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冷峻背后的温情

2017-09-02肖新凤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温情鲁迅

肖新凤

摘要:一提到鲁迅,大多数人都自然而然地想到他那“横眉冷对千夫子”的冷峻形象。不管是他杂文中激进甚至刻薄的言语,还是他小说中无情的批判与嘲讽,或是他散文中的晦涩难懂,都无不加深着他形象的冷峻。但冷峻并不是他的全部,冷峻只是他的一种战斗方式。尽管鲁迅用冷峻深藏起那个富有深情的生命,但通过他的杂文、小说和散文,我们依然能触摸到他那生命的热度。

关键词:鲁迅;冷峻;温情

一提到鲁迅,大多数人都自然而然地想到他那“横眉冷对千夫子”的冷峻形象。不管是他杂文中激进甚至刻薄的言语,还是他小说中无情的批判与嘲讽,或是他散文中的晦涩难懂,都无不加深着他形象的冷峻。加之鲁迅的浓眉横须,更是让人们对他敬而远之,有些甚至产生排斥抗拒心理。冷峻——的确是鲁迅形象中重要的一面,那个因袭着历史的重负,肩扛着黑暗的闸门的斗士怎能不冷峻?面对那死沉沉的夜,他只有靠他的冷峻去刺破黑暗的虛无,去寻找光明。但冷峻并不是他的全部,冷峻只是他的一种战斗方式。在这看似冷峻的背后却饱含着生命的温情,那里有爱,有痛苦,也有无助。

一、斗士也有情

杂文在鲁迅作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其一生中,鲁迅倾注了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在其一百七十万的创作文字中,杂文占据了将近百分之八十的篇幅。“正是在杂文中,鲁迅具有的历史深度的批判眼光,对社会人生特殊的观察力,对现实生活美与丑的高度敏感,百科全书式的学识,以及鲁迅的讽刺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施展的天地。”这也难怪冯雪峰会认为鲁迅的艺术的天才向着杂文方面发展是更为适合些的。矛盾曾说过“仅仅阅读鲁迅小说的读者还不能充分认识鲁迅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战士,只有当他同时阅读了鲁迅的杂感后才会有这种感受”。但很多人正是因为阅读了鲁迅的杂文,才对鲁迅的冷峻形象有了排斥甚至厌恶的情绪。在鲁迅杂文中,强有力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讽可谓是比比皆是,有些言语甚至陷于偏执与尖酸刻薄。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在《我还不能“带住”》中,“可怜可怜,有臭赶紧遮起来。‘负有指导青年重责的前辈,有这么多的丑可丢,有那么多的丑怕丢么?用绅士服将‘丑层层包裹,装着好面孔,就是教授,就是青年的导师么?中国的青年不要高帽皮袍,装腔作势的导师。”几句嬉笑怒骂就把林语堂、徐志摩等人批判嘲讽了一番。

他所说的,他所写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在鲁迅那个年代,他只能以此才能“释愤抒情”。即使他所获得的,不过是“自己灵魂的荒凉与粗糙”,但他还是坚持在无物之阵中举起了投枪,因为“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就是这样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猛士,在面对四十个被害的青年时,却“实在无话可说”,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短歌微吟不能长,越是痛到深处,越发无话可说。短短六个字——“实在无话可说”,道出了鲁迅对于逝去生命的极度心痛与悲哀,更透出了其人性温情的一面。每每面对这样年轻的生命,鲁迅总是一改其冷峻的面孔,用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保护爱惜着那些做着好梦的青年。

痛之深,是因为其爱之切。从走异路,逃异地,到弃工从医,到弃医从文,鲁迅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国同甘苦的道路。在他自己,他已不是一个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但“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创作杂文并不是很多人想象地那样,一个偏执的人借以泻私愤,而更多的是为了放他们到光明中去。不管是给敌人的好世界里留点缺陷,还是为前驱的猛士们呐喊助威,或是为了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总是用自己的身躯抵挡住四面的暗箭与荒凉。他就是这样一位斗士,在黑暗中独自战斗,承当着所有。但他并不惧怕这些,因为借此他知道自己存活着,还非空虚。身处一个满是明枪暗箭的残酷境地,他的语言怎能不犀利,他的表情如何能不冷峻。对于这样一个杂文斗士,他的偏激,他的刻薄,我们早可以宽容地接受。因为,借此我们看到他那冷峻背后对国家与青年的深切温情。

