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的自我成长与解放
2017-09-02郝舜宇
郝舜宇
摘要:阿富汗女性玛丽雅姆从小崇拜父亲,但在母亲去世,被迫远嫁后,开始审视父亲。女性意识觉醒。婚后与莱拉相识,接受莱拉的言论,对男权社会做出了最终的反抗。
关键词:《灿烂千阳》;玛丽雅姆;女性反抗;婚姻
《灿烂千阳》是阿富汗裔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一部佳作。小说讲述了阿富汗女性玛丽雅姆在男权主导社会和战争年代的悲惨命运,以及有关玛丽雅姆成长,勇敢的过程。
一、婚前——崇敬遵从父亲
拉康认为:“父亲的形象是一切约束性规则的来源,对主体来说,是既定的必须无条件接受和服从的标志。”[1]父权象征着秩序的核心。在《灿烂千阳》中,年幼的玛丽雅姆无条件信任父亲,在她心中父亲的形象完美且不容置疑,最值得她崇拜。她坚定的相信父亲很爱自己,只是迫于无奈才与自己分离。
她不相信母亲娜娜的言论,准备去扎里勒的住处找父亲。但是那么想见到父亲的玛丽雅姆却被残忍的拒之门外。这次的经历让她重新审视了父亲,父亲是一个伪君子,以及自己是让他蒙羞的孩子。事实上,让父亲蒙羞的哈拉米,是由他自己造成的,哈拉米本身是没有罪的。可就像娜娜说的:“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2]7成年后的女性恋父情结减弱,玛丽雅姆开始意识到父亲的形象并不是完美无缺,她开始抵制这种对父亲的绝对崇拜,开始独立思考。由恋父向审父转变。母亲娜娜死后,她被父亲逼迫嫁给拉希德,她开始审父。被迫远嫁,且婚姻不幸,让父女关系再无修复可能。在审父的过程中“哈拉米”的身份让玛丽雅姆很自卑,所以虽然她在反思父亲对她的爱,父亲完美的形象,但她认为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权评价他人的。直到多年后父亲来探望她,她才认识到,父亲只是为了内心的安宁才来看她的,对于父亲扎里勒来说,社会地位和脸面最重要,她只不过是一个“哈拉米”。
对于父亲,玛丽雅姆由喜爱崇拜到怀疑痛恨到漠然鄙视,由恋父到审父,从父权的阴影下逃出,这一过程也是玛丽雅姆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二、结婚后——忍耐专治和家暴
玛丽雅姆在丧母后,住到了父亲的大房子里,父亲的三个太太为她定下一门婚事——在一星期内定下的,也得到了扎里勒的默许。为了尽快把她处理出去,结婚仪式简短迅速。玛丽雅姆在“家人”似有似无的言语和动作逼迫下,嫁给了拉希德,开启了她痛苦的婚姻生活。丈夫拉希德是一个典型的父权维护者,在第一次带玛丽雅姆上街时,就让她穿上布卡。他对玛丽雅姆坦言:“女人的脸只能让她的老公看到。”[3]73然而,拉希德的标准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他要求玛丽雅姆安分守己,出门必须带上布卡。另一方面,他又在家中藏匿淫秽色情的书。在家里,拉希德是一个专制的帝王,他拥护着话语权,奴役着玛丽雅姆。
拉希德喜欢儿子。他迫切的想要玛丽雅姆为他生一个儿子,所以开始时他也给予了玛丽雅姆为数不多的温暖。但在玛丽雅姆流产六次,丧失生育能力之后,一切都变了。拉希德开始对玛丽雅姆施暴,因为,玛丽雅姆不能为他延续香火,就失去了价值,成了废物。至此以后,玛丽雅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可是她也并没有做出反抗,只是忍耐。这时的玛丽雅姆不仅是外在的穿上了布卡,她给自己的心灵也穿上了布卡。她已经接受了父权制的压迫。
玛丽雅姆和拉希德结婚十八年后,拉希德救起了莱拉,他告诉玛丽雅姆自己要娶莱拉。面对玛丽雅姆的反对,拉希德轻描淡写的对她说:“这件事不需要你同意,只要她情我愿就行了。”[3]218这让玛丽雅姆气得发抖。但她仍旧乖乖的去当了拉希德的传声筒。因为她早已习惯了无条件服从他。在莱拉与拉希德结婚伊始,又因为莱拉与拉希德吵架而遭受毒打。拉希德的一切不顺心都会让玛丽雅姆遭难。
三、向男权反抗
