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民国时期捐修关林漫谈

2017-09-02杨海强

卷宗 2017年23期
关键词:大殿洛阳

杨海强

关林创建于汉代,明代《重修关王冢庙记载:“洛阳县南门外离城十里,有关王大冢,内葬灵首,汉时有庙,至今,年久毁坏……”。《关帝志》记:明神宗十年(公元1582年)封关羽“协天大帝”,十八年(公元1590年)加封为“协天大帝护国真君”。据关林万历二十六年《创塑神像壁记》载:“我皇上御极,屡勤忠义,以翊国祚,乃敕封‘协天大帝护国真君,而元冢依然如汉制。洛国王疏请创建殿宇,以为栖神之所。不日,寝宫落成,西配殿工竣,……于后寝宫塑神像七尊,工始于二十一年,逾年告成。”据此可知,洛阳关林庙宇始建于汉代,此后经过各种原因不斷遭到破坏,直到万历二十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当时对整个建筑群的面貌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统筹规划,且依传统庙制而兴建,后寝宫即现今二殿,是关林主体建筑中最为古老的,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关林的重修与扩建是在关公神话和信仰升温的基础上、在关林庙会的氛围中开始的。河南、山西等地乡民自发捐输资财。其中,洛阳嵩县、汝阳、洛宁、伊川等周边县乡社众最为踊跃。

1 明代关林维修综述

关林明万历二十九年捐修刻石中记载:“洛阳城南十五里许,汉寿亭侯关圣陵在焉。历晋唐宋元数百祀于兹,而耿耿忠义贯日月,而威华夷。嵩邙若增而重,河洛若钟而清,万代瞻仰不衰。往茔域仅十余亩。”明神宗万历中期,洛阳乡民发愿建庙。

皂角树村姚大禄施地四亩八分为后寝宫之基。该村于自东亦施地三亩为大殿基址。洛阳府学生员李上林等21人又施地六十一亩七分四厘,合计六十九亩五分四厘,为明代建庙之初占地之数。因工程浩大,洛阳县知县钱公指名陆应选为功德主,赵可大、张九韶为协理。为解决建庙中资财紧缺,功德主便串连乡众民社为之捐募,于是,四方善众信士慨然解囊,关庙建设已成为官吏主持乡民助建性质。

关林大殿工始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工竣于二十四年八月(1596年),历时三载。因有陆应选等统筹管理,凡捐资者皆刻铭于石,使各地施财善众均得以留名于后世。

河南卫宣操秋班队长王禄施买地银十两,至此,明代善众施地总数已达七十九亩五分四厘。

洛阳潘家寨社首殷世科等28人舍木柱角一根、钱二千一百文。洛阳两信女社211人各献己财。佛善村41人合大殿金柱一根。岳家村社首岳门史氏等16位信女舍大殿格子一扇;工价钱四千文。

吉磨镇王东相等65人施钱拾千,买椽100根。女社首朱氏约众施钱三千六百文、献白羊一只。

中午桥村社首潘志道率方城王府善人132人舍大殿右边明柱一根,价银八千五百文。吕店李品秦氏施银一两。小李屯李尚友施麦三石,其妻朱氏亦随施麦一石。马巷街社首张乾等85名社众施大殿金柱一根。龙门街社首张进学、南社社首张进孝共60人施钱十一千三百文,舍大殿金柱三根,金旗四面。东关社首倪大仁等11人捐修大殿工价钱三千文,做大瓦二百件,西方张氏等7人施银15两、柱一根、椽一根。曾与万历二十二年六月为四方善人社众施茶、施药的李廷檀、魏天常等66人,又造风铃四只、用响铜28斤、透铁鼻钩19斤、铜炉一尊、金钟玉磬两架、飘铜四面及刻石价银四两八钱。社首任进孝等149人铸神钟一口、大铜炉两付、神鼓一面。洛阳社首刘思忠等20人成造香炉、铁花瓶、奠鱼共一付,迄今花瓶犹存,乃关林祭祀之物中最悠久者。万历二十四年,洛阳社首梁子魁等78人施三梁金柱一根,张受等21人捐大瓦一万二千件,女社首东方范氏等24名信女施大瓦四千件。庄衷镇社首张汝梅、母董氏,舜王庙孙中举、高氏等60人施大殿神柱一根;诸葛镇社首王言等9人施钱二千文。万历二十五年,刘思忠等39人又铸铁狮子一对,现立于关林仪门前东西两侧。洛阳墓家庄王官、58人供造铁狮子一对,今存一只立三殿东侧。

