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教与黄粱梦意象
2017-08-30刘建荣LiuJianrong
刘建荣/Liu Jianrong
一、黄粱梦的源头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把“梦”作为一种神秘现象进行研究。商朝时期,就有许多殷王占梦的甲骨卜辞,内容包括田猎、祖先、祭祀、天象等各方面。《周礼•春官•占梦》根据内容把梦详细划分为六种,即正梦、噩梦、思梦、寤梦、喜梦、惧梦。在古人心目中,梦是神对人的谴告,人们想要避凶趋吉,就要按照梦中的指引去执行。为了弄清梦给人的启示到底是什么,人们花费很多心思去进行祈梦、占梦的活动,点化世人悟道。
道教重视梦境,在道家文化中,“庄子化蝶”的梦可以说家喻户晓。“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①庄子做梦,在梦中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却茫然,不知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似耶?非耶?这种梦幻与现实的相对性,如果被无限放大,就会认为功名利禄是梦,荣华富贵也是梦,继而认为人生皆如梦。“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②梦中饮酒作乐的人,梦醒以后或许会感到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并为此而哭泣。梦中哭泣的人,梦醒以后也许会去打猎(从而得到快乐)。当人在梦中,却不知在做梦。有时梦之中还有梦,醒后才知是做梦,只有非常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生就像是一场大梦。
在后世,道教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不仅对梦有着浓厚的兴趣,继续占梦、卜梦,而且还能够利用高超法力使人做梦,通过引人入梦来传道度人,“黄粱梦”就是其中典型的故事题材。
二、黄粱梦的成形
黄粱梦的雏形是南朝宋刘义庆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中的梦幻故事“焦湖柏枕”,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卷二八三据此录入,题为《杨林》。说的是一个叫杨林的商人,在焦湖庙里枕着一个柏枕睡着了,梦中娶了显贵之女,过了数十年荣华富贵的生活:
宋世,焦湖庙有一柏枕,或云玉枕,枕有小坼。时单父县人杨林为贾客,至庙祈求。庙巫谓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边,因入坼中,遂见朱楼琼室,有赵太尉在其中,即嫁女与林,生六子,皆为秘书郎,历数十年,并无思归之志。忽如梦觉,犹在枕傍,林怆然久之。③
梦中历经荣华富贵,醒来却发现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杨林遂大彻大悟,进而栖心修道。
黄粱梦的成形之作是唐代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在唐末陈翰编著的唐代传奇小说集《异闻集》中收入此文,《太平广记》卷八十二据此版本,标题为《吕翁》。
《枕中记》记载了旅于邯郸道中的卢生所做的黄粱梦故事。“谓有道士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摄帽驰带,隐囊而坐”,吕翁遇见郁郁不得志的卢生,而后者自以为六艺娴熟,“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道士吕翁让他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五十余年,崇盛赫奕”,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不可胜数。卢生梦醒,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周围的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丝毫改变。卢生大彻大悟:“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④
