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词之“美” 显教学之“魅”

2017-08-30王彩霞

创新时代 2017年8期
关键词:长征诗词精神

王彩霞

丁酉新春伊始,《中国诗词大会》着实让这个春节热闹了一番。它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的诗词世界;它是一座桥梁,架起了人们与中国文化的情感联系;它是一支火把,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诗词的热爱之情。选手们吟诵的或婉约或奔放的诗词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诗意情怀。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又将如何走出“应试化的藩篱”?这场“诗词热”的余温渐渐散去,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思忖却刚刚开始。当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精神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而课堂是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主要阵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若能将诗词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让诗意栖居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那将是课改路上一段多么美妙的旅程,笔者愿意带领学生开启一场以诗为伴的教学修行。

一、品诗助兴,以诗之雅趣引领智慧之门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一则精彩的导入,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首好诗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一组耐人寻味的音符,它可以是惊天动地的豪情壮志、愤世嫉俗的慷慨陈词,也可以是含情脉脉的两情相悦、凄美哀婉的离愁别恨,如此等等,诗歌要表达的意境和韵味从未停止过。古人常以诗助兴,喝酒吟诗,正所谓言必称诗,不学诗,无以言。将诗歌引入课堂,既有助于学科知识教学,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使之发展成为一个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在上哲学生活《意识的本质》这一框题时,笔者用一句诗和一幅图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来导入新课,并设置了四个小问题:这句诗是意识吗?这里的“梨花”是真的梨花吗?之所以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想象,源于一夜的大雪,这说明了什么?梨花毕竟不是雪,把白雪想象为梨花表明意识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诗境和配图,将艰涩抽象的哲学概念具体化、物化,同时又不失其意味,一下子调动了学习兴趣,原来“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可以通过这句诗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来。在教学《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课时,笔者引用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向我们道出了做学问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以此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致大增,增加了课堂的哲学韵味,能启迪人生,增长智慧。

二、吟诗造境,以诗之意境蕴蓄诗情哲思

朱熹在《诗经集注》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钟嵘在他的《诗品·总论》中,更是把兴、比、赋三者结合起来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基于此,我们不妨将哲学中抽象的深奥的道理,与诗的形象意境和浓郁意蕴对应起来,在美轮美奂的诗词歌赋中体悟深邃的哲学道理。

在上哲学生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一个名为“诗歌里的春天”的活动。在众多描写春天的诗歌里,笔者挑选了六位跨越四个朝代又有创作个性的诗词曲大家的六首作品,它们分别是李清照的《武陵春》、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李白的《清平调》、王和卿的《醉中天》、欧阳修的《采桑子》、苏轼的《定风波》。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大家笔下不同的春天。例如,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一般咏春的诗句描写的都是花团锦簇、花开烂漫的景象,欧阳修反而在柳絮飞舞、烟雨迷蒙、游人散去后,才出门赏遍地落花。这体现了词人阅尽沧桑后的从容心态:人头涌动的时候,春天是属于大家的;而游人散去后,春天是属于他一个人的。欧阳修为何有这种心态?这与他暮年心境和身体状况有关,这样更能体验、理解诗词的内容。又如,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以牡丹比贵妃,将景美、人美、花美三者融合在一起,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怪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同样是写春天,但不同的时间、地点、事件,让作者感受不同的春,抒发别样的情。这正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学生在诗情画意间游走政治天地,感悟人生哲理,锻炼了实证意识,提高了理性精神,激发了探索求知热情。

三、借诗言志,以诗之隽永浸润生命之树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精神内涵。“诗言志,歌咏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阅读古诗词,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贤人君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仁人志士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文贤哲人深刻精辟的人生思考。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胜利。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上文化生活《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一次红色教育的精神洗礼,笔者选择了《毛泽东诗词选集》中的《七律·长征》,顿时这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勇往直前、忠诚爱国”的伟大长征精神立体地展现在眼前。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进而点出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一主题。有的学生顺势朗读了屈原的《离骚》,有的朗读了岳飞的《满江红》,有的朗读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受诗人们真挚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文化隽永的魅力。80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学生们读诗、品诗、悟诗,激励他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定国家认同,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

习总书记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身的民族文化基因。”文化需要传承,古诗词亦然,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笔者始终牢记自己在文化传承上的使命所在,那就是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在政治课堂,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开花,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更好地对接,使其成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引领我们不断向前。

猜你喜欢

长征诗词精神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拿出精神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