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规律:职业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
2017-09-02马永祥
马永祥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规律遵循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4-0045-02
2016年12月,高技能人才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上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但高技能人才紧缺又是面临的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指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职业教育规模偏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影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内部的主观因素而言,迎合领导意图、不按职业教育规律办学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比如近年来,为引导职业学校有效培养技能人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了技能大赛,一些职业学校进行管理创新,组建特长班,特长班不分专业,混合编班,学生不按教学计划学习,而是瞄准技能大赛训练和学习。一些校长认为,学生经过特长班的学习也确实披金挂银,既让学校受益,大赛成绩成为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依据;也让教师受益,获奖学生的辅导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中优先,还得到一份不菲的奖金;更让学生受益,获奖学生比一般学生技高一筹,获得省一等奖的学生还能被保送本科院校。但这种不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揠苗助长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权利。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其实,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没有捷径,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要以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要以育人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要以学生为根本,遵循人的身心成长规律。
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输送人才,人才培养必须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这表现为五个对接:一是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即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二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即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即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四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即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接,即根据产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拓宽继续学习渠道,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因此,职业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向,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深入社会调研,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培养与行业持续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合格人才,满足行业的需求;要深入企业调研,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开发,培养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职业院校采用的主要是与区域经济相配套的发展模式,但也有其他模式,比如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为第三世界国家培育人才的“国际输出”模式、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人才输送”模式等。无论哪一种模式,遵循市场规律的属性都不会改变。
职业教育也具有教育的属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也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表现在要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完备的实验实训资源和过硬的师资力量,即办学思想与人才培养相一致,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相匹配,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相配套等,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学校资源实际相一致的办学模式、辦学特色和学校品牌。要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用精细化管理确保科学教育思想有效落实,强化学校教学管理,用思想引领管理、用制度规范管理、用流程引导管理、用反思优化管理、用文化提升管理,比如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引进“现代学徒制”办学、采用智慧校园管理等。
由于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还必须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要把核心素养放在首位,按照整体建设、职教特质、衔接贯通的原则,通过课程设计和实施建构核心素养,通过强化德育实践培植核心素养,通过教育质量评价强化核心素养,建构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环境,建构学生广泛参与、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定期开展家长调研,建构学校沟通机制和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制度,满足家长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