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智者的超越
2017-09-02贾庆成
贾庆成
摘要:叔本华说:“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要善于遗忘痛苦,学会放弃焦虑,懂得享受生活,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中借道中遇雨之小事,即景生情,抒写了被贬黄州,倍受打击后旷达处世,淡泊人生的生活态度。坎坷和厄运折磨了词人也成就了词人,灾难造就了这位文坛巨人,其品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令无数后人仰慕。
关键词:挫折;苏轼;旷达处世;淡泊人生
人生在世,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顺利,少一些挫折,可是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折磨人,总是给人以更多的痛苦和挫折。人生的挫折多种多样,有生理上的病痛,有情场上的失恋,有事业方面的坎坷,有生活中的失意……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考验,只有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才能铸就辉煌非凡的人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巴尔扎克曾说过这样的话:“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强者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
谈迁的史学著作《国榷》就是他坚强与智慧的结晶。谈迁花了27年才写成的《国榷》初稿被窃贼偷走,面对厄运,年近六旬的他没有沉沦,决心重写《国榷》。从此谈迁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专心致志编撰《国榷》。数年后,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一部史料详实的《国榷》完成了。谈迁微笑面对厄运,坚强刚毅的精神给后人竖起了一座丰碑。
不知是谁说过,仅为昨天生活的人,是保守主义者;仅为今天而活的人,是功利主义者;而仅为明天生活的人,是理想主义者。冷静地面对今天,热情地向往着未来,然后亲切地怀念过去,这就是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文学家推荐给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风中跌倒不怨风,面对挫折,学会突破,学会超越,学会旷达,把挫折看作是通向成功的垫脚石,给人生一个坦然的微笑,给命运一个承受的勇气,那么,我们的人生便能迎来一个个峰回路转。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表达倍受打击后旷达处世,淡泊人生的生活态度的一篇佳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从21岁中进士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充满矛盾、坎坷的人生之路,身陷新旧两党之争的漩涡。神宗朝,因与主张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地方官,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哲宗朝,旧党司马光执政,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后因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受旧党排挤,出知杭州、颍州等地。新党再度执政,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直到徽宗即位时才遇赦北还,次年卒于常州。所历州郡多惠政,后追谥“文忠”。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磨难,思想上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失意时每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
苏轼在文艺创作的各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诣。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也就是苏轼被流放到黄州的第二年。在黄州期间,他自号东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作此词时诗人已从痛苦心境中逐渐解脱出来,他要买田终老于黄州,过一种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这年的三月七日,苏轼到离黄州30多里外的沙湖去买田。从沙湖买田回来的路上诗人遭遇到了狂风暴雨,从小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场雨来势不小,风刮得很猛,雨下得很大,和苏轼同行的人,都举步维艰,十分狼狈,“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而苏轼对这场狂风暴雨却浑然不觉,视而不见,雨中坦然信步,吟啸徐行。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对一场来势凶猛的大雨,诗人却用“穿林打叶”四个字轻轻带过,更为绝妙的是两句诗分别用“莫听”、“何妨”来引领,“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给人以意态潇洒,悠然信步之感。这是诗人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的悠然信步。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诗人认为,“竹杖芒鞋”比达官贵人的骏马还要轻快自如。诗人说一辈子都身披蓑衣,一辈子都在风雨飘摇之中度过,又有何惧怕?诗人把眼前实境的描写扩大为对人生态度的写照,诗人蔑视眼前的风雨,也就是蔑视人生旅途当中的厄运。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伴着雨丝吹醒了诗人的醉意,他感到几分凉意。突然,天晴了,迎面而来的是落日山前,一夕晚照,彩虹满天,风雨之后见彩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的风雨阴晴进一步启示了他:任何风雨都必将有其止息之时,任何风雨都有“归去”之时,蓦然回首,当时咄咄逼人的风雨云烟早已化为乌有。因此,对命运的坎坷,对人事的得失,也就没有眷念、悲哀的理由,只要在世,且放宽胸怀,平常而自然地生活下去。
“心情的颜色决定世界的颜色”,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困境,如果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就会感到轻松很多;如果用悲观的态度去对待,就会感到悲不自胜。叔本华说:“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生命短暂,让我们及时转换态度,善于遗忘痛苦,学会放弃焦虑,懂得享受生活,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整首词借道中遇雨之小事,即景生情,抒写词人被贬黄州,倍受打击后旷达处世,淡泊人生的生活态度。写眼前景,想心中事,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喻寄托,是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点。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苏轼一生“锐于报国,拙于谋身”。儒家思想是苏轼思想的主导,“德政爱民”是他的政治理想。接受佛、道是他遭受无情政治打击的自然结果,苏轼把儒、道、佛几种思想融汇起来,形成了他特有的豪迈、旷达、乐观和视险如夷的气魄。
苏轼在文学的几个领域均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其作品视野开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总之,其学识、其襟抱、其才华、其人品,宋代文人难于伦比,苏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坎坷和厄运折磨了他也成就了他,災难造就了这位文坛巨人,其品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令无数后人仰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