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学者本田春玲的泰山石刻研究

2017-09-02樊丽丽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樊丽丽

摘要:本田春玲是日本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泰山曲阜访碑记》为代表作品之一。书中有泰山实景的记述,更多的是对泰山石刻的考察与论述。本文以《泰山曲阜訪碑记》为中心,解析其研究方法,试论日本学者本田春玲的泰山石刻研究。

关键词:本田春玲;《泰山曲阜访碑记》;泰山石刻

泰山是中华石刻艺术之山,深受学者与书法家的青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泰山石刻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日本学者本田春玲就是其中一位,所著《泰山曲阜访碑记》较早对泰山石刻进行实证研究。泰山学界对此书关注不多,仅周郢的《泰山研究在日本》、李俊领的《现当代泰山石刻研究》等极少数文章中略有论及。今对其书泰山石刻研究内容试加评述。

一、本田春玲的泰山石刻考察

本田春玲192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东洋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和书法家。代表作品为《泰山曲阜访碑记》(1981年)、《想知晓的百万人的书法史〈中国篇〉》(1986年)、《百万人的书法史〈日本篇〉》(1987年)、《本田春玲書芸抄》(1971年)。于1978年出访中国西安,亲身感受了书道史中“碑林”的壮观。1979年作为访中团的一员,以考察曲阜碑林、岱庙碑林、泰山石刻为目标,再次来访中国,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1981年出版《泰山と曲阜に古碑を訪ねて 》一书。日本有这样一句谚语:“泰山鸣动鼠一匹”,即为“雷声大,雨点小”。因此,受这一谚语的影响,来访前本田春玲对泰山并没有过于期待。登泰山之前她也并不知道沿路会有如此之多的石刻作品。所以,“一路惊叹于泰山的超乎想象的壮观”。

二、本田春玲论泰山石刻——以经石峪为例

“泰山石刻大体分为三部分:封禅文化、宗教信仰、文人墨客的作品①”。书中本田春玲并没有过多地分析泰山石刻的文化内涵,而是记述泰山实景和对泰山石刻的实地考察与论述。对泰山摩崖碑刻做了系统研究,论及内容有:泰山山道诸摩崖、经石峪金刚经刻石、金刚经之书的艺术性及书体、岱庙碑林,并在书末附录中列有泰山山顶、山道及岱庙的碑刻名录。关于泰山石刻的数量、形制、颜色及《纪泰山铭》的字体均有较多论述,而重心所注,乃在经石峪之《金刚经》刻石。船津富彦在为本书所撰序言中,即以经石峪研究为例,对著者注重实证的学风,给予很高的评价。今将其观点予以综述。

本田春玲对《泰山金刚经》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书中写道:泰山是中国第一灵山,一个字五十厘米,且成四方型,现今存有尽一千字,如此大型作品本身就是价值的体现。真是不可思议,为何人们不为之呐喊呢?中国现在举国上下致力于保存文化古迹,所以这里的保护一定是费神费力的。对于经石峪本身的大小宽度,导游也难以解答。本田春玲想解决疑问,找到确切答案来到了现场,但是参观时间只给了一个小时,全部字数数算不清,根据实地调查和之后的照片、文字群周边的石刻文章、文献等资料明确了以下事项:

(一)《泰山金刚经》的笔者及成立年代

首先,本田春玲整理《泰山金刚经》笔者及其年代的诸说:①王羲之(《泰山小史》及民间相传)、②王子椿(聂剑光《泰山道里记》、钱竹汀《语石》、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迹)、③唐人说(吴锡麟《游泰山记》④宋·元人说(王世懋《泰山道里记》⑤非宋·元人说(余缙《登岱记)⑥唐邕(阮元《山左金石志》)⑦安道壹(李佐贤《金石题跋》)⑧北齐时代(外山军治《书道全集》卷六)⑨非右军(王世贞《游泰山记》)。

其次,本田春玲通过对比分析,同意王世贞的“非羲之(非右军)”的说法,论述如下:“王羲之的楷书流传下来的《黄庭经》、《乐毅论》为小楷,将其扩大,和金刚经的书法风格也不相符。细腻、优雅的风韵中含有都市性,而金刚经则是气氛厚重,不拘泥于一点一划,具有庄严且自然朴素的特征。对于特别优秀的书法作品,中国人便会想到王羲之,而日本人则会提到空海。后世之人表达尊敬之意,常常将其冠上两位书圣之名。《王羲之传》中也曾未记录过近五千字的金刚经。”此外,书法史中多数认为《泰山金刚经》的笔者是北齐王子椿,本田春玲认为:“王子椿的徂徕山石刻文字与泰山的相比较,在风格和情趣上有所差异。此外,在字形和笔法上体现出的书法余韵也有一定的差距。《金刚经》作为书法作品被给予了更多的赞词,如果是同一个人的作品的话,徂徕山的摩崖碑应该有更高的评价吧,此点并非我个人印象,也有说法指出,武平的年号和王子椿的署名也可能是后人随意加上去的,在中国类似此事并不少”。对于⑥唐邕说,她指出,仅仅是比较拓本,就不认为是同一人。作为结论,她不同意上文中①、②、③、⑥、⑦诸说法。她认为:举个人名作为《金刚经》的笔者是说不通的,一般来说,日本的《天平写经》是不写出笔者名讳的。如前所述,作品写入王子椿的名字是不通常理。

