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老王》
2017-09-02郭丽莹
郭丽莹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本文通过王君老师的教学实录,从“角色对话”、“字斟句酌”、“朗诵配乐”等方式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了老王的“活命”状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角色对话;字斟句酌;朗诵配乐;活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获得课文中最直接的字面意义的能力外,还要要求学生离开课文提出或解答出课文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发表新见解、做出新答案。
王君老师在讲授《老王》这篇课文时,抛弃了传统的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等的讲授模式,而是创意性地以“活命”为切入点来让学生谈理解,虽然学生们已经学习过这篇课文,但还是不能真正、准确的理解它。这时,王君老师巧妙地将“生存”与“生活”作对比,让学生初步体会“活命”的含义。除此之外,她还采用了“角色对话”、“字斟句酌”、“朗诵配乐”等方式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了老王的“活命”状态。
一、角色对话感受“活命”状态
在《老王》这篇课文中,王老师共使用了四次角色扮演,形成了多元化的对话模式:第一次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屏幕上有这样一段话:“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王君老师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老王来讲述这段遭遇,并且有创意地以“唉”字开头,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一种在没有集体,没有归属感的环境下的老王的“活命”状态。第二次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王君老师自己扮演杨绛,学生扮演老王来讲述老王的家庭情况。在这次对话中,王老师声情并茂地与学生交流,感染着学生走进“文本”,真真切切地让学生感受到老王孤苦伶仃的“活命”状态。第三次是让学生扮演看客,从第三者的角度来感受老王被他人嘲笑、践踏,不被同情的“活命”状态。第四次王老师则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通过学生对答“住那儿多年了”来挖掘其背后的含义,明白有房并不等于有家,这样一种凄苦之下的“活命”状态。
通过不断变换学生身份,让学生从不同身份,不同角度,有新意地去解读老王的“活命”状态,真正地去做到了阅读教学中强调的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充分发挥出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字斟句酌感受“活命”状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说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王君老师的这堂课则很好地实践了这点。如让学生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通过提取文中带“只”字的句子,让学生读中感受老王的无可奈何、走投无路。讨论“老王去世,杨绛的心该不该安”这个问题,做到了让学生从细节当中去寻找老王为杨绛一家所做的事情,如老王明知自己命不久矣,自己还要拖着病恹恹的身体去杨绛家中给他们送去香油、鸡蛋;杨绛转身给老王东西的时候,老王执意不要钱的反应等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于细微之处见真情,让大家沉入到作者那简洁沉定的语言当中,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三、配乐朗读感受“活命”状态
王君老师在解读文本中特别注重学生对“读”的训练,用个体读,集体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尤其是音乐的选择,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在个体读环节中,王君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其慢慢地进入到老王所生活的那个不易的时代,她不单单是选取一位同学,而是让几位同学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朗读、感受,反反复复进行体会。在集体读环节中,由于有个别同学的朗读铺垫,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把握住这种悲伤的感情基调,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老王的这种不幸。在课堂的最后,王君老师将自己读《老王》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分享给学生,将情感升华,使学生不止是简单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更体会到了即使是作为高贵的知识分子的杨绛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也是一种“活命”的状态,真正地做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说的:“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综上所述,王君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学生能真正得到收获而设计的,注重学生的活动,多角度、有创意的文本解读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