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如何融入现实生活

2017-08-30盖仁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诗词探究

盖仁春

著名美国教育家华特这样描述语文教育,他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的,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种语言,其教育教学的内容必然源自于现实、提炼于生活,并且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走向现实、走进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用教材教”的艺术,而不是“教教材”的表演,应该将关注点从着眼课堂转向聚焦现实,从着眼提升知识水平转向提升生活素能,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契合“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命题需要的。当然,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但视野不凡向外部现实生活延伸和拓展。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融入现实生活。

一、融入现实生活的要素进行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就文本学文本、就教材教教材的现象,一方面固然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内容相对固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还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在不少语文教师看来,课堂教学应该围绕教学的目标来展开,过多考虑其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既不切实际,也无多大效用。这种理解,从功利主义的教学需要来看是有道理的,但是从走近语文、亲近语文的学科教学需要来看,又是欠缺考虑的。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从内心真正对某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用心去学习、认真去思考,这样的教学也才能事半功倍。

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现实生活的要素?关键就在于发现和思考,找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点,从而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重新发现语文、亲近语文。比如,在教学柳永《雨霖铃》一词时,如果按照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体味柳永在这首词中渲染的这种离愁别绪,侧重于对作者情感的解读。但是这样的教学,应该说,除了部分喜爱古典诗词的同学,大部分学生应该是兴趣不大的,更不要说爱上词这种文学样式了。于是,我将学生普遍都有所体会的“离别”的地点、场景、方式、别后所思所想等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与词中生活对比起来感知理解。

由于将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引入了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少学生发现,古今离别的方式和心情是如此不同。在今天,离别的地点更多的是在固定的车站、机场,没有了古人那种“长亭送别”,更不要说还在亭子里摆酒吃上一顿再走;临别回去都带的是土特产,而不是“折柳惜别”了;离别的场景或许有拥抱不舍,但是绝对不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样夸张;别后一通短信或者通话就能微笑沟通,又何至于“更与何人说”呢?通过将现实生活的要素引入课堂,大家通过对比发现,古人热衷写“离别”甚至以“黯然销魂”为比的原因,发现其中蕴含的情感也更为朴实真挚,不少学生一下子对古诗词中这种优美而富含蕴藉的表达迷上了,也就达到了让学生喜欢诗词、走进诗词的教学目标了。

二、联系现实生活的关切进行探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挖掘更为深刻的内涵。但由于互动教学就问题谈问题的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思路打不开来,从而难以达到互动教学应有的效果。不少语文教师认为,这主要是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偏弱、思考缺乏深度的原因,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受到知识水平和阅历经验的束缚,大部分学生面对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话题确实缺乏合理有效的方法,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了。从学生认知接受层面而言,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是一般性规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善于引导学生联系那些他们关切的现实生活来思考和探究,就能帮助学生找到一条由此到彼的思维路径。

如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关切进行互动?关键就是要通过精心设计,勾连教学互动与现实生活中学生关注的兴趣点、热点等,从而引导学生从熟悉到陌生、从兴趣到思考,在互动中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教授鲁迅《拿来主义》一文时,笔者就以拿来主义是对还是错,引导学生探讨:“在不同时代背景、接受对象和语境情境中,拿来主义是不一样的内涵表达。比如,最近中央台“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很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拿来”啊。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节目很肤浅,不能说是对古典诗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结合鲁迅先生的观点,加上你们的理解,你们认为这样的“拿来”有意义吗?”

由于问题涉及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切的节目,就一下子让学生进入到思考的情境之中,从文章中的观点转向自己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就赋予了与今天相隔有近百年文章以现实意义。不少同学在这种延伸思考中,很好地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深度,他们认为这种简单地诵读记忆和理解不能说是对古典诗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多只能算是一种关注,而鲁迅先生的“拿来”,更多是一种理念,其中包含了实用主义、批判继承的理念,是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这样的理解和探究就自然而然显得有深度了,也就符合了互动探究的内在要义。

三、催生现实生活的体验进行练笔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练笔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體验催生激发出来,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知。由于课堂练笔带有即时性的特征,如果不在内容和字数上进行要求,不在形式和目标上进行规范,往往在效果上难以控制,因此基于课堂教学需要的练笔应该做到有设计、有规范、有评价,让学生在这种即时练笔中碰撞现实情感、激发生活体验。

如何在课堂练笔中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体验呢?关键就是要通过明确的指向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案可据。比如在《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说明文的教学中,笔者感觉纯粹的课堂教学很枯燥,于是采取了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体验来看作者行文的妙处。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说明文的特点是顺序合理、层次清晰,用词精准、表达严密。请以“我的一次制作”为主题,用200字左右来说明自己制作的过程,要求选用一定的说明顺序,清晰有层次地交代自己的制作过程,用词表达要准确、生动、接地气。

由于这个练笔不限具体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制作经历来写,都有话可说。但是由于练笔要求规定得很具体,学生必须模仿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逻辑、有层次地说明,同时还要注重娓娓道来,让人感到准确而生动。不少学生为这200字“苦心经营”,写了改、改了写,戏言差不多赶上“产品说明书”了。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练笔,才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写作手法和妙处的理解,对这篇文章中语言的艺术有了更新的体验。

[作者通联:江苏郑集高级中学城区校区]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诗词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