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支架助力学生作文思维发展
2017-08-30许文标
许文标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基本上都有一个共识,一味地传授写作知识和技巧是没用的,或用途是不大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要靠学生语言的积累与实践。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是因为学生写作思维路径还没有建立或不顺畅;学生作文写不长,归根结底应是与学生写作思维的指向不明,或路径不够丰富有关。思维看似无规,时而阻碍停滞,杂乱无章;时而天马行空,奇思泉涌。其实这些都不是天外来物,它们是有迹可循的,那就是经常性的、有步骤的思维训练。那么,在学生作文思维训练中,语文老师该起怎样的作用呢?我认为,主要作用就是一条——为学生创建思维的支架,这个支架可能是一段文字,可是一篇病文,也可能是一组问题、一个图表,或一个场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初中生写作中应具备以下常见的思维能力:归纳思维、演绎思维、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首先,从课文阅读中寻找知识支架,助力学生的归纳思维。
提供课文对话范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人物个性化语言的一般格式。课文片段如: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羚羊木雕》)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阿长与山海经》)
经过小组的讨论分析,然后师生一起总结,不难得出人物对话的四种表达方式。
1.“……。”××说。提示语在后,用句号。[话+人]。
2.××说(问、答):“……。”提示语在前,用冒号。[人+话]。
3.“……。”××说,“……。”提示语在中间,用逗号。[话+人+话]。
4.“……。”没有提示语,单独成行。[话+话]。
归纳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就能在纷繁的知识表象中,找到可触摸、可运用的规律性知识,异中求同,学生的大脑就不会被丰富的生活表象所迷惑,经常性这种训练与运用反过来又会促进思维方式“反射性条件”的建立,最终涵养为归纳思维的自主性与敏捷性。
再看两例,请学生研讨归纳出人物个性化语言写作规律。
例一: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廚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一个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一个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啰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例二: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接了一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再下三年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骂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借鉴以上思维训练方式,学生便很快得出要想写出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还要注意人物职业、身份、年龄、性格等。从课文中自己归纳出来的东西,方能内化到学生的思维深处,就像《学习的革命》中所说,你告诉他的,他忘了;你和他一起讨论的,他记住了;亲身经历的,他会用了。
其次,从学生作文中寻找素材支架,提升学生的演绎思维。
写作从根源上讲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需要,我们学生的作文只所以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是我们上作文课时“一支粉笔+一个题目”的懒汉做法造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写作缺少必备的生活情境和写作对象,出产的只能是“假大空”的考试作文。受教学条件和时间所限,我们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能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境来,那么我们从学生日常的随笔中寻找素材,搭建支架,或将其稍加提炼作为学生的写作场景,便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这样的场景就能“来源于生活,又能高于生活”了。如本人在改学生随笔中发现一男生写的《戒烟》很具备这个特点,遂加以整理呈现给学生,来训练《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戒烟
爷爷今年59岁了,他的一生可谓是被我们这群小崽子们拖累了。
爷爷十几岁开始学电焊专业,为的就是有出息,然而二个儿子、一个女儿仍需照料,没能出外闯事业。后来,儿女成人,又因我、哥哥、弟弟这群淘气包的降临,失去了壮年时期的大好时光。
爷爷在家给别人焊东西,基本不赚什么钱,只能够补贴点烟酒钱,而我最讨厌他的吸烟了。这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劝爷爷把烟戒掉。
“俺爷,吸烟对身体有害。”
“我知道,我又不是天天吸。”爷爷 。
“ ”
“你这小孩,我一生不打牌,不乱溜,没有乱花过一分钱,就吸个烟,喝个小酒,有啥?况且我身体强壮的狠。” 。
“俺爷,你可知道,还有吸二手烟的危害。”
终于 :“不知道,哦,说来听听。”
“ ”
“哦,严重吗?”
“ ”我 地说。
“真有那么厉害?”
“可不是,你再不戒烟,我马上都要疯了,那烟超难闻,我最近一学习就感觉头在痛。”
“我尽量少吸点儿,你一周也就在家呆半天,这半天我忍着不吸了。”
“你看你手都熏黄了,不能再吸了,你看这书上的两张图片。”我 。
“那个肺咋是黑的,还跟要烂掉似的。”爷爷 地说道。
“俺爷,你真的不能再吸了,要不然,咱们一家人都会有一个这样的肺。”
“唉,一切为了孩子。好,我戒烟。”爷爷狠狠地 。
在《戒烟》这样的生活场景下,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激活,他可能没有劝爷爷戒烟的真实经历,但他一定有劝妈妈不要唠叨,劝爸爸不要喝酒,劝同学不要乱丢东西等的类似经历,由此生活场景出发,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再加上前面归纳出的人物语言表达方式,学生便会演绎出自己版本的“戒烟”来。如一女生的作文:
“我知道,我又不是天天吸。”爷爷笑眯眯地答道。
“你就不能不吸吗?”
