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对等理论看《清明》中的意象英译
2017-09-02田磊
田磊
摘要:由于中西语言文化差异,诗歌的意象传达历来是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比杜牧《清明》的三种名家英译版本,从动态对等理论分析各版本对该诗的意象英译,试图寻找更适合的意象表达法。
关键词:清明;动态对等理论;意象;对比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历来备受人们喜爱。此诗描写了诗人清明时节的经历,全诗色彩清淡,意境悲凉。该诗运用诸多意象,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衬托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因此翻译这首诗时,对这些意象翻译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整体质量。
一、动态对等理论简介
动态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专家,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认为译者应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对应。而評判译文质量的标准是,原文接受者对原语信息的反应要与译文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一致。
二、《清明》意象英译赏析
意象往往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在将意象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时,往往容易造成文化内涵的丢失,从而减弱了意象的表达力,或者阻碍交流甚至产生误解。下面将从动态对等理论出发,探讨《清明》中的意象英译。
(一)“雨纷纷”的英译
许译是“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雨纷纷”既形容雨又形容心情。许译采用增译法,将雨比作眼泪,表现了诗人伤感的心情,故能产生同等的读者反应。杨戴译为“It drizzles endless”,“drizzle”一词表达了下雨的状态,“endless”在这里表示雨不停地下,暗示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因此也可以产生同等的读者反应。吴译是“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thick and fast”形容雨下得快而猛,用来形容“雨纷纷”有点太过。
(二)“行人”的英译
“行人”是指诗人自己,故杨戴译为泛指的“travelers”和许译的泛指的“the mourner”均属理解有误。吴译为“I”,直接点名行人的指代对象,这也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三)“酒家”的处理
杨戴译为“tavern”,给人“我”要“投宿”之意,而非欲借酒消愁之意,无法使英语读者产生同汉语读者同等的反应。许译的“wineshop”表示买酒场所,可表达“酒家”的意思。但吴译的“public house”可专指乡村的酒店,能产生和原文相近的概念,故吴译更贴切。
(四)“牧童”的英译
杨戴译为“shepherd boy”,即放羊的男孩,英语读者想到的是一个放羊男孩的形象,和汉语读者想到的牧童可产生一致反应。许译采用被动语态,避开了“牧童”这一意象的翻译,使得原文中诗人向牧童问路的画面无法传达给英语读者,因此许译不大可取。吴译是“cowboy”,即西部牛仔,象征着勇敢,冒险,带有浓厚的美国西部特征,给英语读者的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成年男性形象,这与原诗清新明丽的意境大相径庭,故不可取。
(五)“杏花村”的英译
杨戴译为“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nestling”一词用得十分精妙,形容村庄一半位于杏花深处,一半露了出来。跟汉语读者联想到的画面完全一致。许译为“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cot”是“cottage(乡村小屋)”的缩写,所以许译意即杏花深处的小屋。但不论是“杏花村”还是“杏花深处的小屋”,都只是诗人借酒消愁之地,故许译也是可取的。吴译是“Apricot Bloom Village”,这样译固然保险,但给英文读者的感觉是杏花村完全可见,而不是露出一部分的画面,故英文读者难以产生与汉语读者同样的反应。
三、结语
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意境。汉语诗歌中的意象英译,为使英语读者和原文读者能产生一致反应,既要考虑原文中的意象在汉语中的文化因素,又要考虑到英译过去的意象在英文中的文化因素。对比名家译本有助于我们提高意象的英译能力,从而提高汉语诗歌英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军.唐诗大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340.
[2]蒋寅.百科图说千家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36.
[3]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0-226.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1.
[5]谢枋得,王相.千家诗[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17.
[6]杨宪益,戴乃迭.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2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