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的相关探讨
2017-09-01王军棉
王军棉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逐渐开始强调和重视文化的重要性,国家、政府和相关的社会组织机构开始借助文化遗产来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组织、经济体制、科学技术、自然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传承模式不断发生相应的改变。针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以及在社会持续发展的环境下,其传承模式发生的相应改变,总结和归纳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特点,以期为促进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以及加大保护力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变迁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9-0184-02
对于文化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现象的不断加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也逐渐发生相应的转变,比如自身的多元价值与生存环境之间冲突加重、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传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差,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继承者都越来越少,而且在传承过程中的一些基础设施、资金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不够。从传承模式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共时性和历时性,进而掌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变迁中体现出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一、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在一个国家内开展广泛的民俗、民间以及民族的体育项目,以及一些被人们看作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竞技、教育以及游戏特点的运动技能与技艺,而且在这些技能和技艺实施过程中应用的各种空间场所、相关实物以及器械的总称[1]。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方面与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经济生活以及社会特征息息相关,属于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同时也包含着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比赛规则、器材制作以及竞赛程序等身体运动的内容。因此,在其中往往会包含着人类社会中的信仰、巫术、宗教以及舞蹈等文化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类型,体现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特点。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杂技、游艺与体育”以及“传统舞蹈” 两个部分,同时也包含着“民俗”中的部分项目,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家级别的共有200多项数量。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
文化传承指的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纵向交接过程,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生存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模式化和强制性的要求,并逐渐产生相应的传承模式,其中包含着各种要素的运行机制和组合方式。比如谭志松根据手段要素,将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教育划分为社会组织活动教育、学校教育、师徒传承教育、口传身授教育等形式;秦钢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划分为社会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传承、竞技传承、军事传承以及生活方式传承等形式[2]。由此可以看出,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最终得出的分类结果也就会有所不同。人始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主体,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的核心要素则是传承的主体。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更多的可以看作是一种“身体活动”,传承的方式主要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言传身教”。因此从宏观上来说,可以将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分为社会传承模式、国家传承模式和自然传承模式三种类型,其中在社会传承模式中社会组织是其主导力量,在国家传承模式中国家权力则是其主导力量,在自然传承模式中身怀技艺的巫师、师父等传授人是其主导力量。
在传承模式中传承要素是有机的构成单元,因此加强对传承要素的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在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而且在传承活动中继承人和传授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将传承因素分成传承场所、传承手段、传承目的、传承内容以及传者和承者五个部分。
二、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变迁
(一)传承主体的改变
在自然传承模式中,拥有相关技能和技艺的个人可以看作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主体,对于继承者来说仅仅只是少数人,传者和承者主体都是相对固定和单一的;在国家传承模式中,传承主体指的是国家事业单位和相关权利机构,在传者和承者中既包括世代相承的民间传承人,同时也有一些文艺工作者,相较于自然传承模式中的主体来说,新增了学生。运动爱好者等群体;在社会传承模式中,在传承主体中新增了部分健身舞协会、企业单位等社团组织,主要是开展一些营利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在继承主体中逐渐包括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爱好者、文化爱好者、观赏的游客等群体。比如就我国的武术拳种来说,在自然传承模式中会严格的挑选传承人,同时对数量也具有严格的限制。但是在社会传承模式和国家传承模式中,继承人可以是学校的学生、观赏的观众、游客等,或者是健身爱好者[3]。
(二)传承场所的改变
在自然传承模式中,其场所主要是在乡村,包括不同规模的操场、大树下、堂前屋后、庙宇神堂以及相关的规整场地等,都可以发生传承;在国家传承模式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权利的扶持下逐渐向城市演艺舞台发展,并在奥运会、全国健身舞大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场合中开展,大大地拓展了传承空间。比如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纳西族的东巴跳、彝族的阿细跳月、壮族的抢花炮等活动都已经成为了近几年的表演项目;在社会传承模式下,城市健身廣场逐渐成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场所,在各个旅游景点的舞台中也有所展现。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场所逐渐从乡村地区向城市发展,其规模和影响范围大大拓展。
(三)传承内容的改变
在自然传承模式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容主要是与婚丧、祭祀相关的各种仪式,以及模仿生产生活和动物的原始活动,比如土家族的摆手舞就与祈求好运、祭祀祖先等相关仪式密切相关,这主要是在原始社会中的武、舞、巫三者之间是合而为一的;在国家传承模式中,有效地拓展了原先的原始动作,提高了对动作齐整性和规范性的要求,甚至有的为了满足比赛的要求逐渐改编成固定的程式和套路,比如在全国民运会中纳入了壮族的抢花炮之后,作为一种竞技体育已经受到了严格的比赛规则限制;在社会传承模式中,更加凸显出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观赏、休闲、娱乐以及健身等方面的功能,也逐渐发展处多样化的传承内容,将一些精细化的动作和现代流行元素加入了原始仪式和动作当中,比如经过改编之后的土家族摆手舞中用常见的“双手摆动过肩” 动作来取代原先的“同边手”动作,并加快了部分的动作节奏。
(四)传承手段的改变
在自然传承模式中,主要的传承手段是借助相关的法器和道具,传者与承者之间往往是面对面的“言传身教”,因此传承的效率就比较低;在国家传承模式中,充分地利用了现代的传媒技术和国家组织的权力优势,传播方式的便利性、多样化以及灵活性都大大退提高,比如土家族的撒叶儿嗬原先仅仅只是在丧葬场合中开展,经过后人的改造之后逐渐形成“巴山舞”,并通过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和体育总局的宣传推广,目前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健身运动;在社会传承模式中,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和市场作用被充分地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充分地融合了现代化的时尚流行文化元素,其传播效率大大提高,比如在《云南印象》《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就非常的震撼、巧妙[4]。
(五)传承目的的改变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作是一项身体运动文化。在自然传承模式中,所包含的传承动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祈求庇护、告慰祖先、愉悦神灵等;在国家传承模式中,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化民族认同、发展民族运动以及尊重民族习惯,当逐渐支持和鼓励集体化的身体展演之后,已经开始逐渐淡化;在社会传承模式中,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是为了在参与和观赏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类型的身体运动来实现娱乐身心的目的,传承的目的逐渐从集体化和大众化转向个体,比如土家族摆手舞原先的目的是为了“祭祖娱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运动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项目,其传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随着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传承模式,当前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健身项目和旅游观光项目,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娱乐的形式来获得身体健康或者是赢利。
三、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主要可以分為自然传承模式、国家传承模式以及社会传承模式三种形式,导致其传承模式变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社会文化生态变化的影响,而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变迁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在相互作用下发生的。
参考文献:
[1] 王卓.2003—2011年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浙江体育科学,2012,(2):1-5.
[2] 白晋湘.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建构研究——以湘西大兴寨苗族抢狮习俗为例[J].体育科学,2012,
(8):16-24.
[3] 张学军,王悦,李芋杉.村落文化的变迁与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以渭源县麻家集镇羌蕃鼓舞研究为个案[J].
浙江体育科学,2016,(1):19-24.
[4] 宋同顺,刘立英,王一凯.近十年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综述[J].中华武术(研究),2016,(6):38-45.
[责任编辑 陈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