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识人的喜与忧
2017-09-01王漪
王漪
依靠刷脸能做到的事情正在挑战人们的想象力,除了常见的金融领域支付,乘坐飞机、规范日常交通行为等,都可以凭借人脸识别技术认证身份,“刷脸”正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但在这项技术提高相关领域服务与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不时爆出因刷脸导致财产安全受到侵害的消息。在这项方便快捷的技术不断深入日常生活中时,人们正体会着它带来的兴奋与担忧。
生物识别界的明星行业
人脸识别技术是指通过比较人脸的视觉特征信息从而进行身份鉴别的技术,属于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中的一种典型应用。与指纹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精准度更高,且属于非接触式识别技术,操作更方便快捷。因此自诞生之初,人脸识别技术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此前由于精准率太低,很难在现实领域应用。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的研发团队连续开发了“高斯脸”,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DeepID人脸算法,识别率首次突破人眼极限,成为行业分水岭。此后,人脸识别领域的从业者与玩家逐渐增多。随着计算机、光学成像等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开应用。
近几年,在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对人脸识别领域的大力投入,相关技术专利数量也不断攀升,并2015年迎来了爆发,当年新增专利已达到1398例,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公开专利已达4000多例,明显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为打开国内市场,普及商业化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前沿科技研究,到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人脸识别技术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目前市场规模还在持续提升。 根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2年人脸识别的国内市场规模还是16.7亿元,到2015年就已经上升至75亿元。
独特性与便捷性,加上不断提升的先进技术,我国人脸识别技术自去年开始广泛应用,其中以金融、安防领域渗透最快。进入今年以来,在公共交通出行领域也开始发挥作用,让整个市场迎来更高热度。
今年6月28日,南方航空公司在河南南阳机场启用国内首个人脸识别智能化登机系统,旅客在登机口刷脸即可秒速验证登机,大大简化了原有流程,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少数几家大型航空公司提供类似服务。在安检环节,该系统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对比分析旅客头像照片、身份证照片、实时照片是否为同一人,辅助安检人员对旅客身份进行甄别。当旅客通过安检到达休息室门口、登机口时,该系统中已经储存了相应休息室和航班的旅客准入名单和头像。旅客经过自助闸机时,只需按照提示,面对刷脸仪器的摄像头,无需持证件和登机牌,人脸识别系统连接摄像头,与准入名单数据库自动进行人脸匹配。匹配成功后,1秒之内即可过闸机进入休息室和登机,期间不再需要拿出登机牌,完全解放旅客双手。
同样是交通出行领域,在福州警方日前向社会曝光了一份行人和电动车交通违法的名单中,不少人都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辨认出来的。上海公安机关近日则也表示,将充分运用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等科技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警力不足、执法覆盖面不广等问题。除此之外,春运期间乘坐高铁、驾校学车、寻找走失儿童,人脸识别都已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生物识别领域的明星行业。
令人忧心的安全漏洞
目前在生物识别领域,人脸识别的市场规模增幅已超越指纹、语音、虹膜,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细分行业。数据显示,在2010年-2015年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5.9%,同一时期,我国市场规模约占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的10%。相比较于我国人口及城市规模的占比,虽然人脸识别市场的这个数值占比略微偏低,但据《全球安防设备市场报告》显示,受人口基数大、互联网普及程度高、人脸识别技术优势等因素影响,中国将成为人脸识别领域的最大市场。
相较于人脸识别在公共服务等領域试水,吸引眼球,在金融与安防等传统领域的开发,由于涉及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也同样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银行在日常业务中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招商银行、上海银行作为最早尝试的金融机构,提供不用带卡,直接从ATM机上刷脸取款等服务。中国银联也联合Link face打造人脸识别“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新产品,并试点于徽商银行。
新技术的应用自然少不了互联网企业的积极参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就曾相继展示刷脸支付、开户、解锁等互联网金融新技能,展现企业在人脸识别领域的信心与实力。
而无论是传统金融领域,还是互联网金融,随着在线信贷的普及,“在线身份核实”与“电子合同效力”两大难题”都是企业需要面对的两大难题。有业内士人预测,未来几年,人脸识别技术将有望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标配,解决了线上放贷中风控核心的部分,根本上改变整个金融行业业态,从而为互联网金融领域打开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另一方面,尽管目前国内的人脸技术已达到超过肉眼的准确率,但伴随技术提升,安全漏洞也随之而来。此前,曾有报道,国内一位公众人士损失千万资产,原因是自己的司机在银行使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将自己的钱盗刷挪用。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主持人在现场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仅凭一张观众自拍照,就成功攻破了“刷脸登录”的人脸认证系统,再次暴露出人脸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让普通用户对于在金融领域使用这一技术,产生了质疑。
对此,明川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分析专家郅启航认为,人脸识别需要通过两点认证身份,一是人脸比对,即判断待验证的人脸是不是本人,二是活体检测,即判断待验证的人脸是不是真实有效的。
“但在长期的视觉分析研究中,发现人脸识别的技术厂商一般对人脸比对技术的关注度比较高,但对活体检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使用的算法比较简单,系统很容易被攻击,这就可能导致用户的个人隐私、财产受到安全威胁。” 因此他建议,相关技术厂商不仅要关注人脸比对的准确率,还应关注活体检测及人脸识别系统的使用场景,提高研发能力,在涉及隐私、支付等场景使用时,应当将人脸与声纹、指纹、虹膜及其他生物认证信号相融合,从而提高安全门槛,保障用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