沈既济的《枕中记》与刘义庆的“焦湖柏枕”情节类似,但故事的主人公由商人变成了怀才不遇的书生,点化之人由庙巫变成了神仙吕翁,故事地点由焦湖庙变成了邯郸道邸舍,而且有了“五十年富贵荣华梦,此间店主人蒸黍未熟”的情节。主人公通过梦中人生,认识到功名利禄的虚妄,决定去欲望修仙缘。故事中道教的色彩愈发浓烈了。
图1 元永乐宫壁画《黄粱梦觉》(局部)
图2 元永乐宫壁画《钟离权度吕洞宾图》
关于沈既济《枕中记》的影响,鲁迅先生说:“大历中,先有沈既济的《枕中记》,这书在社会上很普遍,差不多没有人不知道。”⑤学者汪辟疆也认为:“唐时佛道思想,遍播士流,故文学受其感化,篇什尤多……本文于短梦中忽历一生,其间荣悴悲欢,刹那而尽,转念尘世实境,等类齐观,出世之想,不觉自生,影响所及,逾于庄列矣。”⑥《枕中记》的影响如此巨大,故事中度人神仙吕翁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吕仙信仰。
吕洞宾的传说起于北宋,本来与唐代兴起的吕仙信仰没有关联,但好道者把吕洞宾也视为神仙,并称之为“吕仙”或“吕翁”或“吕仙翁”。成书于北宋初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广记》收录了沈既济的《枕中记》,但在该书的五百卷中,并没有吕洞宾的传说,可见在此之前,关于吕洞宾的传说还没有形成。在南宋洪迈所撰的《夷坚志》中就收录了北宋末、南宋初流传的多个吕洞宾故事的版本,其中乙志卷十九“望仙岩”、支癸卷四“洞口先生”、支乙卷七“岳阳吕翁”、三志辛卷四“岳阳稚松”、补卷十二“傅道人”“杜家园道人”等条,在提到吕洞宾时,称为吕翁、吕仙或吕仙翁。⑦这样,很容易将吕洞宾与唐代《枕中记》中的吕仙相混淆,《枕中记》中吕翁度卢生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吕洞宾的仙传。
《枕中记》中的吕翁非吕洞宾,南宋吴曾早就在他撰写的《能改斋漫录》中辨明:“《异闻集》载沈既济《枕中记》云,开元中,道者吕翁,经邯郸道上邸舍中,以囊中枕借卢生睡事,此之吕翁,非洞宾也。盖洞宾尝自序,以为吕渭之孙。渭,仕德宗朝,今云开元中,则吕翁非洞宾,无可疑者。而或者又以为开元想是开成字,亦非也。开成虽文宗时,然洞宾度此时未可以称翁。案,本朝国史称‘关中逸人吕洞宾,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或以国史证之,止云百余岁,则非开元人明矣。”⑧尽管早在南宋时,吴曾就已经辨明吕洞宾并非《枕中记》中的吕翁,但民间传说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并不会因学者的辨明而改变。最迟在北宋末年,民间已经把吕洞宾与唐代的吕仙认为一人,黄粱梦的故事演变成了吕洞宾度卢生,从而把他与黄粱梦联系在一起。
三、全真教与黄粱梦意象
吕洞宾信仰起于北宋,逐步盛行,吕洞宾得到了官方敕封。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敕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金元时期,随着全真教的盛行,吕洞宾的地位越来越高。王重阳在创教之始,就把民间信仰中的吕洞宾引入全真教的祖师系统,他以吕洞宾的嫡传弟子自居,将本派宗源上溯至混元老子,以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随着蒙元政府对全真教的日益推崇,吕洞宾受到的封号也越来越高。至元六年(1269),元世祖敕封吕洞宾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元武宗又敕封他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至此,吕洞宾的封号由宋代的“真人”,上升为元代的“真君”,进而又升格为“帝君”。
全真教把钟离权、吕洞宾视为祖师,为了说明钟离权与吕洞宾之间的渊源,也为了解释吕洞宾修道的缘由,元代道教故事再次采用了《枕中记》的叙述架构,不过将里面的人物改头换面,吕翁换成了钟离权,卢生换成了吕洞宾,黄粱梦故事变成了钟离权度吕洞宾。元代彭致中所编《鸣鹤余音》卷三收有题名王重阳的《满庭芳》词。王重阳在词中自述全真教祖谱时说:“汝奉全真,继分五祖,略将宗派称扬。老君金口,亲付与西王圣母,赐东华教主,东华降、钟离承当。传玄理,富春刘相,吕祖悟黄粱。登仙弘誓愿,行缘甘水,复度重阳。过山东游历,直至东洋。见七朵金莲出水,丘刘谭马郝孙王。吾门弟,天元庆会,万朵玉莲芳。”王重阳以吕洞宾弟子自居,“悟黄粱”则被王重阳当成吕洞宾的典型传说。王重阳的大弟子马钰在《采桑子》词中也提到:“吕公大悟黄粱梦,舍弃华轩。返本还源,出自钟离作大仙。”不但指出了黄粱梦与吕洞宾有关,也指出吕洞宾大悟是受钟离权的点化。马钰还将《燕归梁》词牌改名为《悟黄粱》,并且填词“马风思忆祖纯阳,故更易悟黄粱”。在金代,道教迅速发展壮大,在河南有太一道,在河北有大道教。而创立较晚的全真教的影响最终超过了前两者,这与全真教注重吸收民间的神仙信仰有很大关系。
