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2017-08-31张漫

报刊荟萃(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启示德育高校

摘 要:价值澄清理论是当代西方影响力最广的德育理论流派之一。该理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强调道德教育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的功能。本文主要通过对价值澄清理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四点启示:首先,要培养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再次,回归学生道德生活;最后,革新高校德育方法。

关键词:价值澄清理论;高校;德育;启示

一、价值澄清理论概述

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内容:

1.价值澄清法的四大要素

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价值观逐渐多元化的社会中,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应是提高学生价值选择的能力。为此,该学派提出价值澄清的四要素:①以生活为中心。强调学生生活问题的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既包括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包括学生比较关心的一般的生活问题。②对现实的认可。教师在运用价值澄清法时必须要接受学生的一切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即使他们的思想或情感是消极的也要对学生表示理解,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对学生的一切都表示认可。③鼓励进一步思考。教师在运用价值澄清策略的过程中,要尽一切可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要保证他们的选择是经过反复考虑后做出的。④培养个人能力。强调学生的价值形成要经过自由选择、珍视自己的选择、付诸行动这一过程,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进行重复,其主要目的是要发展学生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

2.价值澄清理论的实践方法

(1)对话策略。澄清反应法作为对话策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价值澄清理论中是最核心的德育方法,也叫作“澄清式问答”,教师以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为主题开展对话,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价值观。澄清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思考并能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比如,有学生对老师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漫画家,教师可能会回答“希望你能梦想成真”这样的回答或许会使学生高兴,但却不能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假如教师说“在你做这个决定之前,你考虑过其他选项吗?”这可能会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别种可能的选择以及其中的利弊得失。在运用这一策略时,教师应创造出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使学生更加自由地和教师进行交流。

(2)讨论策略。讨论策略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思考的一种方法。它通常由四个步骤组成。首先,选择讨论主题。一般以与学生关系密切且具有价值教育意义的问题作为讨论主题。它可以以一段文字、电影片段、一个故事或者无标题的图片的形式来展开。其次,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以讨论主题为中心提出一些相关问题,激发所有学生对此深入思考,或者把思考问题的最初反应做好笔记。再次,展开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要注意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最后,讨论而获得知识。通过小组代表在全班表达本组观点,交流各组获得的知识,教师在旁边引导,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二、价值澄清理论的评价

1.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性

首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价值澄清理论兴起于美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而这一理论针对这一社会现实,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思想、态度是价值澄清理论的一大特点。受杜威的经验主义的影响,强调道德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功能。它强烈批判传统德育对学生进行的道德灌输,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他们认为价值是经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最后,注重道德教育贴近生活。主张个人经验是价值观的基础、来源,而经验又来源于生活,所以价值必须与生活相贴合。价值澄清理论指出“价值观教育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引导受教育者适应生活的手段和工具”。[1]

2.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首先,它否定固定不变的价值观,认为道德规范是相对的,人人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依据不同的价值观念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价值澄清理论强调个体价值的相对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它仅仅将个体的经验作为确定自己价值观的基础和标准,无疑会导致放任主义和个人主义。其次,重德育过程忽视德育内容。批判传统的道德灌输,重视学生实际的道德能力的提升。认为学生经历澄清过程比获得既定的价值观更加重要,它强调学生经历价值形成的过程的重要性,但它因此而忽视了德育内容则是片面的。我们不可能进行没有任何实际内容的道德教育,因为这样道德教育将丧失意义。

三、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1.德育目标上:要注重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1)鼓励学生自由的进行道德选择,改变传统德育理念。高校德育要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首先应该改变原有德育模式,鼓励学生进行道德选择,这既是学生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像价值澄清理论所说,“如果选择过程中存在着某种强迫,我们就不可能长时间地坚持选择结果”[2]。学生的自由选择是价值澄清理論极为强调的一点,并将它作为澄清过程的第一个阶段。鼓励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就应激励他在们面临道德冲突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引导他们对道德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但是,自由并不等于放任不管,教师在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的同时,也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

(2)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道德冲突。道德冲突,是道德主体遇到一种矛盾状态。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带来了多样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道德冲突。如,面对倒地老人,是上前搀扶,助人第一,还是怕遭讹诈,一走了之?衡量成功的标准是“金钱为尺,还是自我价值至上?”,怎样理解“见义勇为和见义智为”?面对道德冲突,大学生必然要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就必须合理利用学生生活中面临的道德冲突。因此,在我国高校的德育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生活中面临的道德冲突,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道德认知能力,进而引导他们在多样价值观的冲击下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念。endprint

2.德育主体上: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主要的不足之处一些高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中虽然一直在提倡尊重学生主体性,但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在具体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多种德育方法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内在的道德需求。其次,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要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学生同自己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给与他们充分的信任,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最后,教师应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所表达的选择、观点和态度,对学生保持信心,学会放手让他们去實践自己的道德选择。

3.德育内容上:要多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1)高校德育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德育以生活为基础但也以生活为目的。生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生活是德育的基础,依据社会现实需要进行道德教育,既是学生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前进的需要。高校德育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丰富多变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它还包括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高校的道德教育要深入了解学生,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所需、所想,针对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显得扑朔迷离,学生感到困惑、迷惘的价值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增强德育的亲切感和亲和力,让德育变得“真实而鲜活”。

(2)高校德育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高校道德教育应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因为在道德体验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产生道德需要,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价值澄清理论的教育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设计了许多的道德体验活动,并选择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主题,设计具体情境,让学生参与道德体验。因此,高校德育应该强调学生的道德体验,关注学生需求,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灵活的道德活动增进对现实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内在的道德需要。

4.德育方法上:要注重多种操作策略的灵活运用

(1)平等对话式教育。价值澄清理论中最核心的德育方法是澄清反应法。它常常是针对学生个人进行,但也可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它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教师能够接触到学生的地方进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的多元化,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之前,有必要通过对话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首先,避免灌输式教育,尊重学生的想法,在进行澄清反应时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暗示。其次,价值澄清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再次,这一过程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教师在澄清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控制能力和创造精神。最后,它的效果是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非通过一次谈话就取得明显的效果。

(2)积极讨论式德育。讨论策略是师生围绕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并学会理解他人的一种方法。讨论策略通常是由“选择讨论主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展开讨论、讨论而获得知识”四个步骤组成。讨论法的优势在于它避免了传统德育中的单一、死板的德育模式,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讨论法可以激发大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他们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彦.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41-43.

[2]路易斯·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6页.

作者简介:

张漫(1993.1—),女,河北省保定人,黑龙江大学高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启示德育高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