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信息
——大数据时代的艺术

2017-08-31MarthaBuskirk石冠哲MarthaBuskirktransShiGuanzhe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可视化数据库艺术

Martha Buskirk 石冠哲 译/Martha Buskirk, trans. Shi Guanzhe

编者按:信息时代,数据意味着什么,又与艺术有着怎样的关联?是否可以说,信息美学改变了当代人看待艺术的眼光和思维?美国新媒体理论家Lev Manovich和立陶宛新媒体艺术家Rasa Smite、Raitis Smits联合策划了名为“数据流”(Data Drift)的展览,以他们的方式,诠释了对数据的可视化、档案化问题的理解,也为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被数据所定义,无论多么微小的交易和行为,它们无穷无尽地累积最终形成了数据。实际上,发达世界的人们已经发现他们陷入了信息聚合的网络中,并且乐在其中。进入数据之中是一个先决条件,它引领人们去开发不断增长的电子宝藏。但同样地,对于有用信息的过滤和融合技术也尤为重要,其中还包括了很多数据视觉化的表现策略。

在 Rasa Smite、Raitis Smits和 Lev Manovich近期共同策划的名为“数据漂流”(Data Drift)的展览中,上述问题被一一提出。他们宣称:“如果绘画是古典时代的艺术,摄影是现代时期的艺术,那么数据的可视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介”。Smite和Smits是RIXC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个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新媒体文化中心;Manovich是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和微型软件研究学院的负责人。此三人代表了数据驱动模型方面的学术和创作实践专家,而这个群展中的作品则汇集了从政治激进主义到诗学抽象范畴内的信息图景。他们在展览中的选择唤起了人们对于早期观念艺术实践中的信息美学的再认识,同时也强调了流动作为一种策略对于当代生活度量方式的颠覆。

如果说观念艺术家已经开发出了模拟档案的作用,那么对于这种新实践的起点就是虚拟领域内的数据集(data sets)。考虑到它在今天的价值,此类信息应该被密切地保护和覆盖。一些数据集构成了本次展览展示作品的基础,这些数据来自社交媒体公司提供的免费应用程序接口,这些社交公司也希望与艺术的结合能够相互协作地拓宽他们的商业模式。其他一些作品反映出企业和政府在控制层面的老到手段。《视线之外,思想之外》是一件由音高交互(一个美国设计团队)于2013年制作的线上交互可视化作品,该作品反映了美国及其联军在巴基斯坦进行无人机空袭的数据,其中包括一条展开的日期时间轴,地点和伤亡统计。这些信息并不能从美国政府的官方记录中获取,而是来自位于伦敦的新闻调查局。这一机构根据一系列合法的出版发行记录、曝光的档案和其他研究资源间的相互参照,不断更新无人机战争的数据库。

与之呼应的作品还有Felix Gonzalez-Torres的《1990无题》(枪杀)。这件作品基于检视公司(Periscopic)对于美国2013年发生的枪杀事件统计而完成,由先进计数器整合而成的外伤统计数据体现为一个急剧增长的曲线网,每条曲线都对应了一位被枪杀的美国人。鉴于Gonzalez-Torres利用画廊作为他重新分配纸质信息印刷品的“接口”,检视公司作为一家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数据可视化机构,向来被赋予“善于数据”的标签,这也从侧面表明该件作品和展览场地的关系仅仅是一种附属,互联网才是这一项目真正的所在地。在此之前,检视公司的第一件作品反映了2010年FBI官方统计的杀人犯罪报道数据,同时结合了世界卫生组织人口统计学的数据,进而预测了枪支暴力对于生活的巨大影响。而遗憾的是,其随后的数据更新却远不及一个名为@GunDeaths的推特(Twitter)用户,这位用户陆续收集并推发了从2012年夏天到2014年初全美的枪击死亡率。

Maximilian Schich和Mauro Martion 制图文化 2014年

展览中的许多作品显示出了一种创造性互动的姿态,这种富有张力的姿态体现于艺术品所言说的文化氛围和支持艺术家观点的数据类型之间。Maximilian Schich和Mauro Martion于2014年的作品《制图文化》(Charting Culture),利用了从公元前600年到2012年间诸多历史名人的个体流动信息,特别是对他们的出生地和死亡地进行了导出处理,从而以动画绘图的形式把超过2600年历史的全球文化热点压缩至5分钟之内。Kim Albrecht、Boris Muller和Marian Dork同样创作于2014年的作品《文化地理》(Culturegraphy)跟踪了许多电影之间直接和间接的引用,揭示了文化基因共享趋势的增长。Albrecht把这种情况归咎于技术层面的因素,在他看来,当下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按自身需求重温各人最喜爱的电影,这种技术上的便利为共享的存在提供了前提。以上两件作品都有赖于拥有庞大资源的数据库——前者作品利用了Freebase,这是一个不再活跃的“(网络)社区内关于名人、重要地点、重要事件的数据库”,关于历史名人的信息及其被再次利用的“参考”“引用”(包括链接)都被列入了互联网电影数据库中——这也是一个依赖于有兴趣的使用者自发上传资料建立而成的数据库。对于刚入门的使用者而言,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的评论者人口统计学也很有门道,它恰和维基百科的编辑者和许多其他互联网社区一样,在年龄和性别上都呈现出年轻化和男性化的特征——而这也正是本次展览呈现出的特点之一。

展览中另一件2014年的作品《超常与日常:在基辅的144小时》是由Mamovich、Alise Tifentale、Mehrdad Yazdani和Jay Chow合作完成,特别指向了数据集的庞大能量和其局限性。该作品取材于2014年2月17日到22日间在乌克兰发生的广场革命,艺术家对此期间在基辅市中心的人们上传到Instagram的13208张照片进行了筛选,这种可视化的处理方式突显出了那些在极具报道价值的抗议现场中许多平凡的人物形象。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往Instagram上传照片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能构成一个公允的关于基辅事件的横切面——他们上传的照片亦不能被当作“现实生活”的说明——但是这种汇编确实展现出一种神话,那就是媒体报道足以改变冲突的焦点。随着在画廊和网站中的多次展示,这件作品与展览融为一体,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另辟蹊径地去获取可用信息,勇敢回应了大数据的新世界。

猜你喜欢

可视化数据库艺术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纸的艺术
数据库
数据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