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在地铁车站》的认知诗学分析

2017-09-02刘婷彦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图形

刘婷彦

摘要:认知诗学是文学与认知科学相融合的产物,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庞德的短诗《在地铁车站》作为其经典代表作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本文拟采用图形—背景理论,从标题、刺激物、句式结构、词法特征及词汇选择、音韵这六个角度对《在地铁车站》一诗进行认知诗学分析。

关键词: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在地铁车站》

认知诗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983年以色列拉维夫大学ReuvenTsur教授首次提出了“认知诗学”这一概念,将认知诗学定义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英国诺丁汉大学Peter Stockwell丰富和发展了认知诗学研究,在其专著《认知诗学入门》一书中,Stockwell指出认知诗学是一门关于文学阅读及文学思维方式的学科。Stockwell的认知诗学理论为认知诗学研究注入了新生命。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最早作为心理学研究内容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于1915年提出。后经认知语言学家Talmy将其应用到了语言学领域。2002年Stockwell将图形—背景理论较好的应用到了认知诗学的研究领域。《在地铁车站》是美国现代著名诗人Ezra Pound的经典作之一。近年来学者对该诗的研究多集中于译文分析、意象特征和文学赏析方面,从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尚未对其作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拟在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上,对《在地铁车站》进行文本分析。

一、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

2002年Stockwell在其专著《认知诗学入门》一书中系统地阐释了图形—背景理论的起源、图形在文学文本中的识别方法及实例分析。

(一)Stockwell图形—背景理论

Stockwell(2002:15)认为图形—背景理论是文学文体分析的基本特征。Stockwell总结了六条图形所具备的特征,用以图形在文本中的识别:图形被看做自成体系的,具有自己特征的事物,可以从背景边界中清晰的区分出来;与静态的背景相比,图形是动态的;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图形先于背景;图形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或被包含着的部分;图形比其他部分更加具体,更受人关注,更明亮,更吸引人;图形位于背景的顶端、之前、之上,或比其他的部分更大。在大多数叙事小说中,人物是图形,是小说的关注点,环境则为背景。在严格的文本分析中,文体的主要特征一旦被识别、标记、模式化也很容易被视作图形。

(二)图形—背景理论与前景化的关联

Stockwell(2002:14)认为与图形—背景现象对应最明显的文学批评概念是前景化。前景化来源于绘画领域,后经捷克“布拉格学派”J.Mukarovsky在20世纪20年代进一步发展。Mukarovsky(1964)认为前景化是文体中引人注目地、新颖地、系统地违背常规的特征。前景化就是指语言上的有意識的违背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欣赏价值,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常规的定式化的语言不易引起注意居于背景地位。文本中的前景化通常通过重复、新颖句法、词法、押韵等方式体现出来。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正是通过将图形至于关注的焦点,将背景作为认知参照点来突显图形的,应用于文学中即产生了文学中的前景化效果。图形—背景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言中两者的关系,其不仅关注图形也关注背景,认为图形和背景具有分离性也具有互逆性。因此将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文学文本分析比前景化理论更进一步。

二、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诗学分析

Erza Pound是美国现代著名诗人,《在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是其意象诗的经典代表作。全诗两行十四词(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描写了诗人在巴黎地铁车站透过车窗所看到的情景。

首先,标题相对于整首诗而言是图形。标题 《在地铁车站》 首先向读者阐明了这首诗所要描写的事件背景是车站,在看到题目后读者会联想到车站的游人、火车、月台等意象,读者不禁会好奇诗人将会描写什么样的场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是离别之愁?相见之欢?亦或是诗人独到的情感宣泄?车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提到车站后每个读者的脑海中都勾勒出了一番不一样的图景,进而想一探究竟看看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因此,这个标题对于读者来说极具吸引力,成为了图形,整首诗成为了一个大背景。

