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勃·迪伦

2017-09-02何其凡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迪伦鲍勃

何其凡

摘要: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鲍勃·迪伦早期作品《暴雨将至》里的意境画面,从语音、词法、句法和意象等角度来分析隐藏在诗行后面本我的迪伦,从而向大家揭示一个真实的迪伦,一个纯粹的歌者,一个不在场的呐喊者,一个遁形的艺术家。

关键词:鲍勃·迪伦;民权运动;诗人歌手;暴雨将至

一、和诗而歌,其音也纯

鲍勃迪伦,一个伟大的诗人歌者,敏锐地感知到了时代的风向和民众内心的精神苦痛,以诗与歌的最优合体表达了这种压抑和荒诞的力量,也曾一度被称为“反叛歌手”。卡缪斯说:荒诞的终极目的是同情和仁慈,对于一个现实主义者来说,所见越多,他内心的伤痛就越重,对社会的失望就越大[1]。

后来他发现,没有明确抗争目的的街头运动是什么都改变不了的,也是毫无意义的,那不过是一场无厘头的街头搞怪,最多不过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发泄,甚至还有可能裹挟一些并不纯粹的意图。也是因为认识到整个世界的荒诞和丑陋,人类精神生活的荒芜和空虚,转而把视线投注到自我的内心世界,在1977年,他说除了给自己,他以后不会再为任何人写歌了,进而在八十年代皈依了天主教[2]。然而,一般认为,他在信仰和精神上的转向极大地体现在他的两首歌曲里:《过去的生活》(1978)和《土地的每一颗谷粒》(1984)[3]。可笔者发现,他最终的转向并不是突变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而是从创作的开始就深深地根植于他精神世界的深处。就弗洛伊德看来,隐藏于一个人潜意识里的早期生活经验会影响他后来的认知和行为,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记录了他潜意识经验的踪迹。从他的早期创作看来,他其实只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纯粹的歌者,而不是社会运动的领袖,更不是油头粉面的政客。

二、沉沙折戟,豪情易消

从句法结构来看,诗歌前四节的第三至第七(第二节)或第九(第四节)行的每行里有两个信息焦点中心,一个主中心和次中心(第二节的副中心为空),主中心的基本结构为:第一人称主语+具体动作或状态的动词+宾语或表语(实体行的名词),次中心的结构多为附着于主中心结构上表修饰、解释或补充的分词短语、介词短语或从句,且只有较少实体性和动作性的动词[4]。从信息次中心和主中心的关系来看,次中心的位置要么为空位(第一节),要么作为主中心述谓结构的伴随成分(第二节介词with短语连接)、目的成分(第三节为状语从句)、修饰成分(第四节定语从句)或解释性成分。从语义角度来看,主中心信息里面的词多为实体性的动词(stumble,walk,step,be out...)或名词(baby,diamonds,branch,ladder,sound,wave,drummer...),与此相对,出现在次中心里能够改变句子信息流的动态性词语则多为一些带有负极性语义潜势的形容词和名词(misty,crooked,sad,dead,graveyard,nobody,blood-dripping...),从而在语义情态上构成对比和转折关系。从诗行的信息流看来,发端于主中心的信息源并没能在副中心的结构中产生巨大的回响,就像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极大地表征着那场声势浩大的街头运动必然沉寂的结局。以下例句来自每一节的第三行或第四行:

此外,除了每节诗的首两行和尾双行之外,诗行里重复出现一人称主体I多达28次,而与此相关的表示物主关系的物态词my仅仅出现了一次(见第五节地十四行),且搭配的是并不能实际改变社会现状的歌唱(song)。

在前四節里,诗人主要以他在的“I”来代痛者歌的,通过发掘第五节的意象图式,可以看到,在时代飓风暴到来之前,诗人走向了地狱般的黑森林的最深处,他看到了两手空空的人群,毒药横漂的河流,监牢围困的村庄,精神空虚的饥民和种族对立的仇恨,他是从此在的、主体的视角来展开描述。然而,在目睹社会的阴暗和丑陋,在历经街头运动章法全无的乱局以后,诗人拔高了自己,隐退了自己,他站在高高的山顶上,通过tell it...speak it...think it...breathe it 和reflect it等与自我主体的相关联动作来表达他遗世独立,慧眼旁观的态度。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站在海上而最终必定下沉的纯粹的歌者,因为在开唱之前,他就深知他自己的歌。

三、大我已隐,小我其形

前四节里,诗人始终把自己隐匿在镜像之外,自我之内,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几个角度和他者的立场来描述世态的变化,而诗人的自我始终是不在场的。在第五节里,他虽然走向了前台,然而却只是一个终将下沉的纯粹的歌者。因此,在那场声势浩大的民权和反战运动当中,鲍勃·迪伦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主将,不是一个在场的斗士,更不是一个政客或是社会活动家。从一开始他就只是一个诗人和歌手,艺术才是他灵魂的栖身之所,遁世才是他根本的人生态度,而走上街头仅仅是一种巧合。

参考文献:

[1]鲍勃·迪伦,徐振峰.吴宏凯译.像一块滚石[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2.

[2]胡星灿.论鲍勃·迪伦的创作转向[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39-41.

[3]范跃芬.缪斯迷狂下的现代派诗人[J].中国民族博览,2016(10)126-129.

[4]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5.endprint

猜你喜欢

迪伦鲍勃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音乐家编年史:鲍勃·迪伦的歌
鲍勃的新形象
流浪猫鲍勃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民谣歌手荣获诺贝尔奖,鲍勃·迪伦的音乐为谁而写
鲍勃·迪伦的摇滚魂
迟来的春天 ——鲍勃(美国)▲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
跳动的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