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怨而不怒

2017-08-30蒋银坤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温柔敦厚真情诗经

蒋银坤

“诗可以怨”突出的是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也是儒家政治、社会理想在诗歌中的体现。这种怨、刺的情感是有限度的,即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体现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和精神。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原则,是孔子儒家诗学思想的要义。

一、怨而不怒,悲悯意识

《诗经·卫风·氓》塑造了一个蕴涵着中国文化意味的弃妇,她的怨而不怒正与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相吻合,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弃妇哀而后思的基调。在讲解此文的基础上,笔者又以“怨刺”诗为话题,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了孔子“怨而不怒”所涵盖的深广的儒家文化精神。

课堂实录1

师:儒家诗教主张诗贵温柔敦厚。所谓温柔敦厚,就是说诗歌表达思想感情要合乎“正”“和”之节度,做到“无邪”,不背礼,即体现“礼”的分寸规范。朱熹为《论语》作注:“怨而不怒”。“怒”有违于礼,诗可以表达怨情,但不可过分。这种精神在《氓》里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1:女主人公对无情无义抛弃她的氓怨恨不已,“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然而她被弃回娘家后,尽管很痛心,却极其冷静,对男子没有任何过激行为,更谈不上报复行为,“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我以为这正与孔子主张的“怨而不怒”相吻合。

师:近代有人断言《诗经》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都笼罩在悲剧气氛之下,这也可算作对《诗经》多怨诗所下的一个生动注脚。《诗经》的怨诗中最令人乐道的是:《小雅》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曼》《大东》《四月》《北山》,《大雅》的《民劳》《桑柔》《瞻印》《召曼》。其内容不只限于“怨刺上政”一隅,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孔子所编选的这些怨诗背后更为深广的儒家文化精神呢?

生1:我认为孔子虽赞美仁君美政,但不避直面民生多艰。我在这些怨刺诗中读出了两类苦难。一类是爱恨情仇。《诗经》“於嗟乎?不承权舆”(《秦风· 权舆》),分明是没落贵族的悲鸣;“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雅·采薇》),则是征人的哀歌了。另一类是忧国哀民。《小雅·正月》表现了末世昏君、得志小人和广大人民三种人的心态,道出了乱世人民的不幸。此外还有《小雅·大东》是诸侯国的臣民讽刺周王室搜刮百姓财富、奴役人民的诗,是典型的忧民之作。

师:这些哀民生之多艰的诗歌多是苦、泪、情、仇的宣泄,爱、恨、忧、思的抒发,儒家关注民生,孔子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也正是由于诗歌的作者真挚地表达了悲悯苍生的情思,才使得《诗经》中的怨刺诗流传至今,如此动人心魄!

关注民生,关照时代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大势所趋。一直以思辨能力的考查为要旨的江苏卷作文题,2017年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命题人以复古为创新,希望从源头破除学生套模板、背材料的应试陋习,引导学生真正从生活出发,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从“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这两个层面入手,比较易于构思,但是立意上容易停留在浅表性思维的层面。如仅从车辆的发展来歌颂时代的进步,赞美国家的日益强盛,导致文章流于歌功颂德,虽然政治正确,却无法感动人心。比较好的立意往往是“哀民生之多艰”。比如像这篇《小车摊》。

天亮了,小车摊从巷子里推了出来。

那些小小的轱辘,载着豆腐脑、赤豆糊和一双龟裂的手,挂着广播和早间新闻穿过寂静的城市。

他们究竟是几时从那些昏暗的屋檐下出发的呢?我不知道。只是无论我起得多早,小摊车总在那里。一口蒸锅,架在三轮车的铁板上,在晨曦微寒的风中斜着暖暖的雾气,界破天与路的明暗。

那种一格格的蒸锅,装着洋山芋片,或者整個卖的烤山芋。油炸的土豆片大概是给孩子吃的。但我婆婆从来只买烤山芋。在冬天三九的天气,烤山芋可以塞进衣服里,或者拿着捂手,但一勺子挖多了,还是免不了烫得咧嘴。

我小时候总想不明白,烤山芋这么烫,小车摊的铁皮却还是那么凉,卖烤山芋的老爷爷还是要裹着肥大的袄子,在热气腾腾的蒸锅旁,对着手一个劲儿地呵气。明明他只要拿一个烤山芋在手,就不会这么冷了呀!

