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2017-09-02陈静
陈静
摘要:中小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资金来源一直是难以解决的短板问题,融资状况间接反映着企业的运营能力。没有充足资金作为后备力量,企业将会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下举步维艰。因此针对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中小企业在这一环节面临的困难,探讨在目前市场环境基础下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对策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直接决定了企业规模的大与小、竞争能力的强与弱,甚至决定了企业最终的发展方向。融资在中小企业运行过程中,始终是最困难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目前的市場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处于相对底层的位置,在市场竞争形势日渐严酷的情况下,融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中小企业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一、融资的制约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要想开展融资工作,不仅过程极度困难,同时还需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1],即所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尽管单个中小企业力量相对弱小,但在市场中总体占比很大,同时在提高我国就业率、增加人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更是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中小企业维持流畅运营,就需要分析出融资现状中存在的种种制约因素。
(一)融资渠道单一
在经济改革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作用开始被国家关注,对中小企业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扶植和鼓励。尤其在融资环节更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立多元的融资借贷形式,同时还针对融资市场的大环境做出了针对性的宏观调控[2]。尽管这些努力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庞大,银行的借贷显得杯水车薪。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小企业只能依靠银行借贷达到融资目的。但通过银行贷款并不能够保证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得到尽快补充。这是因为银行系统发生推迟放款的频率很高,几乎已经作为普遍现象被中小企业接受。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的银行系统中,中小银行的80%都已经陆续停止放贷。而除银行外,企业再没有其他渠道开展融资,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就无法得到充足的经营资金。
(二)融资市场无法匹配中小企业实际需求
金融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了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证券交易板块。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打开了一扇专门通向中小企业的大门,使其拥有一定的股权融资的权利。但是现实情况却相对复杂,股权融资对中小企业有着较为苛刻的要求,仅有极小部分高速发展的企业能够满足上市融资的条件。这就表明上市融资不能全面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对整个中小企业体系形成主要的支持。
(三)民间资本的介入
很多企业在经营陷入困境,融资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民间资本。但是民间资本始终处于灰色地带,不仅没有规范的借贷流程,更加没有法律上的保护。在这样的资本环境中,甚至普遍存在着高利贷的融资形式。民间资本介入中小企业的方式,通常包括亲友借贷,以及内部集资,同时还包括地下市场借贷。尽管这种方式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但是风险极高,在没有健全手续的情况下,极易造成资产流失[3]。
(四)缺乏信用意识
中小企业没有在经营环节中强化信用建设,对信用建设的价值和意义还没有成熟的认识,因此,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置信用建设于不顾,甚至以信用为代价进行牟利。在财务管理环节,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出现不同程度偷漏税的情况,甚至直接逃避债务。这些都直接消耗掉了企业的信用额度,使信用等级直线下降。
二、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
(一)资产有限
由于经营范围和规模相对较小,中小企业的资产储备十分薄弱,既没有雄厚的资金,同时也没有贵重的设备。即使是经营场所,也是以租借为主要形式。在土地欠缺和房产有限的背景下,没有资本作为实物抵押,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因此难以形成融资交易。
(二)发展规划混乱
经营目光短浅,理念不够成熟,同样是限制中小企业的瓶颈性因素。缺乏明确的市场前景规划,导致企业难以对市场进行准确预测,从而在发展过程中步步荆棘。不仅如此,企业发展规划的混乱,导致企业很难对自身状况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在相关融资机构表现出投资兴趣时,做出真实有效的陈述。面对一个没有明确前景规划的企业,金融机构不会冒着失败的风险进行投资。
(三)欠缺信誉
由于企业处于创立的初期阶段,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中小企业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极为稚嫩。不仅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也没有积累很多固定资产,同时难以对流动资金做到科学控制,所以很难在现金流量上形成巨大突破。资金链条没有弹性,不具备自行补充资金的能力。从融资机构的角度来讲,上述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从而导致融资机构在投资评价时对中小企业的无视。
(四)欠缺规范经营
在小规模经营局限性的制约中,企业会对租赁、采购等各环节投入的成本最大限度压缩。这时企业很难做到对市场信息的系统收集,从而无法对当前市场境况做出客观分析,没有对市场的科学预估,无法在经营中紧跟市场旋律。一旦企业经营思路与市场系统需求发生错位,企业将很难扭转亏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对已融资企业来讲,将无法对借贷资金做到依约偿还,从而在倒闭的境况前出现违约。因此,如果企业在相应的经营环节中欠缺规范化的措施,融资机构将会降低相应企业的整体信用等级。
三、突破融资困境的手段
(一)调整评价机制
在网络时代中,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进融资过程。相关机构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审核时,除了将财务管理状况作为相应审核指标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方式,对中小企业的长期交易记录进行考察。从中小企业对自身所签订的合约的履行情况,判断中小企业的信用度,从而进一步判断中小企业的融资资质。因此,在信用评价的环节中,可以通过机制的调整,开展相关的具体审核。大数据中包含着中小企业经营中的全方面信息,通过科学的大数据分析,不仅能做到对中小企业现状的深入审查,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对中小企业进行发展前景上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机构就能够对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做出针对性判断,不会因对中小企业的普遍不信任,而忽视了具备融资资格的中小企业。endprint
(二)增加信用等级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薄弱的资产基础,很难在相关的融资单位获得足够得到资金支持的信用等级 ,这一限制会对企业发展形成毁灭性遏制。针对信用等级偏低的现状,需要政府机关在扶持政策上进行科学调整。在面对银行机构的信用评级环节,政府机关要通过相关信用信息的共享,对企业了解的更加详尽。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对条件符合融资标准的中小企业进行针对性担保。同时,对恶意避债的中小企业进行严惩,并将其划进信用黑名单。这样不仅会提升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还可做到对风险转嫁的有效规避。
(三)出台融资帮扶政策
银行机构应在借贷环节中,对中小企业进行深度了解,全面掌握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使相关企业既有机会开展融资活动,同时还足以承担相应的风险。在业务交易方面,中小企业会相对频繁,交易过程中的现金流转速度更快。针对这种特点,银行应缩短融资产品的开发周期,同时通过对债券监管模式的政策性改革,在债券发行的环节上为中小企业留出空间。在债券发行过程中,实施针对中小企业的核准制,使中小企业在具体应用通过债券募集到的资金时,有更少的制度限制。这样中小企业的各环节业务,都能在资金短缺时得到迅速补充。
(四)健全融资市场
在融资市场中,需要开展系统全面的调整,保证资金和企业需要做到无缝对接。这个过程中,不仅应该建立直接渠道让中小企业融资,同时还应提供更加多样灵活的借贷形式,从而实现借贷形式匹配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除此之外,在全国的范围内,建立起规范化的融资市场,保证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拥有足够的空间。对相关的资金资源开展系统的信息整合,避免资金资源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谓闲置,保证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可以得到持久的资金支持。从市场容量上进行整体扩充,并使市场达到层次分明的程度,使市场的系统规则更加细化。对相应的债券工具进行结构上的分解重组,使融资产品具备更多功能和作用。
四、结语
在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有了更强烈的发展需求,从而使得限制企业发展的融资困境突显出来。这时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对其面临的融资困境做出全面解决。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发展动力,开始全面繁荣起来。只有中小企业在发展方面更加持久稳定,我国的经济实力方能做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傅博娜.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5,11(1):94-97.
[2]陆兴发,孙巍.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報(社会科学版),2017,3(1):47-49.
[3]王伯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约因素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5,24(7):87-89.
(作者单位:山东德仁经济贸易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