在不断的压迫下,必然会有反抗。对于玛丽雅姆,这种反抗必须是根本的,从内在思想出发,恢复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这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玛丽雅姆在痛苦的婚姻中奄奄一息之际,她遇到了莱拉——丈夫的第二个妻子。不同于玛丽雅姆,莱拉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在这樣的家庭氛围当中,立志要成为对阿富汗有用的人。然而造化弄人,在一次轰炸中她失去双亲,成了孤儿。丑陋的拉希德欺骗莱拉她的恋人已死,有身孕的莱拉无奈之下,只好嫁给了他。莱拉使玛丽雅姆免于被拉希德暴打,两人共同做家务,到后来的共同策划出逃。尽管莱拉之后又为拉希德产下一子,她在父权制社会中卑微的地位仍未得到丝毫改变。
莱拉无法忍受这样的家庭,她策划了一次出逃,玛丽雅姆也好像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可惜第一次反抗没有成功。当塔里克回到家,拆穿拉希德的卑鄙谎言之后,玛丽雅姆与莱拉觉醒了,她们决心抓住最后的机会,同拉希德展开了最后的较量。在莱拉生命危急之时,玛丽雅姆高高举起了铁锹,在这时,她突然间意识到,这是她第一次决定自己的生活轨迹。这一次的她使出了她的全身力气。在情同姐妹的莱拉生死存亡之际,她清醒的意识到了自己不做决定那就只能被别人安排命运。她为自己做了一次选择,尽管这是一条不归路。
从前的她,身心皆穿上了布卡,一心一意的做男权社会下拉希德的“奴隶”。而现在的她不再依附任何人,她靠自己付出了爱,得到了爱,成为了别人眼中重要的人。最终,玛丽雅姆挣脱了身上和心灵上的布卡,对男权社会做出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反抗。
阿富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男性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玛丽雅姆就是被男权压迫的受害者。她在压迫中渐渐苏醒,向男权社会做出了反抗,然而这种反抗是极其软弱的——只是在忍无可忍的状态下发出的抱怨声。她的第一次抱怨是父亲和他的妻子们沆瀣一气的逼迫她出嫁。而善良的玛丽雅姆,对父亲的反抗也只是在父亲行驶七百里来探望她时,将他拒之门外。面对丈夫拉希德的辱骂和鞭打,玛丽雅姆并没有被击垮。反而让她逐渐坚强起来,她渐渐地对拉希德的嘲笑,辱骂做出了反抗。这种反抗在莱拉到来之后又逐渐扩大化,有了实质的行动。她为了保护莱拉,向拉希德举起了铁锹,杀死了拉希德。这也是玛丽雅姆对男性社会的最终反抗。
玛丽雅姆从恋父到审父,从穿上布卡到脱下布卡,从忍耐到反抗,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创伤事件促使她质疑,并向男权社会做出了反抗,开始反思,寻求希望的道路。最终的反抗也是比较激烈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就总体反抗过程而言,这些反抗都是软弱无力的,没有给男权社会带来根本性的影响。而且玛丽雅姆和莱拉的反抗具有独立性,并没有向千千万万的阿富汗女性宣扬她们的思想,她们只是自保而已,没有女权思想。
玛丽雅姆和莱拉的悲惨命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理——命运只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男权社会中男人欺凌女性,对女性颐指气使,最突出的原因是女性的经济不独立。没有经济地位就没有发言权,拉希德一直在主导整个家庭,他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对待女性的双重标准,竟然也没有引起玛丽雅姆的反思和反抗,只是木然的接受,转换成男权社会的忠实维护者。所以女性必须要学习文化知识,或者掌握一项技能,外出工作,取得经济地位,继而才能获得社会地位,获得男性的尊重。
注释:
①曲捷.郑玮.《灿烂千阳》中的女性成长和救赎主题分析[J].河南:河南大学外语,2016.
②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吴慈慧.女性主义视角下玛丽雅姆和莱拉的自我解放[J].遵义:遵义师学报,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