我的婆婆还特别喜欢卖鸡蛋煎饼的老板娘。有时候一大早买早餐,婆婆提着小马扎,坐在小区门口,和老板娘聊天。我就在一边盯着小车摊,看着老板娘的手,看着暄黄的鸡蛋在滋滋溅着油的铁板上慢慢凝噎。一张煎饼覆盖上去,用小铲子压压,煎饼就快好了。

于是清晨,婆婆和老板娘,两顶白发,隔着小车摊,在清早日光下生辉。没有繁华街市,没有喧闹通勤的川流车辆,只有伫立街头的小车,和我眼中的一双手、一块鸡蛋饼。

不知道为什么记忆中的那刻时光仿佛就是亘古。

后来,后来,我的脚步渐渐远离那矗立在钢铁丛林中的小车摊。我走下路牙,走过非机动车道,一头扎进川流不息的车流,成为忙碌的芸芸之众中的一个。早晨,父母已经从小车摊那儿买好早餐,我坐在家里吃。小车摊成了我上学路上的掠影。

再后来,再后来,我看见车窗外的小车摊在时间挪移中慢慢变了,老板娘换成了老爷子,再换成中年人……但那些小车摊不管时间怎么流,车流怎么走。他们总是悄悄静静、日复一日地在那里,在那里劳动。

有多少车,无奈总被利耽搁,困在一座城中,死在报废车队里。但小车摊,他们是晨曦之子,是属于劳动者的永恒的生活。

卖烤山芋的老爷爷、卖鸡蛋煎饼的老板娘还有我的婆婆,哪一个人物不展现着民情世俗?老爷爷在热气腾腾的蒸锅旁,对着手一个劲儿地呵气;婆婆和老板娘,两顶白发,隔着小车摊寒暄,老板娘换成了老爷子,再换成中年人……哪一个画面不承载着人间真情?但是文章并没有止于此情此景,文末的一句,将装载功名的宝马香车和属于劳动者的小摊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让一切喧哗归于尘土,让底层之光照亮晨曦。

二、怨而不怒,忧患意识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学在其内容所涉及的政治层面上,使“以民为本”的思想走向了政治生活的中心,正如张立文先生所说:“所谓忧患精神,不是指人们陷入困境时的忧患心情,而是指人处于忧患境遇时,对人性的伟大与尊严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深刻体验,并力争通过人自身的生命力量超越忧患境遇,达到真善美高度和合的文化心态。”①忧患意识是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在《论语》中,表现出的正是孔子对“道”的担忧,对天地的担忧,对国对民的担忧。

课堂实录2

师:刘熙载《艺概·诗概》也说:“大雅之变,具忧世之怀;小雅之变,多忧生之意。”②《诗经》中无论是士大夫对统治阶级的忧患讽谏,还是小人物对自己不公命运的哀叹;又或是士卒对无休止战争的怨恨、思妇对征夫的殷殷思念及弃妇对悲惨命运的幽怨等,都属于怨刺诗的范围。孔子选编这些诗歌,是为了倡导一种怎样的士大夫精神呢?

生:我认为孔子在选编这些怨刺诗时,倡导了一种自我忧患意识和抗争意识的觉醒。如《召南·行露》中的女子严词厉色,断然拒绝欺骗她的有家室的男子,体现那个时代女子坚贞不屈及大胆顽强的反抗精神。就像我们学过的《卫风·氓》,虽一直被人们定义为“弃妇诗”,然而诗歌里女主人公的抗争意识的觉醒在最后一句中可见一斑:“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该女子在饱受生活的折磨之后,终于学会深思反省,懂得去抗争主动结束这场不幸的婚姻从而取代苟且卑微、忍耐过活。还有“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小雅·正月》这首诗抒发了一个小官吏心忧国事及自身飘摇不定的孤独落寞之情。

