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漫阅读路,缕缕美文香

2017-09-01郭健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实效阅读语文教学

郭健

【摘 要】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初中语文刻意创新教学,无意缺失“语文味”,错失了文学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陷入“鱼”与“熊掌”两难的境地。如何回归文本,读通、读懂、读透文本,做真正语文的主人,这是我们亟待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阅读;实效

一、引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知学情明目标的老师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取舍教学内容,创造性开发使用课程资源,这毫无疑问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更应对课文进行实效阅读。而作为初中教材中占比例最高的现代文则最佳训练平台。学生如何才能真正读通,读懂,读透课内现代文的文本呢?

二、漫读,赏美文——“闲敲棋子”

孟德斯鸠认为:“读书,是将生命力寂寥的岁月变成巨大的享受时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文质兼美,而课内现代文的篇幅普遍长。初读时,速读是课堂最省时的阅读方式,但所获颇浅。殊不知课前学生居家预习实为初读。沉静,细读,圈点批注。看似漫无目的,实则赏思不止。不负压力,潜心静气,让文本渗入心田,只要有所感,整体把握文意,便达成初读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學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终于达到“自我实现”。[1]当学生进行了课前实效阅读,再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尊重他们的独特阅读感受,师生之间亦可建立良好交往关系,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情境,为精读做充分准备。

三、精读,探美文——“曲径通幽”

圈点批注是精读的“利器”。初读留下不少思维痕迹,精读中值得揣摩之处亦多,小可为字词,大可到句段和语法以及文章的谋篇布局。曹老师的《精读细思赏美文》[2]提到课外精读的具体方法和实效性。我觉得此法在课内现代文上同样凑效。圈点批注对象可为词语:有深刻含义表主旨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表现准确性的词语;表达状态或抒发情感的词语;起着文章句段衔接作用的词语等。句子则有:中心句,首尾呼应的句子;文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抒发情感的优美语句;议论表明态度的语句;富含哲理,引人深思的语句等。

精读侧重点因文本而异,批注也应结合不同文体针对性地留下“笔墨”。散文“形散神聚”,写人写事都是表面现象,实写为情感体验,文本内在之“形”要精细读,沉心觅“神”;说明文最需注意遣词造句的严谨和准确度;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要多留神;而我们接触最多的记叙文,其六要素以及各种富含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句子是需细品的。深入文本,入情入境,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实效精读会引你“曲径通幽”之后而恰逢“柳暗花明”。

四、延读,悟美文——“山花烂漫”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主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根据文本特点,接触更多素材,超越文本,拓宽视野,触发深思,这才是真正的自觉语文学习。课程资源则是延展阅读首选,其结构包括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常识彼此是有契合点的。立足生活实际让文本更有生活气息,结合自身阅历体验、理解,让文本更富生机。良好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学生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叶圣陶先生曾言:“语文教材加起来只有数百篇,倘若死守,不用别的文章来堪比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实效拓展阅读,转变学生被动学习地位,才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

初中课文无一不是名家呕心沥血之佳作,我们要心怀虔诚走进它。熟读文本不够,应多涉猎此作者经典作品,深入解读作者和时代背景,体会创作初衷,悟得道理,迸发思想共鸣。可我国国民阅读现状实在令人堪忧。据统计,“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犹太人64本少得多”[3]。读书,这个精神发展阶梯在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中国正逐渐被边缘化。我们的孩子们更应当从教材文本出发进行延展阅读,精神之“花”才能润泽滋养,文明的传承也才会后继有人。

五、结束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本身并非易事,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从现在的点滴抓起,让孩子吃透文本,拓宽阅读面,积累阅读量,结合自身实际,做语文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钟毅平,刘志军.教育心理学[M].出版地:湖南出版社,2003,8:89.

[3]曹秋红.精读细思赏美文——课外高效阅读之我见[J].语文世界(初中版),2011,第6期:62-63.

[3]田友玺.学好语文,阅读先行[J].教师,2016,11:56.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效阅读语文教学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