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邺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都城的因素
2017-09-02裴阳月
裴阳月
摘 要:邺城是我国古代一座著名的都城,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个王朝先后在此定都。正是因为邺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心地位,因此对于邺城在这个时期取得中心地位有利因素的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环境三个方面着手,希望能够有所补充。
关键词:邺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政治环境
1 邺城在魏晋南北朝的兴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个王朝曾先后定都邺城,这使得邺城在这一时期内得到极大的发展。
首先从曹魏说起。邺城原为袁绍的势力范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之后、进驻邺城,开始了对邺都的营建工作,邺城逐渐成为了曹操势力的中心。
曹魏灭亡之后,邺城成为了西晋统治者拘禁曹魏残存势力的地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直到西晋灭亡之后,由于后赵石勒对邺城的重视,并以此作为他经营河北的一个战略中心,邺城又一次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石虎即位后正式迁都邺城,邺城终于成为了后赵的政治中心。
石虎死后,后赵统治集团内部大乱,石虎的养子冉闵最终自立为帝,国号大魏(也被称为冉魏),仍以邺城为都城。然而由于冉闵实行了狭隘的民族政策,导致了各族人民的反抗。与此同时发源于东北的鲜卑族迅速崛起,他们的首领慕容隽率兵攻打冉魏,冉闵被俘,冉魏自此灭亡。
慕容隽在消灭冉魏之后改国号为燕,并于公元357年迁都邺城,史称北燕。但是由于前燕国力的衰微,仅仅十四年后,前燕便为前秦苻坚所灭,邺城再一次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北魏六镇之乱后豪强群起,高欢起兵后迎立元善见为帝,建立东魏,定都邺城,邺城又一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之后,定都邺城。这次邺城作为都城的时间,从东魏立国开始一直延续到北齐灭亡,这段时期可以说是邺城最为鼎盛的时期。北周灭亡北齐之后,邺城彻底的丧失了国都的地位,古都邺城的兴衰自此堙没在史册中。
2 影响邺城成为都城的因素
邺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几次成为国都,这中间存在着某些因素在影响着邺城的都城地位,下文将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环境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2.1 地理因素
邺城的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郊及河北省临漳县西部地区。邺城北拒漳河,南有黄河黎阳津,西凭太行滏口陉,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中称邺城“山川雄险,原隰平旷”[1],易守难攻,非常适合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或者重镇。
邺城周围有多条河流经过,黄河、漳河和洹水为邺城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这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又解决了用水问题,使得邺城更有资格作为国都,尤其在这个时期黄河仍沿袭这东汉王景治河后的河道,这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2]
邺城的交通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十分便利发达。史念海先生在他的《秦汉时代国内之交通路线》[3]中提到了秦汉时七条重要的交通线路,分别是北行道为经邯郸、襄国、真定、卢奴、啄县、蓟县等,是汉代征边之东线;南行道为经朝歌、汲县至魏南都许昌;西南道为经朝歌、汲县西南行,经怀县、温县可至魏都洛阳;东南道为经安阳东南行,可经淮阳至谯县,联系泰山南诸郡;东行道为经斥丘、馆陶、清河至平原,联系青州;西行道为经武城、磁县、滏口陉至上党,北上可至晋阳;东行水道沿漳水可通海。由此可见,邺城在交通线上所起的关键作用,这也使得邺城在军事作用得以凸显,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从气候上来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经历了一个显著转冷的过程,属于典型的寒冷期,极端天气较多。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早在三国曹操时期,铜雀台就出现了种橘花而不实的现象。[4]但不可忽视的是,在魏晋南北朝的寒冷期之前是秦汉的温暖期,温度虽然在这一时期有所下降,但是根据葛全胜先生的研究,公元220年-350年中国东中部地区平均冬半年的气温仅仅比现在低0.5摄氏度左右[5],因此气候的寒冷并不会对邺城带来较大影响。
2.2 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判定该地区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因素。上文在介绍邺城的交通情况时曾提到邺城在秦汉时期的交通上就已经扮演了重要角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交通更为便利,这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记载,河北地区仰利之人众多,这也使河北地区商业之风浓厚。商业的兴起必然伴随着城镇的发达,而邺城处在这种风气之下,经济发展必定能从中获利,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农业方面来说,邺城处于平原地区,适宜农业的经营。而且邺城的周围有漳河等多条河流经过,这就解决了农业灌溉的用水问题。而且据《三国志·崔琰传》记载“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6]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得知在三国时期邺城地区的劳动力还是比较丰富的,且每个在邺城定都的王朝都为了繁荣都城强制将百姓迁入邺城,同时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所需的劳动力问题。对于身处魏晋南北朝乱世风云中的邺城来说,农业的发达使它的位置愈加突出。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这就使邺城的地位更为重要,成为了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焦点。
2.3 政治环境
中原腹地的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决定了邺城必然会成为各个政治势力角逐的舞台,因此邺城的政治情况尤为复杂。早在汉献帝建安年间,邺城就已经为袁绍所发现,他在此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也是邺城崛起的第一步,此后的曹操也是如此。然而好景不长,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后邺城逐渐沉寂,并且成为司马氏拘禁曹魏政治势力的场所。后赵在邺城定都才结束了邺城的混乱。后赵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为邺城融入了新的政治力量。冉魏、北燕和东魏也是如此。北齐的统治者是受到鲜卑人影响的汉人,因此也体现了少数民族色彩,使得邺城更为复杂。各个王朝的遗民聚集在这里,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使得邺城的政治环境尤为复杂。但也正是因此,邺城才更为各种政治势力所重视,有了不断发展的空间。
邺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核心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宜人的气候都是邺城的有利条件,为历朝定都邺城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社会经濟的繁荣和农业的发达是促进邺城发展的助推剂。各派政治势力对邺城的重视,各种政治势力在邺城的存在使邺城的政治地位愈显突出。从邺城的身上可以得到许多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启示,比如城市所在交通线路对一个城市的影响,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研究也将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注释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河南卷》,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315页。
[2]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硕士论文),南京大学历史系,2001年。
[3]史念海:《秦汉时期国内之交通线路》,《文史杂志》1944年第1-2期。
[4]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444页。
[5]葛全胜:《中国历朝气候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20页。
[6]陈寿:《三国志·崔琰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67-368页。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竺可桢:《竺可桢全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4]陈桥驿:《中国七大古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5]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南京大学,2001年.
[6]陈金全:《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的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兰州大学,2012年.
[7]史念海:《秦汉时期国内之交通线路》,《文史杂志》1944年第1-2期.
[8]高敏:《略论邺城的历史地位与封建割据的关系》,《中州学刊》1989年第3期.
[9]邹逸麟:《试论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古都史上的地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
[10]刘志玲:《纵论魏晋北朝邺城的中心地位》,《邯郸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