师:《诗经》时代诗人们自觉地把“美”“刺”看成是詩歌的主要社会功能,体现出诗人们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意愿。《诗经》中以《民劳》《板》《荡》《节南山》为代表的怨刺诗,共同体现了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其精神鼓舞着历代文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诗经》怨刺诗的忧患意识代表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它把个人的荣辱和利益得失放到一边,而对国家对人民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难忧心忡忡。这是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指导议论文写作时,就发现了像《车如流水情如月》这样的带有忧患意识的作文。

当冉阿让把珂赛特从破旧的小旅馆中救出,把她抱上那辆颠簸的马车时,小珂赛特决定无保留地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绅士并与他共度一生。而冉阿让也在车里决定永远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辆车里流露的真情像是永不熄灭的烛火,一直闪烁到了今天。

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却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我们又何时能回到信陵公子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

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但渐渐的,车变成的我们攀比的工具,我们流连于它琳琅满目的品牌,却渐渐淡忘了真情的传递。我们享受那份因为车而带来的虚荣,却将宝贵的真情渐渐掩埋。社会上富二代攀比豪车,六旬老人刮坏奔驰车街边痛哭的新闻屡见不鲜。为什么我们会把那份虚无的荣耀看得如此重要,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情呢?

冉阿让马车里的烛火早已被炫耀和攀比蒙蔽了,我们只看见了有价的虚荣,比车之风刮不停,马达震天响,标志多闪亮,不是鱼叉就是小马,胜利女神更轩昂,你说你开日本车?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物质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人都飙车,我们真的幸福吗?君不见,高速路上,多少轻狂少年成冤魂,十字街口,几许深心老者变骗子。车本为人服务,现有万千车奴伺候车子,这是异化,还是荒诞?我们见证的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而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史铁生有许多轮椅车,其中有的早已被划得斑斑驳驳,而他却视若珍宝,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第一辆车,是母亲东奔西走找人定制的……这一辆,是他第一次当上编剧,电影厂的朋友们凑钱卖给他的……“可见,留下的并不是车,而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朋友对他的支持。不能扔的不是车本身,而是在车背后那无法割舍的深切真情。车是活动着的家,多少家庭的温馨,多少情侣的甜蜜,多少孩子的淘气,它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留住深情。

时光滚滚,将一辆又一辆、一代又一代的车淘汰,它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而永不消散的,确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真情,车不是虚荣的代名词,而是真情的载体。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

可以说愤世疾俗、怨刺讽喻的精神是怨刺诗的最主要的一种文化精神。这篇高考作文由豪车炫富写到万千车奴的异化,文章能由现实中的车来车往,提炼出人们从利用车到被车利用的悲剧过程,提醒人们不要被车来车往刮起的攀比之尘所蒙蔽,而是要拨开荒诞的迷雾,留住人间的真情。这样的作文充满着对现实人生的忧患意识,充满着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怨而不怒,敦厚文风

在传统《诗经》学对怨刺诗诠释的背后是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在起作用。孔子着意于“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的理性政治批评,而不是金刚怒目地无情揭发和怒骂。不论是纯文学创作还是杂文学的创作,孔子对统治者的政治批评尽可能做到“怨而不怒,温柔敦厚”,以达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目的。

课堂实录3

师:“怨”是孔子礼乐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朱熹的注释“怨而不怒”也表现出了对礼乐文化的认同。虽然《诗经》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但这种批判并不是尖刻激烈式的,孔子所谓的“怨”是含蓄委婉的批评。《卫风·氓》这篇文章如何体现了《诗经》“怨刺”的温柔敦厚?

生:在《卫风·氓》这首诗中,对那负心汉的批判,对自己命运不公,没有现实的否定,没有痛快淋漓的抗争,只是限于道德的斥责。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被遗弃后,诗中所有的情感,大多在回忆以往,慨叹自己的遭遇,根深的伦理道德成为了她人格的自觉维护力量,如“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乃尔偕老,老使我怨,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司马迁对“怨刺”之词的理解是:“《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思来者”三字深刻地点明了怨刺兴寄的历史意义。《卫风·氓》中的道德力量限制了女主人公人性中情感的抒发,削弱了那种爱之深、恨之切的痛苦程度,同样的还有《柳·名风》:“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乃尔同死”;《王·谷中有维》:“既其叹矣,遇人之艱难矣。”都体现了一种道德力量,一种理性化的情感色彩。

