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瓷艺术陈列品的设计思考
2017-08-31ZhangHuang
张 璜/Zhang Huang
一、当代陶瓷艺术陈列品设计现状
(一)现代主义下陶瓷艺术陈列品的选择
审美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促成了新的艺术风尚。在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引领下,设计和审美都更加倾向一种前卫的思想,更注重一种纯粹生活的理念。八木一夫的《萨姆萨先生的散步》(图1),将花瓶所有插口都封起来,在陶瓷艺术界引起震动,其后很多设计师也开始了向纯粹的具有前卫风格的造型设计转变。这种摆脱传统陶瓷设计的束缚、极具设计感的现代主义陶瓷艺术品的设计形式在现代生活中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二)现代审美语境下陶瓷艺术陈列品的问题
当代的陶瓷艺术陈列品同样也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首先,大多陶瓷艺术品制作工艺精良,但缺乏创新性,与现代主义风格格格不入。精美陶瓷艺术被赋予的更多是一种繁复的工序、精细的描图和富丽的色彩。但现代审美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繁杂、富贵与浮华,是倾向于简约自然的风尚,所以,那些工艺精良的陶瓷艺术品在现代生活中运用的范围受到局限。其次,很多陶瓷匠人思想守旧,在现代生活中适应性不强。出于对老一辈陶瓷艺人的尊重,传统的一些陶瓷艺术品被誉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代很多艺人仍延续他们的风格,包括现有的一些陶瓷研究所,设计和生产的陶瓷仍然是十分传统的风格,装饰图案上仍采用极为传统的山水人物等,器形创作上也未见突破。显然这种传统的创作方式无法与现代生活接轨。如国内某陶瓷展厅陈列的陶瓷艺术品,无论从工艺技法还是画工上都十分精湛,但这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与现代生活审美理念相差甚远(图2)。
所以,对于这种传统的继承,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维来对待。现代陶艺设计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认为的,现代陶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倾向。那么,陶瓷艺术陈列品要与现代生活相融,就要在现代主义风格倡导下所形成的审美方式中寻找传统陶瓷工艺的创新之道。
二、现代空间中陶瓷艺术陈列品的审美特征
艺术源于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陶瓷艺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物质与精神的生活方式,现代陶艺作品经常作为一种陈设品出现在空间环境中。现代空间追求简洁而明朗的设计,通过空间、材料、颜色、比例,来达到简洁自然的目的。在这种空间环境中,陶瓷艺术陈列品也必须要具有适合现代环境的审美特征。
(一)陶瓷艺术陈列品的审美体验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之所以对某个事物产生美感,主要是审美主体与事物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当两个相似的主客体相遇,两者便产生所谓心理的共鸣,唤起主体审美的情感力量。①在空间环境中,当整个空间环境布局与人们的心境达到一致的时候,人们自然就会感到平静、舒适,同时符合人们心理对于秩序与和谐的追求,美感也由此产生。现代主义空间环境追求舒适自然,21世纪著名建筑家隈研吾提出的“负建筑”理念就试图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将建筑与人、自然进行交融与延伸。②陶瓷艺术品作为空间装饰之一,也要符合现代空间审美的理念和趋势,在现代审美视角下,与生活空间相契合。如日本著名设计师黑川雅之设计的一组陶瓷作品强调简洁,产品的形状极度精简,纯粹的白色,以及大小餐盘叠加形成的秩序与韵律的美感,都像是生命的节奏,触发人们对于生活的哲理思考(图3)。
图1 八木一夫 萨姆萨先生的散步
图2 国内某陶瓷展厅陈列的陶瓷艺术品(本文作者摄)
图3 黑川雅之陶瓷设计作品
(二)陶瓷艺术陈列品审美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1.统一的风格形式
从形式美感的角度来看,陶瓷艺术陈列品被置放在某一处空间时,同样是受视觉支配所形成的艺术形式,因此,陶瓷艺术陈列品在空间中的审美同样遵循着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在室内建筑作品中,丰富的元素使得设计手法与表现形式多样。但是,变化中追求统一,统一于一个符合空间场景的视觉形象,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空间视觉秩序和形式感。而陶瓷艺术陈列品作为存在于空间范围内的一种艺术形式,自然要与周围的空间保持一致风格。
2.合适的空间比例
陶瓷艺术陈列品越来越多地作为一种室内装饰而存在,而这种存在必然遵循一定的秩序法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比例被认为是基本的形式美原则之一,广泛地运用在设计创作之中。③现代主义设计同样遵循这一原则,现代空间关系中的审美要把握好陈设品体量与空间的关系,陈设的陶艺品要从居室的面积、层高,来把握好其体量和空间感。在视觉心理作用下,大尺度空间配以大尺度的陈设品,反之亦然。要做到在空间中寻找合适的体量,就要考虑陶瓷作品本身的造型度量的大小在空间环境中的比例。
三、当代陶瓷艺术陈列品的新形式与新语言