在收入《道藏》的题为浮云山圣寿万年宫元代道士赵道一所编的道教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五“吕岩”中,就出现了钟离权一枕黄粱度吕洞宾的详细叙述:
先生吕,字洞宾,号纯阳子……武宗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因于长安道中,拟游华山。酒肆憩息,俄有一人,长髯碧眼,自西而来,亦憩此肆,遂与共炊。髯者亲灶,先生因就日负暄,不觉睡着。梦举进士,登科第,历任显官,奏对称旨,遂除翰苑,入台阁,擢侍从,俄拜执政,居朝三十余年。偶上殿应对差误,被罪谪官,南迁江表,路值风雪,仆马俱瘁,一身无聊,方自叹息。忽然梦觉,髯者饭犹未熟。倏然笑曰: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先生惊曰:公安知我有梦耶?髯者曰:公适来之梦,富贵不足喜,贫贱不足忧,大抵穷通荣辱,寿夭得丧,往古来今,皆如一梦……先生大悟,因拜曰:公真异人也,敢问贵姓,居何乡邦?髯者曰:“吾乃天下都散汉钟离权也。”……先生于是弃儒业而从游,师事之而得道。⑨
在元代全真教南宗道士苗善时撰写的《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中对这一传说也有记载。《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共七卷,卷前有元世祖至元六年和武宗至大三年诏封全真道五祖的制词,收录了宋元年间吕洞宾的民间传说108则,改编加工成108化,是记录全真教吕洞宾仙传故事最翔实的一部,其中黄粱梦觉为第二化。
全真教对纯阳祖师“黄粱梦觉”故事的推崇,在当时流行的杂剧中也有所体现。最有名的是元代马致远与李时中等人合作的杂剧《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又名《开坛阐教黄粱梦》)。马致远生活在全真教大盛的时代,受道教文化影响很大,《录鬼簿》称之为“万花丛中马神仙”。而《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是元杂剧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度脱剧。在剧中,钟离权施展神通,为度脱吕洞宾,助其造梦十八年,梦醒黄粱饭未熟。全真教修行要求戒酒色财气,而梦中吕洞宾喝酒吐血,伤身;其妻不洁,伤情;贪好钱财,险丢性命;与人争气,自己被杀。吕洞宾最终醒悟,断酒色财气,修成正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作为当时流行的杂剧,不断在民间演出,更使得钟离权度吕洞宾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随着全真教吕洞宾黄粱梦觉文字传说的发展,图像也不乏对这一母题的表现。
元太祖十二年(1240),丘处机的弟子宋德方拜谒永乐镇纯阳祠,感慨纯阳祖师祠之荒陋,谋划易祠为宫。宋德方首倡,潘德冲督造,全真教于1240年到1368年,重建了纯阳万寿宫,也就是永乐宫。永乐宫纯阳殿的四壁皆绘有吕洞宾的画传,描绘了纯阳祖师诞生、得道、扶危济困、度化世人等52个故事。南壁东西部各有一题记,可知壁画完成于至正十八年(1358),为禽昌朱好古门人张遵礼等人所绘。纯阳殿画传的内容大多来自《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纯阳殿52个壁画榜题中有39个榜题文字内容与《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所述情节相近。《黄粱梦觉》是纯阳殿仙传壁画中的第二幅(图1),其内容据《妙通纪》节略而成。据此画题记:唐灵(应为“宪”字之误)宗元和五年,时帝君年长安应举,寄旅馆。有羽士,状貌奇古,诱化入道。曰:“某受一官,光显门风,然后随师未晚。”帝君欲睡,羽士与枕就睡。一使召状元吕某受官,富贵四十年,忽然借没家产,恍然梦觉。羽士在旁笑曰:“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帝君再拜,问师姓。曰:“钟离权,字云房。”言毕飘然而往。帝君怅然,即回本乡。
