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逻辑与路径分析

2017-08-30高喜军刘柳周伟婷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

高喜军++刘柳++周伟婷

摘 要: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着文化、语言、社会三大影响因素。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化育人、重视实践体验、重视环境营造,进而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凝聚各民族学生的共識,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要把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民族学生的共识,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凝聚力量。

影响因素分析

1.文化因素: 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本

文化是人类维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存在民族的根本差异性,因为“民族共有性”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汉族文化之间,有许多共性。例如:“蒙古族的谚语以‘独木难支屋,孤草难搓绳来形象地比喻人们互相帮助的作用,认为‘孤独走游的老虎,不如和睦的喜鹊高明。”“瑶族人非常讲诚信,认为口是心非、说话不算数是可耻的行为。”[1]这些表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友善”“诚信”等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不乏互相影响乃至融和的成分,但各民族文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在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节庆礼仪、服饰艺术、建筑医药、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民族文化差异较大,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深层次因素,如宗教信仰、语言习俗、区域经济发展、国家认同等又会产生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因素。因此,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就要高度重视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把握,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深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语言因素: 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点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离不开语言的通俗与易理解,离不开针对不同群体的语言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表述要体现通俗性,就是要求在提炼这样的语言表述时顾及大众化和对象性,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2]

对于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尽管学习普通话,学习话语的表达、修辞等,但是对于语言背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是存在着难点。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只有关注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的差异性,进而深入理解背后的文化和民族习俗的差异性,有机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思想构成与少数民族的语言表达、文学作品、沟通习俗相结合,才能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成为行动指南、思想准则。

3.社会因素: 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地域经济、地理环境、人文情况等,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找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例如:由于地域差异,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西部边远山区,来到东部发达地区读书,一方面,在经济上,能够感受到家乡的落后;另一方面,还会感受到不同区域学生之间经济上的差别。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他就会把这些因素归咎于民族政策,甚至影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宗教信仰、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重视原生价值,忽视社会共有价值,更应在这些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逻辑分析

1.价值重构与聚合—价值契合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道德生活虽然由于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习俗规范等,但在道德生活的价值追求、永恒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的具体规范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着契合性、一致性。”[3]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也日益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等特点。

如何在多元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并存中形成统一的价值共识,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点问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在文化、地域、人际、宗教、风俗习惯等与汉族大学生完全不同的环境下,他们对本民族宗教信仰的认同、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遵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向往等,都会受到不同思想的影响,也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其价值观的重构,把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2.文化创新与融入—文化认同

与其他大学生相比,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语言或方言差异较大,尤其是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原因,进入高校后,会产生文化上的不适应或不协调,进而影响思想和价值认同。在此过程中,还会形成特有的民族意识。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要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活中的特有传播模式,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创新理念、创新内容,研究和把握能够超越民族、语言、习惯、地域、宗教等方面差异的文化。

3.道德修养与提升—道德内化

“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4]“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培养,不仅需要创新教育实践形式,还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增强情感的融入。”[5]因此,在大学生群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与提升,针对不同民族学生群体,以情动人、以事感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修养,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实现道德修养自我提升。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友善”之题,一些少数民族会拿出家中的好酒好菜来招待客人,一些少数民族会把人与人的善作为“私约”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题材,要重视这些题材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隐性影响。

培育路径分析

1.重视文化育人,打造培育载体

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民族魂魄与文化的传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

另一方面,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更代表少数民族的价值追求,少数民族文化尽管在形式上、表现上各有不同,但是生活在华夏大地上,其文化的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应该充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要领,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2.重视实践体验,优化培育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深刻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研、支教等,走入少数民族居住区,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居住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了解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历史发展,深刻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而凝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

3.重视环境塑造,营造培育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充分重视环境和氛围营造,要主动探索,把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數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联系。在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里,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举办丰富多彩且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思想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机融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例如:可以以肉孜节、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还可把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生动化、形象化,使之成为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载体,进而在思想层面深刻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本文系2015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首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颜.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5-9.

[2]徐涌金.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表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3(6):163-169.

[3]于兰,潘忠宇.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73-79.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0-81.

[5]张锐.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09-113.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高喜军系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实习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互联网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路径
伊犁师范学院“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焦虑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