“你这小孩,我一生不打牌,不乱溜,没有乱花过一分钱,就吸个烟,喝个小酒,有啥?况且我身体强壮的狠。” 爷爷拍着大腿,自信地说道 。
“俺爷,你可知道,还有吸二手烟的危害。”
终于扔掉烟头,好奇地问:“不知道,哦,说来听听。”
“二手烟就是当你在吸烟时,也会有一部分烟传递给周围的人,导致他人间接吸烟,我就是那个吸二手烟的人。”
“哦,严重吗?”
“当然!我现在一闻到烟味就想吐,比吸烟者受害还重。”我捂着鼻子说。
……我拍了拍胸口。
……“唉,一切为了孩子。好,我戒烟。”爷爷狠狠地把地上的烟头踩了又踩。
其他学生的作文也异彩份呈,都能扣住人物个性特点,且对话格式规范。
演绎思维其实就是一种类比与推理,这种思维方式熟练了,学生写作便像找到了支点,就能用形象的事物去撬动抽象事物了,其思维灵活性便成了有源之水。
第三,从生活变化中寻找策略支架,拓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复杂的人事本身就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同的人去看去评,结果就会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从不同的立场去评价,结果也会不同。这正如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辩证思维品质的培养,很多语文老师可能认为,那是要到高中才需要培养的能力。其实不然,任何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初中语文教材里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训练材料,随着新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加速,进入初中的孩子已经有了辩证思维潜质,特别是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第二个逆反心理期,辩证思维的萌芽更加强烈,此时如果巧搭支架,适时引导和训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羚羊木雕》结尾处“这能全怪我吗”的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有好多种。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的辩论,引导学生明白所持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伟大的悲剧》中,你如何看待“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引导学生认识人性中的弱点,重新定义胜利与失败。
第四,从文学作品中寻找技巧支架,丰富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都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因为世界上本就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和事。记录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作文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为什么到了學生的笔下就雷同了呢?那是因为学生在写作时思维被套进了一些事先画好的框框,即老师天天叮嘱的,这些应该写,那些不应该写,作文就应该写“一本正经”的事,这么一过滤,就只剩下些枯燥无味的事了。学生的思维应该被打开,老师要做的就是作文前不要讲太多的框框,其次还要搭起打开思维的桥梁。再者就是经常性的练习,使之成为一种自动、自主的打开状态,长出发散思维的芽苗来。优秀的文学作品里蕴含着许多发散思维的方法,学生因年龄或知识水平的限制可能发现不了,语文老师可以巧妙提炼,再无痕地融合在作文训练中。如在上面《戒烟》的训练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欧·享利式结尾”的改写,呈现不同的“戒烟结果”,反映人们不同想法和现实生活的复杂性。
如要求: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本文的主题还能不能超出“戒烟”这个表象,然后给本文补写一个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结尾。
学生通过老师所介绍的欧·享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麦祺的礼物》等作品,明白了“欧·享利式结尾”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耐人寻味。很快给《戒烟》一文补写出了不同结尾。如:
一个月后,我回家,发现爷爷手里况竟还有一盒烟,我很生气地质问:“爷爷,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呢!不是下狠心戒烟了吗?”爷爷笑着说道:“什么啊,这是西头老张的烟,他天天让我烟吸,我趁势也劝他戒烟,可他不听。我只好先把他的烟藏起来,唉,要不然,你再把那本有图的书给爷爷用用,也让老张头瞅瞅。”
一个月后。“俺爷,你咋又吸烟了呢!”爷爷啥也不说,静静地坐在那里,眉头紧锁。奶奶使个眼色把我招呼过去:“别再劝你爷戒烟了,他因戒烟刚害了一场病,以前那些艰难的日子,他就是靠这烟的安慰才挺过来的。”侧面看去,爷爷猛吸一口烟,随后一个个烟圈缓缓升起,烟雾缭绕于头顶,透过烟雾,爷爷可能又看到了那些艰难岁月里的希望,我忍了几忍,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2500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思维范畴决定语言范畴的论断。语言的产生是受思维支配的,思维是文章生成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在认识过程、内孕过程以及写作者的反映过程中,思维活动是十分活跃而频繁的,由萌生写作意念到构想主旨框架到转化为内部言语到转化为外部文字,思维都在分阶段地积极参与甚至直接主导。现代认知理论也认为,写作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作文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的同时进行。为学生提供支架,就可以避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同时进行,以降低作文的难度,让学习者经历一些更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写作中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通过老师搭建的支架,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体验”“实践”的方式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上的增长。
[作者通联:安徽阜阳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