“怨”的原则非常符合现代心理学,从人类心理感受的角度出发,人往往很难接受尖锐的批评,激烈的批评方式常常会造成被批评者过激的反弹,从而达不到预期的劝谏目的,结果反而引发不良后果,造成社会的倒退。而以委婉的言辞劝谏,却坚持立场和原则,被劝谏者更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过错,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能够接受正确的意见,这样的方式自然更有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指导议论文写作时,就看到了像《七里靴》这样的文风敦厚的作文。

车成了童话中的“七里靴”,穿上它就能一步七里,最终战胜巨人。这似乎是现代生活中车人关系的一种隐喻。但是这个庞大的巨人不再是张牙舞爪的怪兽,而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名利。出门能否踏上“七里靴”,客观上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我们起先羡慕两个轮子的“七里靴”,以后我们看中了四个轮子的“七里靴”,在以后我们还将为“七里靴”的牌子费心。不管我们是否力大如牛,我们注定不能打败巨人,因为我们正脚踩“七里靴”向他投怀送抱。

人对车的迷恋却仿佛远远超出了它在价值体系中“应有”的地位。车成为人身份地位的代表,从18世纪杜巴利伯爵夫人华丽招摇的马车,到今日报刊中全彩印刷的名车广告,“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价值判断,再到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未来世界的总统名谓——“福特”,或许车在某时某地已经悄悄居于上风,而人类反成为车的暴政对象。

荀子似乎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系统中,车应该只是一种代步的物什,而非炫耀的道具。

不过,且不要急于摆出否定的态度,即使不追溯到黄帝拨开迷雾的指南车、法国大革命时期运输哲学禁书的四轮货运马车,每年春运身处和谐号动车之上,感受千里江陵“半”日还的风驰电掣的滋味时,我们难免会对车所给予的便利生出几分感激之情。

当车成为了人类的智能工具而非炫耀资本时,它的马达声里唱响的就是劳动者之歌。西北的司机总爱说起长时间行车的事迹,以示他们的车是如何跨越了遥远的路途、用车轮丈量祖国大地的。山区的司机则喜欢显示他们对艰险路段的娴熟掌控能力,继而赞叹起有了车和盘山路,就不必仰赖挑夫和马队的山上生活。这时节,车与人融为一体,仿佛手掌和方向盘之间生出了相连的血肉,鞋底与离合器由另一种人体关节操纵着。

事如芳草春常在,人似浮云影不留。没有了“七里靴”,小个子英雄就被打回了原型,但有了它,我们就不再是匍匐于地的弱小者。但是不要忘了,没有了轮子,我们的双脚才结结实实地踩在了厚实的土地上。

孔子是主张建设性地批判,反对“匹夫受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式的破坏性的批判。 《诗经》有 123 篇被政治家引用来表达看法和观点,这种表达方式也是温柔敦厚的“怨”,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下完成各项政治使命。这篇文章以“七里靴”为喻来批判人在逐利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丑态,赞美劳动者对车的智能驾驭。以比喻论证的方式写作议论文,而不是直接评价某些社会现象,同样可以起到温柔敦厚的讽喻效果。

结语:

《毛诗序》有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③笔者以《诗经》为媒介,指导高中学生向孔子学习“怨而不怒”的中和精神,是让他们学会用文字来调和自己情绪中那种独白式、宣泄式的暴力,在以文字为载体与社会人生对话时,纯粹的愤怒是无法安放在读者的接受情绪里的,只有形成儒家式的“温柔敦厚”面貌和情调才可以泄导人情、净化社会。

高中生学写议论文时,不乏有针对时代与社会的对立姿态,而且自居为个性与叛逆,他们往往在还没有明确议论文的创作动机之前,就已经在学习技巧与方法了。向孔子学习“怨而不怒”,就是在帮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社会使命:写作时要将关心社会民情、提出独立思考、讽喻温柔敦厚的创作精神融入到自己文学价值的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①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②刘熙载著,刘立人、陈文和点校.《艺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通联: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温柔敦厚真情诗经
我用真情守护你
陈子龙论“温柔敦厚”——兼论中国古代范畴阐释中的“既/又”思维模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以心换心见真情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真情扶贫见实效
沈德潜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