《妙通纪》里描述的钟离权“状貌奇古,美髯环目,鹤氅长裙,丰采不凡”,吕洞宾则是“身长六尺有余,道骨仙风,凤目入鬓,眉秀鼻耸,面色黄白,左眉角右眼下各一痣如豆大,两足下龟纹隐起,性禀纯厚,仁孝聪明”。⑩把这些描述跟纯阳殿壁画《黄粱梦觉》中二人形象相对比,可以看出,图像中的二人虽然跟文字描述中有所差异,但形象塑造还是依据《妙通纪》的。在这幅壁画中,壁画的背景是青山绿水,参天古树掩映着长安旅舍,画面中间,钟离权施展神通,书生打扮的吕洞宾在旅舍的榻上已然入睡,正在经历梦中人生。钟离权着长袍,穿芒鞋,留长髯,前胸坦露,在旁侧身而坐,身体倾向睡梦中的吕洞宾,似乎正在关注吕洞宾梦境中的遭遇。
永乐宫中最早的仙传碑记是金代隐士袁从乂所撰:
真人讳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世为河中永乐人。……未及调官,时季春出游沣水上,遇汉隐士钟离公。公见其风骨不凡,诱以仙道。真人倾心恳祷,乃口授内丹秘旨及天遁剑法。……⑪
先生讳岩,字洞宾,……因暇日游庐山之胜迹,偶与正阳先生相遇。一话一言之间,心与心契,密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赐号纯阳子……。⑫
袁从乂的碑记和秦志安的仙传中都未提及吕洞宾与黄粱梦的传说,但在苗善时的《妙通纪》中却渲染了这个故事。由此可见,作为吕洞宾仙传的新传说,黄粱梦的故事在元代已经流传甚广,进而成为永乐宫壁画中宣扬祖师爷仙迹的图像。
纯阳殿除了四壁画有的吕洞宾仙传,在北部扇面墙的背后,还绘有单幅的《钟离权度吕洞宾图》(图2)。这幅壁画高3.7米,面积16平方米,是纯阳殿壁画中的杰作。在画面中,钟离权和吕洞宾对坐于岩石上。钟离权羽士打扮,身着石绿色长衫,袒胸,屈右膝而坐,身体微倾,正向吕洞宾传授大道。吕洞宾书生打扮,身着白衣,清秀有须,正在仔细聆听。钟离权神态萧然,一副悟道后的自在状。吕洞宾则神态恭谨,双手在胸前做拱,左手的大拇指轻捻右手衣袖,似乎在一边倾听,一边认真思考。画面中两人的神态一放一收,一自在,一拘谨,对比鲜明。人物的背后苍松翠柏,衬托出远离尘世的神仙境界。
在永乐宫壁画中,《钟离权度吕洞宾图》的寓意之所以能得以凸显,原因有二:一是强调祖师钟离权与吕洞宾之间的渊源,以及吕洞宾悟道出家的这一人生重大转折点。二是宣扬全真教的度世情怀。在《妙通纪》肥遁华峰第八化中,钟离权传授吕洞宾道法后,再嘱曰:
吾去后,好住人间,功德圆时,亦当如吾升玉虚矣。帝君再拜曰:弟子之志则异于先生,必须度尽天下众生方上升未晚。师曰:小子勉之,真心慈悯,奈众缘轻业众,此去所度合有五百弟子,袭吾道统者三五人而已。比及邂逅相见,珍爱保重。⑬
钟离权嘱咐吕洞宾在功德圆满时飞升玉虚,而吕洞宾却以度尽天下众生为己任。全真教后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全真教大师以及被他们所宣扬的祖师吕洞宾等仙人的度世情怀,这种情怀很容易被民众所信服。
四、全真教与黄粱梦意象的阐释
全真教为什么如此喜欢渲染“黄粱梦”意象呢?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点:
第一,深入推进“自主学习日”活动。组织开展“自主学习日”活动,及时总结经验,积极创新突破。“自主学习日”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学们可以沉下心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查漏补缺,还可以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家务、与家人交流谈心等等。
1.文人的隐逸思想。这种隐逸思想与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人生际遇有很大关系。1125年金灭北宋,其后关中地区由傀儡政权齐国管辖,王重阳在少年时经历了改朝换代。及长,王重阳文武双全,擅长书法,喜爱作画,特别是道教题材的松鹤仙人等,画史《图绘宝鉴》(1365)录有其名。⑭王重阳一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在齐阜昌年间(1130—1137)应试,却落第而归。1137年金废齐,1138年举行武举,王重阳前往应试,中甲科。后来却只是担任过甘河镇酒监这样的小官职。文武全才的王重阳在现实中仕途并不如意,深感文武两无成,辞职入道,隐栖山林。在元代,汉人的地位非常低下,作为文人,处境更是困顿,时人称“八娼、九儒、十丐”,退隐思想更是浓厚。《黄粱梦》中吕洞宾的遭遇不过是现实中文人失意人生境遇的折射,功名利禄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