自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正月起,关林其它建筑相继兴工,各地善人继续奉神施助。

洛阳社首黄文库等成造成大殿龙牌一面,迁身柱一根。张如伦等34人施琉璃瓦三百、灯一架。郏县西乡保社首林天得等19人用银十五两买神马一匹。苗之硕等许大殿暖阁三间。汝外租家庄社首刘迁等10人施大殿格子一扇,并一千文。

东廊房于万历二十四年八月兴工,同年九月告竣,由洛阳白鹿庄、立势庄社首黄正清等63人出资承建。洛阳白沙镇社首左东鲁等18人施椽助建西廊房。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6年)正月,嵩县社首赵春等34人承办廊房两间、施钱四千文,赵春另施钱七百文;王门刘氏及子另施布帛一丈三尺;赵门焦氏又自施钱五十文。上文平社首苏现等18人承建大门三门(今仪门西)中柱一根、施银八两。社首于朝名等8人承节梁并银八两,万历二十七年八月,于朝名及子等16人再施二夹柱一根。碾米巷社首张应科等28人承认格子一扇,施工价钱四千文。秋扒店社首王官之等15人,助银四两。嵩县一社施银三两。朝阳县李用和,聚社众11人施钱一千文,修建大门(今仪门)。

开封府临颖、郾城社首甄陶等14人施金银八两。汝州东门里社首郭以章等6人施钱二千文,承建廊房一间。

卢氏县康家山、仝家店社首沿应时等14人、卫县社首贾永禄等73人出资不等,敬奉神庙。

山西运城方应宿及北京、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洛阳等49名善人,于万历四十七(公元1619年)年捐修大殿前月台、甬道、围栏,方应宿捐百金,余者各施一金。

从万历二十年前起到四十八年止(公元1592-1620年),关林中轴线建筑整体布局业已形成,后虽有东、西便门、官厅、官厅大门等附属小建,但均建在中轴线两侧。明末,李自成义军横扫中原,洛阳这座历代帝王的托鼎之城、兵家必争之地亦为李闯王掌握。闯王大军从龙门口进逼洛阳,义军将士屯兵关林,因义军素仰关羽忠义,关林建筑末遭厄运。此后,由于战乱不断,民生凋敞,关林继建工程被迫中止。至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除护庙外,别无添建。

2 清代添建、修葺关林概述endprint

据关林现存碑文记载,对关林的添建、修葺是从清代初期展开的。清代是关林创建以来投入人力、物力、修茸次数最多、添建工程最大的一段时期。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关中杨凤鸣“来防是邦,躬谒陵寝……,以大殿枧坏为虑”,倡以铁铸水枧引更换木枧,即与志同者捐助修葺。此虽为部件修复,但已拉开重修关林之序幕。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钦命提督河南全省地方军务右都督许天宠等16位州县地方官吏《重修關圣帝君庙》。其记曰:“自清朝克定中原,圣帝获复禋祀,乃堂庑崩颓而未举,檐楹多倾坏而难修。……余帅属洛京,主祀冢土,每谒帝庙,未尽草莽。……顾瞻宫殿,尚多陵夷。自以为二千石之职,当欲捐资重葺。喜同事协心,群公出俸而赞成,且将择人经营。幸洛民好义,邑令倡先而率众。乃召董正俾攻金攻木之悉兼,爰皆百工其上陶上梓之力旷。由是启兽甓而绣岭,稍竖蛟龙盘郁之观;络勾陈以缭垣,略睹荐翚举革之象。”

