团复转官兵,有从山东广饶地区挥师北上的农建二师3个团(8300多名),有王震将军率领的铁道兵7个师的1.74万名复转官兵,有1958年从各军种兵种转业来的8.15万复转官兵,有1966年来自沈阳军区的10769名复转官兵和1968年组建兵团的3000名现役军人。各路垦荒大军纷纷北上,动员人数之多,拓荒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我国拓荒开发史上少有。
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全军上下立即行动起来。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部队院校逐级动员,着手安排一批军官和士兵的转业,复员工作。根据《指示》精神,“参加生产建设”的出路主要是“参加农业生产”,动员大家准备“上山下乡”。3月20日,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3月至5月间,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包括机关、部队、军事院校的转业军人,从全国各地向黑龙江省进发。转业到黑龙江的官兵共8.15万人,其中6万分配到密山铁道兵农垦局,1.7万分配到合江农垦局,4500人分配到省属国营农场系统。连同随行家属、部队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未成年的军人子弟、军人下放“右派”,以及席卷而来的热情学生等,号称10万。8万余转业官兵中排以上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00人。其中有7个预备师、两个预备医院和志愿军后勤部所属的两个兽医院。
1958年4月12日,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车站广场召开大会,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部长王震上将身穿军装出席大会向转业官兵作了题为《向捍卫祖国与建设祖国的战士致敬》的讲话,王震鼓励大家“希望同志们保持光荣,发扬光荣、功上加功,开垦立功,在生产战线上锻炼成为又红又专的人”。王震又讲到具体困难,“谈到困难,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来到密山的转业军官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天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个建议很好,有革命干劲!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全场齐声回答:同意!)同意,明天早晨就出发!”
0539部队的官兵们提出:“为了早建设,早安家,坚决不等汽车,迈开自己的步伐奔向八五八农场!”这一建议当即受到王震的表扬和兄弟部队的响应。成千上万人马在同一时间从祖国各地汇集边陲,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兵分百路,徒步进军,开荒建点。这在开荒建场历史上是罕见的。
1958年4月12日,王震在密山车站为转业官兵做动员讲话
二、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北大荒
1955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表“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共青团中央为此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年农民杨华(乡干部)率先响应,他联合庞淑英等4名青年作为发起人,向全市青年倡议:组成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仅10天时间,报名2000余人。团市委从中挑选60名青年,组成先遣队,由杨华任队长。8月30日,垦荒队在首都1500人参加的欢送大会上,接过胡耀邦代表团中央授予的垦荒大旗,辞别北京,乘车北上,来到萝北地区的荒原上开荒建点。从此,揭开了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
同年10月27日—30日,以梅树生为首的哈尔滨市青年垦荒队104名队员抵达萝北。11月5日,以范素兰、杜俊起为首的天津市青年垦荒队52人到达萝北。11月8日—12日,以宋山洪为首的河北省青年垦荒队100多人到达萝北。翌年,又有山东青年垦荒队和第二批哈、京、津等地青年到达。先后共14批2567人。为了加强对各省市青年垦荒队的领导,萝北县成立了青年垦区委员会,各垦荒队混编4个大队。1956年“五四”青年节,为各队命名,建立集体农庄委员会。北京青年垦荒队的新建点,命名为北京青年集体农庄,简称北京庄,依次为天津庄、哈尔滨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山东一庄、山东二庄、山东三庄共 8个集体农庄。1958年,由于转业官兵的到来,扩建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青年农场,后改名为向阳农场。1985年改名为共青农场。
牡丹江青年垦荒队于1956年3月在密山地区开荒建点,建立了青年集体农庄。1957年,改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青年农场,后改名为八五一一农场。
佳木斯青年垦荒队分两批于1955年11月和1956年4月来到萝北境内的佳木斯农场,1956年5月更名为佳木斯青年集体农庄。后在农庄莲花泡劳动农场一带开荒,成立宝泉岭农场莲花分场。1957年,扩建为萝北农场(现名山农场前身——萝北农场七分场)。
三、支边青年奔赴北大荒
1958年8月29日,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1959年2月,农垦部召开“全国动员内地青年前往边疆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期间,黑龙江、山东两省做出“两省支边青年问题协定”,根据协定,山东支边青年来黑龙江省铁道兵农垦局3万人。1959年7月5日,省委批转省劳动局党组《关于山东移民分配的调整意见》,决定分配给牡丹江农垦局3万人,合江农垦局3万人。1959年夏秋时节,一大批山东、四川等地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行装,告别父母,怀着向困难进军,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坚强决心,高举垦荒大旗,掀起了支边青年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热潮。1960年之后,一大批支边青年的亲属相继来到北大荒,在这片黑土地上扎根落户、建设家园。先后算起来,到垦区的支边青年总量达20万人,成为继14万复转官兵之后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四、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指出:“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纲要(草案)》把城市中小学毕业生称为“知识青年”,把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称为“上山下乡”。这是党和政府的文件中首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始。到1957年底,城市中“上山下乡”的青年已近 8万人。
1968年12月,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著名指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随后,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高潮。此后10年,上山下乡成为安排城市知识青年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总计有16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等边远省区。
1968—1971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和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纷纷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新指示”相继开赴北大荒。这就是历史所谓的“老三届”。
经过中央和黑龙江省的统一安排,从1969年起,各地的城市青年,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大量地来到垦区。仅1969年,全兵团就接收了18万余人,总数达21万人。到1972年底,仅3年多共有45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垦区,其中兵团系统有30万人,省属农场系统有15万人。
1977年总局对知识青年安置情况调查表显示,从1968—1977年,垦区共安置全国各城市知识青年549567人。其中,北京88316人、上海117224人、天津52945人、浙江29712人、黑龙江253963人、其他省市7407人。至1977年,知识青年工作分布情况为:除284864人从事农林牧业生产,机务工人60086人、商业金融服务行业17377人、文教事业18448人、卫生事业13724人、科研单位7829人、机关9407人。
知识青年通过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增长了才干,成为垦区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到1977年,知识青年中有18023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4592人加入了共青团;立功受奖43人;连队级劳模、农场级劳模、管理局级劳模分别为 8646人、4720人、178人;青年干部中,连队级职务、分场级职务、农场级职务和管理局级职务人员分别为 6996人、522人、199人和 13人。还有的知青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被黑龙江省革委会、省民政局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达51名。
参考书目:
1.《黑龙江省志·国营农场志》1992年 2月第1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北大荒画史(1947-1987)》
3.《北大荒全书·大事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