2.全真教的度脱思想。道教的度脱文化由来已久,其中有一部重要的经典就叫《度人经》,中心思想就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的核心是神仙信仰,但修道成仙谈何容易,全真教宣扬的内丹修炼方法复杂,时间漫长,而如果机遇巧合,被仙人点化,度脱成仙却是时间短,见效快,这是人人所向往的。
全真教非常重视这种被仙人点化、自身顿悟的度脱方法。王重阳点化其弟子马钰、郝大通等人出家修道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王重阳为让仕途家庭皆如意的马钰弃世入道,不但用尽心思,用骷髅观来度化马钰,而且又显神通,托梦显异,这与黄粱梦中钟离权度吕洞宾如出一辙。忽一夜,马钰梦立于中庭,手持一只细瓷碗,自忖性命就如同此碗一样,千万不要失手堕地。言罢,碗却滑落在地,摔个粉碎。马钰推及自身,慨叹于生命的脆弱,遂不再犹豫,矢志为道,于1168年正月,正式出家。又如王重阳度郝大通:郝大通读书喜《易》,货卜于市,一日王重阳至郝氏卜肆,背肆而坐。郝大通请他入肆算卦,曰:“请先生回头。”王重阳应声答:“君何为不回头耶!”郝悚然惊异,毕肆,从王重阳至朝元观(一说至马氏全真庵),受王重阳二词,大悟,不觉下拜。⑮王重阳利用郝大通话语乘机点化,使他悟道出家。
道教的神仙传说,时间长了,就会移到现实,在现实中形成圣迹。《枕中记》中吕翁度卢生的“黄粱梦”故事发生在“邯郸道中”。而后来经过全真教改编的苗善时撰写的《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和永乐宫壁画中“黄粱梦”的故事发生地点已经转移到了“长安旅馆”。为了附会这个故事,现存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隶属于全真教的八仙庵,被后人认为是“黄粱梦”故事发生地。
注释:
①《庄子•齐物论》,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2页。
②同上,第85页。
③〔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八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④同上。
⑤鲁迅《唐之传奇文》,选自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⑥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8页。
⑦〔南宋〕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⑧〔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江苏:江苏古籍刻印社,1983年。
⑨〔元〕赵道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五,《道藏》第五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58页。
⑩〔元〕苗善时撰《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卷一,《道藏》第五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05页。
⑪陈垣编《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448页。
⑫〔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一,《道藏》第三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45页。
⑬〔元〕苗善时撰《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卷三,《道藏》第五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11页。
⑭〔元〕夏文彦《图绘宝鉴》(1365)卷4,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册,第884页。
⑮〔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五,《道藏》第三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63页。