这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次对关林诸殿进行大规模修葺。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钦命挂印提督、河南全省地方军务右都督许天宠,因大殿年久漏水,帝像左侍者为此所损,率属军9人“各捐己资鸠工重塑。始事于康熙四年五月十七日,竣成于岁九月初二日。”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钦命挂印提督河南全省地方军务总兵官、右都督许宠等12名朝官修建八角亭,并于亭中竖“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碑一通。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靖逆侯、清逆将军张治国率先出资重修关林廊庑,许天宠等79名各州县官吏先后捐金,计修东、西廊房40间。工始于康熙九年,中因“三藩之乱”及朝廷督师平藩而缓工、至中断。三藩既定,工程得以继续、竣工,时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登封刘纯宪等6人为关林捐金妆格扇,银二两二钱。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关林大梁倾圮,洛邑侯“恻然动念……自捐俸薪,采木造成。”洛阳董正谨等6人感此善举,刻碑铭之。善举记述也,功德亦存也,然“邑侯”无名焉,憾也哉!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洛阳郡守刘公祖怨“前之莅斯土者,曾无过问”,致使关林“三层殿宇,渐就倾圮”,凄然有愧于圣灵,乃自捐俸修葺,以赎敬神不到之过。莫与之等39名乡绅、商民输资刻碑,述刘公功德。

康熙年间亦有地方官吏柯公、阎公修葺之举,因无碑记细述,谨录后人偶记于此。

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至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前长达七十年间,关林除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洛阳县会首于洪州等5人造火炉一座、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略修碑亭、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梁溥等成造铁香炉一鼎外(现供于二殿前),再无捐施、修葺记录。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夏初,中丞穆加兰嘱河南知府张松孙修葺关林,时值张公秩满赴京入觐,言及此事,圣容戚然,恩准修建。张公即返洛阳命洛阳县丞陈元熙主持。九月工成,遂刻碑记述修建内容,曰:“庙门外添建坊表,设立幡杆,而庙中、前、后各殿更易以玻璃碧瓦。垣墙平,涂茨丹鹱,焕乎一新。凡向固有者,修饰之;所未有者增置之。”据乾隆五十六年《建修碑记》载:“今将添建关陵庙前戏楼、月台、甬路、东西牌坊……等”,形成今日关林规模。

穆加兰等36名官吏,山陕46家商号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客人,捐助了这次关林修葺及添建工程。