(一)自然主义下陶瓷艺术陈列品的新形式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东方自然主义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结合自然。中国关于自然的美学思想十分丰富,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园冶》中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都表达出对自然的崇尚。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不断平衡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然而在现代主义的引导下,陶瓷艺术陈列品必然也要有属于自己独特语言的自然主义。
1.简约的设计风格
在老子的美学思想中,有一种重要的美学观——朴素自然美。“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④朴,就是简单、质朴、不加雕饰;素,就是本色、本真、素约,而自然主义也正是以这种简朴和单纯来净化人们的心灵。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曾说过“简单最好”,⑤他所主张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的装饰正属于简的美学范畴。现代主义同样提倡以简约来主导设计风格,著名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追求极致简洁,寻求设计与心灵的对话,在现代审美疲劳的时代,倾听人们内心的声音,在避免给精神增加负担的同时发现内心深处的需求,于是化繁为简,就像一个自然调整的过程。他为“±0”品牌设计的加湿器,在形式上极度简洁,简化为最基础的圆形,使用类似陶瓷的材质,这种极简设计带给人诗意般的宁静。
陶瓷设计与产品设计如出一辙,在这种设计风格倡导下产生的陶瓷艺术品,自然也讲究简约的艺术。如设计师设计的简洁又极具空间感的陶瓷器形,创作题材也是自然中最朴实之物,简洁的造型、干练的线条,整体传递给人一种自然、宁静的审美情趣(图4)。
2.秩序的形态要求
秩序无处不在,自然中万物都是遵循一定秩序而生长,我们也生活在秩序中,感受着秩序带给我们心理上的安定,同时也将杂乱的事物向着有序的方向调整。对于艺术作品中的秩序,狄德罗曾这样说过:“艺术产品中有本质美、人类创造美和体系美:本质美在于秩序;人类创造美在于艺术家依赖而又灵活地运用法则,或者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在于对某种秩序的选择;体系美则产生于观察。”⑥对于陶瓷艺术品的创作同样需要对秩序有所考究。无论是造型的对称,色彩的融合,还是图案的重复等等,当它们被有秩序地组合在一起时,才是最完美的一种形态。在一件陶瓷艺术作品中,清莲有序而不乱地生长在池水与荷叶之中,这正是自然生长的秩序所在,作品以这种我们所熟悉的秩序感吸引我们的注意。
3.韵律的美感塑造
宗白华先生在谈到中国绘画时指出:“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⑦人们从画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动与活跃,正是这种生命的韵律使美感油然而生。同时,韵律美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倡导的比例美、和谐美异曲同工。在陶瓷艺术品设计中,无论是造型、比例,还是色彩、肌理,都应该以最和谐的方式运用在设计之中,只有这样陶瓷艺术品的创作才能带给我们生机与活力,让我们感受到韵律之美。自然界充满着生命气息,如当代英国设计师马修•钱伯斯的陶瓷设计,将抽象复杂的立体形态与陶瓷相结合,使用最原始的陶土设计作品,有如自然般的土石质感,层层叠叠之中透显出现代陶瓷艺术的美感,在自然、简洁主义的刻画下不自觉地展现出生命的律动(图5)。
图4 深泽直人“±0”加湿器设计
图5 马修·钱伯斯陶瓷设计
图6 塔皮奥·维卡拉设计作品
图7 加拿大当代设计师茶具设计
(二)现代设计中陶瓷艺术陈列品的新语言
1.材料的天然特质
日本著名民艺学家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一书中说道:“材料是其天籁,其中浓缩了很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所谓“材美工巧”,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器物的功能和审美。芬兰设计师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利用天然资源的价值,在设计中尽情释放原材料的魅力。芬兰现代设计大师塔皮奥•维卡拉设计的此款陶瓷作品,则尽显出陶质本身的细腻(图6)。
2.器型的独特语言
传统的陶瓷设计多采用盘、罐、瓶等较常规的器皿造型,具有端庄、规整、对称的古典美,但在当代国际艺术环境下,这样传统的陶瓷设计似乎并未有所创新。在自然主义设计风潮的指导下,设计师在自然中汲取灵感,进行陶瓷器型设计创作。如加拿大陶瓷设计师设计的陶瓷茶具,打破常规造型思维,造型极具现代流线设计感,有着当代设计的视野,追求设计的简洁性,注重设计的形式和功能的统一(图7)。
小结
陶瓷艺术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有自己最深沉的艺术本质。面对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与当代的社会生活环境,当代陶瓷艺术陈列品应该具有更广阔的延展性,而不是一味地固守传统,应该在现代主义对自然的崇尚中,突出陶瓷艺术品对自然、对生活的设计,在自然主义形态中吸收有益元素。对于当代的陶瓷设计者,让自然形态语言与现代陶瓷设计达到完美的结合,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施元欣 一池春水 No. 11 纸上油墨 53.5×32.8cm 2015 年
注释: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②隈研吾:《新建筑入门》,中信出版社,2011年。
③同①。
④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⑤[日]原研哉著,张钰译:《欲望的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⑥《狄德罗论美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6页。
⑦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