其次,诗中一系列的刺激物通过对比、隐喻等方式突显出来构成了图形。Stockwell认为,动态的、更加具体的且明亮的东西易突显出来成为图形,而其他的部分为背景。因此,可很好地判断出此诗中“面庞的闪现”及“花瓣”为图形,而“人群”和“湿漉的黑色树干”为背景。第一行诗中,闪现的面庞与熙熙攘攘的人群形成了对比。“面庞的闪现”是动态的,给人以视觉上的感知冲击,被视作图形成为注意对象,而“人群”是较大的、且界限较为模糊,被视作背景。第二行诗中,花瓣鲜亮的色彩和黑色树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花瓣”从中突显出来构成了图形,而“湿漉的黑色树干”作为花瓣的依托则为背景。该诗中作为图形的“面庞的闪现”和“花瓣”相互叠加,作为背景的“人群”和“湿漉的黑色树干”也相互叠加紧密联系。因此花瓣的美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特征被映射到了闪现的面庞上,而潮湿黑暗的树干的特征也被映射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上。背景黑压压的人群与湿漉黑暗的树干给人压抑不快的感觉,而美丽的面庞与花瓣则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从中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匆忙、压抑的都市生活中对自然美的渴望和依恋。

再次,该诗的句式结构新颖,易受关注。庞德曾在1916年的回忆录中说道《在地铁车站》是一首日本俳句式诗句。(转引自黄晋凯,1989:150)俳句一般三个诗行,十七个音节即5—7—5形式,而庞德的《在地铁车站》这首诗共两行,第一行十二个音节,第二行七个音节与严格意义上的俳句句式并不完全相符。同时,庞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对中国诗最热情的美国诗人”,他在总结汉诗的特点时写道“中国诗中常用对偶句,把抽象和具体描写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转引自齐一,1999:46)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地铁车站》这首诗也融入了汉诗的特征,本诗共两句,上下句诗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即面庞和花瓣/人群和树干巧妙地相连形成了对偶。作者自称采用的是日式俳句,但诗句中对日式俳句的偏离及汉诗对偶特征的加入使得该诗句式结构新颖,因此对偶的句式特征得以突显成为图形,而日式俳句结构成为大背景。从诗词的意义上来说,诗中成对偶出现的四个意象即面庞/花瓣,人群/树干成为了各诗行读者的关注对象。而诗行间对偶的特性也使得读者将面庞与花瓣相关连,人群与湿漉黑色的树干相关连,进而识解出诗人赋予面庞与树干的相应特征。endprint

另外,该诗的词法特征及词汇选择也颇引人注意。庞德的《在地铁车站》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诗无一动词,仅由两个名词性短语构成,两行诗之间用分号隔开也并未采用动词连接。第一行诗中表示动作意义的“apparition”采用了名词化的形式出现,传达了一种寂静无声、魅影般闪现又转瞬即逝的感觉,再现了人的面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若魅影般飘忽闪现的情形。全诗无一动词,仅两名词性短语,这使整首诗读来带一种寂静感。作者有意将闪现的动作名词化使其在全诗的词法大背景下突显出来成为图形。再看诗中指示词“these”的使用,庞德采用了“these faces”而非“those faces”从中可看出他有意拉近自己与被观察者的距离,因此“these faces”的使用也很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而且,从诗人“these faces”的使用中可以看出诗中隐含了一个整件情形的观察者。在一般情况下,事件中的人物为图形,在这首诗中则应该是观察者为图形,而此诗中作者将“面庞的闪现”视作图形,而将人物即观察者视作一个隐含项也极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最后,该诗的音韵特征也具有突显作用。H.Kenner曾指出“‘petals这个词中的响亮的辅音和清晰的音节象征一种能量,此能量又因‘wet,black bough这三个音节中响亮的辅音而得以加强。”(转引自丁国旗、范武邱,2016)从中可看出,第二行诗中“petals”一词从整行诗的音韵强度中突显了出来成为了图形,而“wet,black bough”作为“petals”的烘托成为了背景。

三、结语

本文采用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从标题、刺激物、句式结构、词法特征及词汇选择、音韵这六个角度依次分析了庞德《在地铁车站》这一诗中图形和背景的应用。认知诗学作为文学与认知科学相融合的产物,为读者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指明了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Joanna Gavins,Gerard Steen.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3.

[2]Peter Stockwell.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2.

[3]丁国旗,范武邱.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J].外国语,2016(1).

[4]黄晋凯等.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蔣勇军.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J].外国语文,2009(2).

[6]刘文,赵增虎.认知诗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7]齐一.《雅歌·春天狂想诗》中的意象主义考察[J].外国文学研究,1999(3).

[8]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

[9]吴迪.论庞德“在地铁车站”中的汉诗特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7(5).

[10]邹智勇.中国经典诗词认知诗学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形
图形变变变
巧手摆图形
数图形
分图形
找图形
神秘的图形
数图形
图形变变变
智力测验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