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马济胜、王玉田等159人施银一千一百零五两五钱,并施钱拾千文,重修关林殿堂。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河南府太守张立勋交廉俸银一千两,修御碑八卦亭、圣母殿、二殿、三殿、张夫子殿、五虎殿各一座,东西配殿二座,大殿周围墙垣、后节院墙、门窗等,一切重新。工始于二十五年五月,成于同年十一月。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洛阳县事马懿等38人,共施银两千一百八十八两、钱九百七十三千文。据碑所记,此项工程实起于道光七年,“阅数月大部工竣。因工费见诎,大殿、启圣殿工程乃止。”马懿因故免官。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马懿复官,仍知洛阳县事,遂更名为恕。马恕虽历免官之挫,仍将十年前未竟之事记挂于心,伺机再图。但因道光二十一年河决开封,复工之事再拖。至道光二十四(公元1844年)年三月,马恕主持复修,越明年七月工竣。“凡改撤而新之者,为正殿,为拜殿,为二殿,为三殿,为启圣祠,为五虎、张侯、广生各殿,为钟、鼓楼,为舞楼,崇博美奂,实完且坚。”两次修葺,历时十八年,至诚之君子也。是役,马恕等10人及6家商号共施银三百四十两、钱两千五百三十(万)一千二百七十四文。洛南二、三两乡为此役出车1230辆、夫8574名。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署理河南、河陕汝道侯补道冯光奎,“叩谒林庙,正殿渗漏不堪,梁木亦多朽坏,神像为雨淋漓,覆以席片”,亟等整修,遂以四年夏动工。洛阳二、三两乡虽值农忙,但“情殷乐助,愿出运料车辆,踊跃支应。”故使大殿得以免坠之灾,关帝神明得以正肃之幸。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十三年(公元1887年)、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相继重修关林,役使洛南二、三两乡车1800辆,民夫9900名。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掠京师,天子率后宫奉慈禧皇太后驾移太原、长安。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九月,幸河南府,十九日莅关林瞻礼松楸,睹破旧状,圣容黯然。驾还京师后即发帑银两千两,命河南太守文悌修葺关林。太守委洛阳县丞沈德本主持,并捐己俸助修、重修大殿及各配殿。自舞楼至八角亭,彩绘一新,并重新装塑殿内神像,添置神前供器,重换圣帝冕服,神龛帐幔更易一新。此工程始于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夏,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初告竣。endprint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庙僧发现前工忽略,大殿西北角柱摧朽。若柱摧檐坠,则殿倾旦夕。住庙僧人“恭恳贵官、大幕、显绅、富商,各抒喜舍之心,稍出囊金”,“功成不没善人功德”,發誓立碑铭记。调署河南府正堂刘公等95人,138家商阜、5处村镇及一军营马队,合力鼎助,计捐银一百七十一两六钱一分,银元三十一元,钱五万七千五百千文,石一通。

自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至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朝政府、朝廷大员、地方官吏、乡绅商贾、乡民社众,约460余人,190余家商号,先后对关林进行25次大小修葺和添建,施银总计5804.83两、钱62932000文、银元31元,役用洛南二、三两乡车3000余辆、民夫约20000名。如此大规模重修关庙之举,国内鲜见。它说明洛阳关林在清朝政府及官吏、百姓心目中,具有崇高声望。因其为“武圣”锤灵之处,在全国关庙中自然处于独尊地位,使之成为一块古今拜祭关帝之圣土。清王朝既有“康乾盛世”,也有光绪腐政,但它对关林多达25次重修及添建,为保护关林这座称誉海内外之名胜古迹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功德善举不可没也。

3 民国时期修葺关林概述

民国时期,国体民众经磨历劫,经济颓废,民心惶惶,在长达38年中,仅有两次部分修葺,但国民党政府127后方野战医院、军容风纪考察团、乡公所等单位的设立和居住,对关林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32年1月30日,南京政府见日寇海上攻势难以遏止,国都南京危如累卵,遂迁都洛阳,洛阳一时名人汇集。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刘峙在游历关林时,见关林冢围墙毁坏严重,即“倡议集资,培而新之,”将关冢围墙修葺一新。竣后立碑一通,落款时间“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榖旦”,碑现立于“龙首柏”下方。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当时中央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军事委员战区军风纪第二巡察团委员王平政所撰《关帝圣像重新衣冠纪》云:“圣像衣冠年久腐朽,众议易以新者。一时善男信女争先酬资,不远数千里聘巧匠、罗美材、精工制造。阅期年而前后各殿衮冕辉煌矣。”是役,河南熊百里等152名善人捐钱1815.5元、中孚号等172家商阜捐钱1173元,重为大殿、二殿等关帝圣像衣冠。

1940年,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日之时,故王平政等委员敢于畅言胸襟:“学关公无他,杀敌除奸,尽忠卫国而已矣。”此时也是中华民族抗战之紧要关头,以关羽神勇精神激励国人,同仇敌忾、挽救危亡,不失为鼓动、教育广大民众之一法。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殿洛阳
文艺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北京紫禁城三大殿
完璧归赵
洛阳战“疫” 人大在行动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故宫三大殿探秘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武当山·紫霄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