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前列腺素钠联合甲钴胺片、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2017-08-30晏玲
晏玲
[摘要] 目的 探讨贝前列腺素钠、甲钴胺片、依帕司他联合口服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DPN患者128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甲钴胺片和依帕司他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贝前列腺素钠口服。规律使用口服药治疗8周,分析临床症状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指标改变情况。结果 统计学显示:治疗组、对照组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0.6%(58/64)、78.1%(5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加明显(P<0.01)。 结论 贝前列腺素钠、甲钴胺片、依帕司他口服和甲钴胺片、依帕司他口服治疗DPN均有治疗效果,3种药物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是口服药物治疗DPN的优选方案。
[关键词] 贝前列腺素钠;依帕司他;甲钴胺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70-02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一类病变,发病率高,甚至累及全部糖尿病患者,但发病机制却不明确。基于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分子机制,目前研发了许多不同的药物用于慢性并发症的治疗。2015年5月—2016年5月该研究采用了贝前列素钠、甲钴胺片、依帕司他三药联合口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甲钴胺片、依帕司他二药联合口服疗效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门诊糖尿病患者128例,年龄33~70岁,性别不限,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入选时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符合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1],且排除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周围神经损害。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以及每日摄取热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血糖控制的前提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弥可保,国药准字H20030812),0.5 mg,3次/d口服;依帕司他(唐林,国药准字H20040012),50 mg,3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贝前列腺素钠(国药准字H20083589),40 μg,3次/d口服。治疗8周。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的改善及肌电图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
1.3.1 症状改善评估 判断标准显效:症状明显好转,肢体疼痛感、麻木感消失;有效:症状缓解,肢体疼痛感、麻木感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肢体疼痛感、麻木感较治疗前无变化。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询问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情况。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3.2 肌电图应用 测定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 数值的变化。采用上海诺诚公司NTS-2000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为减少主观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同一研究人员测定。测定时保持室内安静、舒适,室温20~28℃,患者肢体温度32℃以上,清洁局部皮肤,使用表面电极刺激患者右侧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及运动神经并记录传导数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检验比较症状改善情况;t检验比较MCV、SCV差异,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48例(占75.0%),有效10例(占 15.6%),无效6例(占9.4%),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显效34例(占53.1%),有效16例(占25.0%),无效14例(占21.9%),总有效率为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P=0.031)。
2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加明显(P<0.01)。见表1。
2组均未见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诊断10年内常有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通过神经功能的检查,发现有60%~90%的患者已经有神经病变,但是其中约30%~40%患者却没有症状[2]。2001年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住院患者10年回顾性调查分析,显示有60.3%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了神经病变[3]。DPN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多因素所致,与代谢、血管自身免疫、氧化应激等异常有关。DPN的基础治疗措施为严格控制血糖,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可给予药物或非药物治疗。目前有众多的化学药物治疗DPN,不同种类的药物治疗DPN的作用机制均不相同,主要有扩张血管类药物、神经营养类药物、抗氧化剂、改善神经微循环类药物等。
甲鈷胺片是内源性辅酶B12,是经典的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 属于神经营养类药物,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均得到充分的认可。依帕司他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醛糖还原酶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依帕司他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其机制为抑制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患者的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积累,从而改善代谢紊乱[4]。甲钴胺片与依帕司他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5-7]。
活化型PGI2类似物口服药-“贝前列腺素钠”于1992年研制成功,该药是稳定的前列环素类似物,其结构稳定、半衰期长、口服方便,是扩张血管类的代表药物。贝前列腺素钠可对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状态所引起的神经及周围血管硬化和管腔狭窄有对抗作用,其机制为扩张血管、改善组织的供氧、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近年有报道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确定[8-9]。
该研究在血糖达标的基础上,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为甲钴胺片与依帕司他联合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贝前列腺素钠口服。规律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的SCV、MCV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 <0.01),且总有效率达 90.6%,远高于对照组的78.1%(P<0.05)。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加用贝前列腺素钠后,其扩张血管、改善组织的供氧、抑制血小板的凝集的作用進一步促进了雪旺氏细胞再生和神经传导。由此可见,贝前列素钠与甲钴胺片、依帕司他联合治疗DPN,为多种机制共同联合作用,疗效确切、疗程短,未发现不良反应,可供临床治疗DPN时借鉴。DPN起病隐匿,且病程长,多需长期用药,临床上一般为住院观察,给药方式大多为静脉输注。此治疗方法为口服给药,患者易于接受,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节省医疗资源并降低医疗成本,特别对于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患者,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是治疗DPN的优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2013年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
[2]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8):638-640.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组. 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10年回顾性调查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2-237.
[4] 林锟,鄞国书,林少达.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10):792-795.
[5] 傅明捷,何明昆.甲钴胺片联合依帕司他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4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4):1892-1893.
[6] 阮园,马建华,谢晓竞,等.依帕司他与甲钴胺片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Meta 分析[J].江苏医药,2012(3):278-280.
[7] 叶小龙, 冯亚敏, 李慧敏, 等.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片对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 江苏预防医学, 2012, 23(6):15-17.
[8] 刘世明,张娟.甲钴胺片、贝前列腺素钠口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2):3575-3577.
[9] 于湛.贝前列素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3(23):118-119.
(收稿日期:2017-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