关于《泰山金刚经》成立的年代,上文的宋·元人说与非宋·元人说形成鲜明的对照。本田春玲赞成后一种说法,并指出:比起宋·元人的书法,更具有纯粹性,线条具有潜力,从此点可看出六朝末、北方的书法风格,可能为北齐或北周,从书体上看处于隶书和楷书之间,比起北魏的郑道昭,字形上有些许的唐代楷书的端正的一面。只是问题是,宋、元前没有关于《泰山金刚经》的资料记录。如果出现于某处文献中就好了,但是不到明朝以后没有证实其存在的资料。而诸说均同意“非明代以后的书法作品”。从磨灭状态来推测不是明代以后的,而且比起北魏郑道昭的摩崖碑更为鲜明一些,比较之后,她的想法是(因为没有资料):从风格来看,认为是北朝末的作品。

(二)《泰山金刚经》现存字数

出访中国前,本田春玲将《金刚般若经》(岩波文库、中村元·纪野一义译注)全部经文5545个字写下来,想通过此行确定一下石刻上留有的文字,但是遗憾的是,参观时间不足1小时,只能确定其中一部分。她采用将实地、照片、文献相结合而进行分析的方式,制成表格,表格中分为:文字数、实际存在数、磨灭数、照片,共四项。将实地数算的文字数与金刚经原文逐句对应,对残存金刚经文字字数和在经文中的位置进行了细致地考察,记述endprint

如下:

经石峪的金刚经从岩床右端“如是我闻一时……”开始的,这是《金刚般若经》最初的文字。第一行39字,第二行41字,以下十二行40字左右为一行,随着岩床的宽度,字数有所增加,第二十三行写有五十五字。现存字数没能全部数算,不能准确示之。关于经石峪的总字数,以“命”字为线索进行推算,金刚经中有两个“命”字,第一个是第1874个字,第二个是第3988个字。而实地考察的照片中记载了全文的两个“命字”。所以,本田春玲明确指出,《泰山金刚经》最初应该写的是全文。而且,第二个命字下面的文字也有残留,并充分留有由“命”字到终笔的1467字的余地。同时,指出,在关于泰山较详尽的文献《泰山道里记》中没有清楚的文字数量的记录,而清朝同时期的钱竹汀在《语石》中云:“泰山山顶有金刚经全文。”并引用了兩条有关《泰山金刚经》现存字数的文献:①“仅存金刚经全部经文二千多字中的约九百字”(《书道全集》第六卷之泰山经石峪金刚经)。②“泰山金刚经……刻有二千余字的金刚般若经……可以说有九百余字或者更少(《书道辞典)。” 本田春玲指出:通过本次实地考察,结合现场照片,从文字遗留的现状来看,应该是金刚经的5455字。所以,文献①与②中有关金刚经本身的经文字数是有误的。通过此次对残留字迹的考察,同意《语石》中“泰山山顶有金刚经全文。”的说法,并且明确全部经文为5455字。关于《泰山金刚经》现存字数,则参考经石峪周边摩崖碑中姚光裕的题石内容:“经石峪字,近有九百九十二字,剥蚀者不知凡几,俯察西南隅,字与石土接,疑犹有压盖者,于是掀土劈石,果得七十三字……” 并认为:1929年,加上新发现的文字,当时《泰山金刚经》字数存留1065字。从此记录中也可想象因山容变化,近处的沙石之下可能仍有残留字迹。至此已经过约半个世纪,石刻有磨灭的,也有最近改刻的鲜艳的文字,所以,现存文字应该在九百字左右。

(三)《泰山金刚经》的字体及其书法艺术性

本田春玲认为,用难解的古语表现书法之妙,是一件具有浓厚乐趣的事情,带有庄严性的书法是以六朝时代的佛教为背景的。如篆书用圆笔写出圆润丰满、具有肉感的文字,草书则轻盈,见之仿佛无奇妙之处,却充满着深厚的信仰与情趣。即使是相同的文字因书写的年代不同会有各自的时代的特色。且引用了几位学者(康有为、杨守敬、藤原楚水)对《泰山金刚经》的高度评价的语句。并指出:“约五十厘米的大字,笔画的平衡是如此的安定,毫无破绽,呈现着可敬畏的堂堂之态,出色的书法作品无论扩大到多少,字型都不会崩溃。”

此外,本田春玲写到:摩崖碑是由汉代以来流行,北朝时最为盛行,而山东省岩石多,郑道昭、郑述祖父子二人任职地有太基山、天柱山、云峰山等都刻有摩崖碑,其中郑道昭记述父亲事迹的“郑义下碑”被赞为汉代以来的杰作,郑道昭的书法,与北魏时期较多的方笔楷书有所不同,是如同篆书,带有圆润的线条,字形中可见豁达、畅然的艺术性。《泰山金刚经》拥有与其相同的笔风。与郑道昭相距不远,可以说是具有相同笔法的书法风格。

本田春玲的《泰山曲阜访碑记》一书是目前所知当代最早研究泰山石刻的专著,是发轫之作。“泰山经石峪刻经的完整字数、刻经时间、书艺特点、书丹者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公案”②。她克服自身身体、自然环境、时代背景等状况,亲履实地,对于《泰山金刚经》一个字一个字的考察,并根据实地调查和之后的照片、拓本及先行研究的文献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但限于当时资料及考察时间短促,书中对于石刻题名、作者、时代、地点著录都存在一些讹误,这多缘于时代局限,似不应苛责作者。

注释:

①孙建新.浅析泰山石刻艺术.《科技风》,2015,2.

②李俊领.现当代泰山石刻研究《泰山学院学报》,2005,1.

参考文献:

[1]本田春玲.泰山曲阜访碑记[M].新地書房,1981.2.

[2]李俊领.现当代泰山石刻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5.1.

[3]周郢.泰山研究在日本[J].泰安师专学报,1996.6.

[4]孙建新.浅析泰山石刻艺术[J].科技风,2015.2.

[5]李贞光.泰山石刻文献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20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