二、痛其不争,哀其不幸

对于鲁迅的小说,大家都耳熟能详。《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名篇都有入选中学课本。但时下中学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听后不禁让人哑然失笑。细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发现,其不单单是国民性批判,它更多的是展现一幅扎根于中国大地的深广历史画面,囊括着一批立体饱满的典型人物,他们或是精神常胜的阿Q,或是命运悲惨的祥林嫂,或是带着银项圈的少年闰土……“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鲁迅小说人物的来源,但人物形象并不因此而粗糙生硬,相反却饱满厚实,音容相貌跃然纸上。“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落魄书生形象,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形象即刻立体起来。一方面,孔乙己迂腐,好喝懒做,有时甚至偷窃;但另一面,孔乙己教“我”写“茴”字的四种写法和他把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等,这些细节又折射着孔乙己人性温情的一面。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虽有着人们痛恨厌恶的劣根性,但鲁迅并没有把他们全盘否定,他赋予了他们人性温情的一面。在鲁迅笔下,他们是生存于中国大地上的活生生的民众,有缺陷不足,也有淳朴美好。更不用说《故乡》里的少年闰土,一个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讲述着“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那是一个多么稀奇而美丽的世界,充满着生机与美好。endprint

被冷峻地批判嘲讽,却又不失温情,这是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尽管鲁迅是个冷嘲热讽的能手,但他未尝不是个人性温情的创作者。即使是对阿Q这样的人,在批判嘲讽中还是饱含着对他的同情。无名无姓的阿Q,凭借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等精神胜利法,遭受着旁人的辱骂与棍棒,最后一声枪响,阿Q死了。但阿Q的死并未带给我们多少快意,更多的是无尽的悲凉与辛酸,正可谓“痛其不争,哀其不幸”。在小说创作中,鲁迅总是饱含深情地塑造他的人物,因为他实在太爱他们了,所以他更要批判,更要嘲讽。

而在《伤逝》中,我们更是看到一个为爱而活着的子君形象。一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抛弃所有,留下了爱情,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爱情对于子君来说,是她仅有的,也是她生活的理由。夜阑人静,是她温习爱情的时刻,那时的情景,她竟至于读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诵,且叙述得如生,很细微。因为她爱他是“爱得这样热烈、这样纯真”。即使面对“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但又何妨,爱情给了她无尽的力量,“她却是大无畏的,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为了添置新家,她“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即使每日汗流满面,两手粗糙。为了爱,她倾其所有,甚至吃了她疼爱的油鸡们,丢了她心爱的阿随。生活已如此窘迫而凄惨,消磨着子君的爱,但她还能忍受,还想坚持。对她来说,人必先爱着,生活才有所附丽。但当绢生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子君的世界陡然崩塌,她仅有的爱已不复存在,等待她的只有死亡。她用死亡成全了绢生的新生,也带给他异样的寂寞与空虚。在那样一个惨淡的岁月,却有着子君这样一个女孩,为爱活着,为爱坚强着,为爱而死。这给那灰暗阴冷的世界增添了多么明亮而温暖的一笔。

三、他不是神,是人

由于各种原因,经过数十年的解读,鲁迅被有意无意地塑造成高高在上,有着无比权威的神。在如今这个标榜自由民主,反对权威的世界里,抨击鲁迅,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但真实的鲁迅是怎样的?尽管凭借着自己的杂文和小说,鲁迅一直以铮铮硬汉、勇猛斗士的形象示人。但翻开鲁迅的散文集,我们可以看见另一个鲁迅,一个富有情感的鲁迅。

他也有着孩子般的纯真与快乐。百草园里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还有赤练蛇美女的吓人故事和依着闰土父亲传授的方法捕鸟,这些昔日的片段,就如夏日里清凉的溪水潺潺流过我们面前,给我们带来他童年的绚烂和快乐。原来他也淘气,也贪玩,有着孩子本该有的一切。

他也有着自己的无助、苦闷与虚无。在《野草》这本集子里,有着他的悲伤与无助,他把自己内心最隐秘的情感用象征的方式体现出来。尽管晦涩难懂、意象不明,但依稀能感受到这位坚强斗士内心的悲哀与荒凉。那里,“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只生野草”,但“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腐朽”;那里,“夜的天空,奇怪而高”,“闪闪地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那里,“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奇特的意象,詭异的世界,朦胧的梦,荒诞的情节,交织着鲁迅的爱与恨,绝望与抗争。这是一次最深心灵的流露,微妙而难以言传。而借此,我们了解到一个全新的鲁迅,一个有着常人悲苦的鲁迅。

想到鲁迅,我总有种很亲切的感觉,仿佛他离我很近,很近。我想,是他那冷峻背后的温情感动了我,也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尽管鲁迅用冷峻深藏起那个富有深情的生命,但通过他的杂文、小说和散文,我们依然能触摸到他那生命的热度与温情。endprint

猜你喜欢

温情鲁迅
鲁迅防窃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倍er好用
孔乙己
温情暴击躲不过的“毛衣杀”
阿迅一族
温情的雪花
温情午后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