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语文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出路
2017-09-01王苏平
王苏平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社会对人才的人文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语文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因此,高校要重视语文这一学科,积极地了解社会对语文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利用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通过了解现阶段语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语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语文人才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语文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9-0122-02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可以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来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新时期下的大学语文教程安排还存在许多不合理性,课堂教学脱离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语文专业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要求,所以要加强语文专业教育的管理,高校要不断分析语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缺陷,并且进行合理的解决。
一、高校语文人才培养现状
在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下,语文人才培养处于困境之中,对人才的培养现状让人担忧,高校语文教材的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人文内容,而忽视了对技能的培养,大学语文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上,忽视了提高大学语文技能的教育目标。近几年来,对语文人才的培养不能够认知语言基本能力的重要性,对语文能力不重视,学生的写作水平极差,表达能力也不够强,甚至一些语法也不过关,严重影响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发展。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只注重文学,对政治、经济的内容偏少。近几年来,语文专业已经失去了专业优势,就业面也比较窄,再加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提高,导致语文专业人才产生就业难问题。高校不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有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知识面狭窄,产生厌学情绪。高等院校语文师资力量薄弱,往往同时担任几个学科,虽然对语文知识有所了解,但是不理解语文的真正内涵,在语文人才培养上造成了严重阻碍。
二、高校语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思想不够创新。高等院校的语文教师受到影视教育的影响,很难抛却陈旧的教育观念,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当代的教育教学中。在语文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是片面地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课堂氛围比较死板,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语文学科的厌恶情绪,最终导致教学成果严重不符合教学目标,降低人才培养的效率。
2.缺乏教育特色。当前高等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没有教学特色,依旧保存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分析课文还在保持原有的固定模式,忽视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许多语文教师甚至不会制作多媒体软件,始终运用讲讲读读的枯燥教学方法。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比较乏味的学科,教学模式得不到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更加无从说起了。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高等教育语文专业教师缺乏改革创新意识,语文这一学科也没有得到高度重视。
3.师资队伍水平不高。一名高等院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基础,才能够发挥自身的才智,使得自己在教学中更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高等院校中语文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薄弱,一些语文教师甚至在课堂上迷信权威性,忽视了语文的技能培养,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忽略讲解过程,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些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基础都不够扎实,缺乏心理学教育知识,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对教材的钻研不够细腻,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语文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4.教学与实践脱离。语文的课堂教学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在脱离实践的大学语文教育会很难实现教育目标,久而久之,语文人才培养只拘泥于课堂,学生们把精力都灌输到课本当中,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生活的感悟,不能够领悟到作者的感悟情怀,也不能够深化自身的人文素养。大学生的生活处于封闭状态,不能够有效地体验校外生活,这对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极为不利。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要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果脱离实际生活,那么语文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5.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的教学体制也在不断更新,教师的考核评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加强教师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培养语文人才。在传统的考核模式的影响下,还是以成绩来论成败,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严重失衡,在教师考核方式上没有明确的分类,也没有形成科学的考核体系。
三、有效培养高素质语文人才的策略
相对于语文人才数量的短缺,人才质量的培养要先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从高层次的管理者到一线的操作者,无论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文素养,针对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语文人才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确定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那个阶段都不容忽视,语文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在高等院校中,要纠正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的偏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把语文教学摆在高校教学的重要位置,让学生们意识到语文与其他学科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加强对语文的学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中的作用,实现培养目标,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提高。在語文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不仅仅是德才兼备,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的都是人才,21世纪的合格人才要具备基本素质以及优良个性。
2.科学规范地进行课程设置。我国高等院校的语文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同时又缺乏设置要求,从狭义的角度来阐述高等院校语文课程的设置,语文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占据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学科课程的设置要遵循科学、灵活的原则,课程的设置是教育目标与实施之间的纽带,能够确定教学方法,高校语文课程的设置要依据培养目标来合理地编序,编排出各学年及学期的顺序。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突出重点,加强实践,把学生作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分模块培养。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设置,分清课程的主次,对科学合理地培养语文人才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
3.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教材或教师为主体,不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在高等院校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看待学生的地位,是教育观念的重要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维护学生自尊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创新、以人为本。承担起保护人的主体性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是为学生服务的,要围绕学生如何学来思考,激发学生的乐趣,不要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培养其独立学习的习惯,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心理,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點与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公平的表现机会,为每个学生积蓄成功的力量。
4.坚持语文能力与其他能力共同培养。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每个学科之间,对学生的思维要求都有不同的需求差别。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讲,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阅读与写作能力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读者需要对所阅读内容在脑海中呈现出来,把图像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语文人才培养要用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讲解、传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5.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读、写、听的能力,而写作能力对于语文专业学生来讲最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已经是教育管理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加大阅读量来让学生加深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具备艺术性心理素质,增强学生阅读的洞察力。能够自我感知到作者的心灵世界,熏陶学生的写作情感,人们通常说文如其人,学生的写作情感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慢慢培养,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结语
高校对语文专业要给予高度重视,语文人才培养中语文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有兴趣才会有爱好,有爱好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最终的效果,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探索语文学科中的奥妙,感受和体验大学校园生活,熟练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燕.论基础教育课改与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J].语文建设,2013,(12).
[2] 袁芳.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5).
[3] 杜永青.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语文学科教学探索与实践[J].语文建设,2015,(11).
[4] 陆纯梅.通识教育下语文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