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性史料研习学习活动整体建构
2017-08-30贲浔
贲浔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发展对历史的认识。”反思当今史料教学的实践,还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随意化的诸多问题。大多数老师把“史料教学”只是简单理解为“教学中运用史料”,少有宏观主题指向、多维价值追求框架下史料教学的系统化、整体性建构的深入思考与探索,从而导致了史料应用形式化、史料开发过度化、史料解读随意化、史料分析碎片化等影响历史“真味”的“泛化”、有失历史“原味”的“伪化”和淡化历史“韵味”的“简化”等有悖史料教学初衷、偏离史料教学本质精神、削弱其价值体现的诸多问题。下面以北师大版八年级《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实践探索。
板块一:通贯材料设疑导学
环节一:聚焦学习主题的统领性材料置境导学
材料一:这场战争……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走入近代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导入语: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陈旭麓先生把这场战争看作是中国“走入近代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我们本堂课学习、探究的主要任务。
【设计意图】运用经典史料,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并点明新课学习要旨。
板块二:史实自主研读概览
环节二:丰满教材学习内容的常识性史料自主浏览初步学
材料二:1781—1790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1640万两,1800—1810年则达2600万两。这种有利于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才趋于平衡。1826年之后,贸易平衡开始向相反一端倾斜:1831—1833年间将近有1000万两白银从中国流出。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逆差进一步扩大。是什么东西引起了这一贸易平衡的急剧逆转呢?
材料三:《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略)
材料四: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yìyì)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 —《林则徐集·奏稿中》
自学活动1:据材料三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外贸易平衡急剧逆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四说明鸦片输入有何危害?中国有识之士作何反应?
材料五:林则徐奏陈虎门销烟情形(略)
自学活动2:试根据材料五,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意图】运用相关史料,使学生了解鸦片输入的背景及危害,为后续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探究提供认知基础,通过故事讲述,感受林则徐的民族精神。
板块三:史识合作探究深化
环节三:突出习方法、强素养的具有思维性、探究性经典史料的合作研习深入学
材料六: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接着,在1830年、1837—1838年,纺织工业的危机一再出现。在不断的危机威胁下,英国纺织工业资本家迫切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以便为他们的“过剩”产品寻找出路。
—《中國外交史》
材料七: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探究问题1:据材料六、七,你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为了报复中国吗?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探究,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命名的原因及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报复”是借口,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消化过剩产品才是其根本目的。
材料八:1793年(乾隆五十七年)马戛尔尼使节交涉的目的有好几个:第一,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最优之礼款待之。第二,英国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第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第四,英国希望中国给她一个小岛,可以供英国商人居住及贮货,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九:在政治上,割让香港使英国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做进一步扩张的立足点;开放五个口岸使外国尤其是英国的影响,扩展到中国的整个东部沿海地区;而损失前述之三种国家主权(核定关税、治外法权、最惠国待遇),则使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在军事上,允许外国军舰停泊于五个口岸(此项让步后来又扩展到长江沿岸的其他开放口岸),使外国战船得以自由且合法地航行于中国的内陆水道,无情地将中国的腹地暴露在外来列强面前。在经济上,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的手工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和叛乱。在外交上,中国与西方海权国家建立了官方关系,从而迈出了加入国际社会之漫长历程的第一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十: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探究问题2:对比材料八及教材《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战争,英国达成了材料七所述的目的了吗?由此你得出了怎样的认识?据材料九,谈谈你对导入环节陈旭麓先生把鸦片战争看作是中国“走入近代最初的一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内在联系的循环性史料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英国扩大中国市场要求的历史延续性,进一步加深对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通过《南京条约》内容的影响分析,有机回应导入板块的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影响的问题设计,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建构。
材料十一:中国明清多年来,确实存在着蒙蔽眼睛束缚思想的东西。只有解除种种蒙蔽,思想获得解放,才能有明澈的眼力,以洞察历史的真相,中国社会才会取得进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探究问题3:材料十一中“蒙蔽眼睛束缚思想的东西”指的是什么?“解除种种蒙蔽”发生在什么事件之后?“明澈的眼力”指什么思想的发生?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该探究,旨在说明林则徐、魏源等对闭关自守传统观念的挑战,并能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鸦片战争的影响。
板块四:反思感悟催生史感
环节四:利于固化认知、升华价值的有意义思想性史料巩固学
材料十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于此事相始終,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
材料十三:中国民众在抗击英国侵略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个别用黑狗血,来破坏英国人的“妖法”。
—《令人啼笑皆非的鸦片战争》
材料十四: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反思问题1:林则徐的表白,反映了他怎样的决心与精神?
反思问题2:阅读材料十三、十四,你有何认识?
【设计意图】该学习环节设计,反思1主要价值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并认同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及民族抗争精神;反思2希冀引起学生的民族忧思,激发历史感悟,生成现实使命感、责任感,更充分地挖掘战争史教学的育人价值。
板块五:课外探究拓展学习
材料十五:中国政府对陛下(英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鸦片)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实行上又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
材料十六:(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拓展学习任务:课外收集材料,驳斥上述材料中英国人挑起鸦片战争的理由。
【设计意图】拓展历史学习空间,迁移知识及方法运用,着重号关键词提示,有利于学生深化历史认识,培养史论结合论证方法。
历史学习的价值在于丰富学习经历,优化学史方法,提升历史能力,激发历史情感。本堂课教学设计,旨在探索正确主题定位与科学目标统领下的多元化材料选用以及史料研习为主线的层次性学习活动整体建构策略的优化,教学五大板块及学习环节设计,遵循了学习渐进性认知与评价规律,一定程度上演绎了应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追问历史真相、探究历史问题、领悟历史规律、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生发历史启迪的史料教学应有价值。通过系列化、渐进性学习活动,学生既能自主掌握基本历史史实,又主动习得历史思维习惯与方法,在提升学生理解历史、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同时,其隐含的历史价值观引领,更催生了历史感悟,自然回应了“立德树人”课程总目标,较好地实现了寓育于教的育人功能和“鉴古知今”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